局麻比全麻好?醫生說出了真相:經歷完全不同
人的一生難免遭受疾病的困擾,甚至還會經歷大大小小的手術。
眾所周知,在很多手術前,我們都要經歷至關重要的一步——麻醉。
而對於麻醉,一些人心裡就有點發怵,擔心麻醉會對身體產生其他負面影響。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聽說「麻醉會讓腦子變笨」……
麻醉時,我們的身體到底經歷了什麼?真的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嗎?本文給你答案。
什麼是全麻和局麻?
全麻是全身麻醉的簡稱。全麻時,麻醉藥物通過不同的給藥方式進入人體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我們的大腦。根據給藥方式的不同,全麻又可以分為吸入全身麻醉、全憑靜脈麻醉和靜吸複合全身麻醉。
局麻即局部麻醉,顧名思義就是使身體的一個部位或者局部區域失去感覺,但是患者還是有意識的。從廣義上來講,局麻包括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麻醉、區域阻滯麻醉、局部浸潤麻醉、表面麻醉等。椎管內麻醉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半麻」,由於它的麻醉範圍較廣,臨床上已不再歸為局麻。
局麻會經歷什麼?
由於局部麻醉時我們都是清醒的,所以只需要配合麻醉醫生的指示擺好體位,及時交流,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即可。由於麻醉藥物需要藉助穿刺針注射到神經周圍,神經又常與血管伴行,因此在麻醉醫生操作時我們儘可能保持靜止狀態,避免尖銳的針頭誤傷神經和血管。
麻醉過程中,可能有疼痛、電擊、肢體發熱等異常感覺,不要恐慌不要亂動,告訴自己的麻醉醫生,醫生會針對性的進行處理。如果出現心慌氣短、頭暈、噁心、耳鳴、視物不清等情況時也要及時告訴麻醉醫生。
全麻時會經歷什麼?
全麻時會經歷三個階段:誘導期、維持期、蘇醒期。
全麻誘導時,麻醉醫生常常通過開放的靜脈通道注射麻醉藥物,我們會在幾分鐘內進入睡眠狀態,這個過程中一般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少數人可能會感覺注葯處有輕微疼痛,這是因為麻醉藥物的短暫刺激作用。
麻醉維持時,我們已經對外界毫無知覺,手術時也不會有疼痛等不適的感覺,甚至還可能在麻醉藥的作用下做一個美夢。
蘇醒期時,我們會在手術結束之後逐漸恢復意識。剛醒來的時候會有點嗆咳的感覺,感覺說不出話,這是因為全麻時為保證我們呼吸道安全而插入的喉罩或氣管導管。麻醉醫生會根據我們自主呼吸的恢復情況決定拔除喉罩或導管的時機。我們會有輕微不適,但並無疼痛感,少數人術後會有輕微咽部疼痛,但數小時或第二天就會消失
手術時麻醉醫生會對你做什麼?
現實操作中,麻醉醫生並不只是給患者打一針就完事了,麻醉醫生的工作在麻醉後才剛剛開始。麻醉醫生都要通過若干繁多的監護參數時刻監測著我們生命體征的變化,生命體征波動較大時要及時處理,使我們機體處在一個安全的生理狀態。
此外,麻醉醫生還會根據手術的進程來調整麻醉深度,若術中突發大出血、心臟驟停等意外情況時,麻醉醫生首當其衝,快速進行搶救復甦工作。所以就有了這句:外科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
麻醉會讓腦子變笨?
局麻時,由於局麻藥配置和給藥方式、劑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時效性,但通常會在數小時就可以代謝完全且不會作用於大腦,所以我們無須擔心。
相較而言,更多人會擔心全麻的安全性,特別是全麻後小孩的腦子會不會變笨?
其實現代麻醉學經過逾百年的發展,研發了各類精密麻醉儀器和許多新型短效的麻醉藥物,代謝快速無殘留,隨著這些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加上麻醉醫生越來越系統規範化的培訓,臨床麻醉的安全性已得到極大地提高,近幾年中國術中麻醉死亡率降到十萬分之一以下,在大型三甲醫院裡這一發生率甚至更低。
根據3歲以上人群大樣本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顯示,並未發現全麻對大腦存在損害。通常情況下,全麻藥物在體內數天甚至數小時就會被代謝完全,難以對我們大腦帶來持續性的影響。
然而大數據顯示,3歲以下小孩存在「333原則」,即3歲以下兒童行過3次以上手術,每次手術時長大於3小時,可能會影響小兒的記憶及認知。所以如果不是急診或限期手術,建議小兒3歲以上再進行手術治療。
麻醉方式的選擇?
一般來說全麻下可以完成任何手術,而且全麻沒有絕對的應用禁忌。但是以下情況更適合選擇全麻:
患者因素:術前精神高度緊張;年紀較小的孩子或存在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手術的患者;一些需要搶救的危重症患者等。
手術因素:大型手術如神經外科、心胸外科等循環波動劇烈的手術;腹腔鏡手術;手術時間長、需要特殊體位等患者清醒時難以耐受的手術等。
其他因素:手術部位特殊,局麻條件下難以開展的手術,如頭面部手術;存在局麻禁忌的情況;局麻方法失敗或效果不佳。出現這些情況時,都可以改為全麻。
那既然全麻可以滿足所有手術的需求,是不是選擇全麻就完美了?
其實相較於全麻,局麻也有很多優點。局麻應用的麻醉藥物更少,對機體的影響更小,所以患者恢復的更快,併發症更少,住院時間更短。
當然,有時全麻與局麻的選擇並不是非此即彼的,聯合應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取長補短,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益處。
因此,麻醉方式的選擇並非絕對的,麻醉醫生會綜合患者的訴求、身體的基本情況以及外科醫生手術操作的需要進行科學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