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美國教科書級晶片公司敗走中國:知情人回應
昨天,一則「TI要把MCU研發團隊撤出中國,遠赴印度」的新聞在朋友圈刷屏了。
據微信公眾號「IC男奮鬥史」的部落客所說,德州儀器解散了上海研發中心的MCU團隊,並把原MCU產品線全部遷往印度。至於目前團隊的所有成員,則被分散安排到了其他產品線。
該部落客在文章中同時還指出,德州儀器給員工提供了兩個選擇,要麼接受公司的安排,要不就主動提離職。
因為德州儀器在積體電路產業的影響力,加上原部落客這樣的描述和一眾媒體的推波助瀾。諸如「德州儀器MCU敗走中國,轉投印度」、「中國HR瘋狂搶人」、「國產MCU廠商迎來新契機」,甚至連「海外MCU廠商未來會成為今日的TI」這種言論都有人說。
為了滿足讀者對這件事的好奇,筆者與行業內多個知情人士聊了一下,並做了資訊交叉對比。盡量還原此次「風波」的真相以及這件事對行業的潛在影響。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僅供參考,並不代表事實之所全部,如有異議,歡迎留言討論。
「TI MCU敗走中國」的真相
如前文所說,最初流出的消息是TI解散上海研發中心,這個說法大體上是正確的。但某知情人士告訴筆者,這次「風波」影響到的人員只有10幾人,而他們現在都被併入了TI的LED團隊。這也讓所謂中國HR正在瘋狂挖人的說法不攻自破。
MCU行業資深老兵張豐(化名)也告訴筆者,TI是MCU、CPU的老牌玩家,其最早設計的CPU能跟Intel叫板。
而在MCU界,這家模擬晶片巨頭也長期居於國際前六強(瑞薩、NXP/飛思卡爾、Microchip、Infineon、ST、TI),而其代表產品則是16位低功耗MCU MSP430,以及制霸電機電源應用(如空調外掛機)的DSP C2000。
這些MCU在中國甚至還享受到了出版大量教科書的待遇。但後來在Arm MCU崛起之後,他們就戰線收縮了。
至於其上海研發中心,張豐表示,TI在上海的MCU研發中心大概2011年底成立,到現在超過10年了。這個中心前期主要是針對中國的低功耗應用領域(如消防煙感、空調遙控器等)開發產品,也推出了不錯的MSP430產品。但後來轉向Arm內核的設計,但似乎不太成功。
張豐回憶道:「當時的TI不但歷經了收購Luminary的失敗嘗試,自研MSP432的失敗也讓他們飽受挫,而自己本身在往Arm轉型的時候,也沒有ST、NXP、Freescale那麼果斷。這種種因素就導致他們在Arm MCU上面折戟。「
另一位知情人士吳靖(化名)也認可了這種說法。他表示,TI因為在MSP430上太成功了,這就影響了上海團隊在Arm Cortex-M0+ MCU研發上的投入和進度。
而事實上,TI這個團隊在過去兩年也很不穩定,已經走了不少核心人員,而這些人員主要流向了國產模擬、MCU晶片公司。
高校教授李欣(化名)也與筆者分享了他所知道的TI Arm MCU的一些歷史。他表示,當初ST轉向Arm的時候,TI也看中了這個機會。
但是因為MSP 430系列實在太出色了,其功耗也比當時一眾競爭對手要好,因此當時的TI管理層對於放棄自有的內核轉向Arm,還是略顯猶豫,這就導致在研發投入上也不足,導致產品研發的滯後而錯失了市場機會。
「我們當時接觸了TI第一批基於Cortex M核心的MCU打造的開發板,在部分型號上面竟然發現了嚴重的bug,如果不是用在開發板而是工程產品上可以稱得上是災難性的」,李欣告訴記者,「但後續版本的晶片他們可能修復了bug,但即便這樣讓有bug的晶片以開發板的形式流出來也還是說明了這個項目肯定存在很多問題,最起碼也是投入的人力嚴重不足吧」。
而在張豐看來,TI中國MCU團隊的現狀,其實是TI MCU大勢的一個縮影(再次強調一下,如前文所說,TI在MCU的市場很有不小的影響力)。
按他所說,TI近十年來在嵌入式晶片方面的投資也的確正在逐步減少。
「首先,因為多種原因錯過智慧手機機遇,TI退出了微處理器市場(放棄OMAP處理器);來到MCU方面,如上文所說,因為一直無法轉型Arm內核MCU,TI在MCU領域的份額其實不斷在縮小。再疊加公司大方向上對MCU的投入在減少、中國研發中心無法再進一步的影響,TI選擇改變可能也是遲早的事情。」張豐接著說。
MCU外商中國研發何去何從
在聊完了TI的「敗走」真相後,筆者又向張豐請教,與他就大家比較關注的外商MCU廠商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
按照張豐所說,上述六大MCU廠商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影響力。例如瑞薩的產品在家電、汽車和高性能工業控制很被認可;NXP/飛思卡爾在中國的Arm MCU位列第二,其覆蓋16MHz M0到1GHz M7的跨界處理器,讓他們有實力通殺消費、工業、汽車市場;至於中國Arm MCU市場佔比第一的ST,憑藉其STM32系列的良好生態,在很多市場都有建樹,銷量也高。
但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學生」很容易向其學習,因此模仿者也很多;Microchip則主要以8/16位MCU為主,在收購Atmel以後,又擁有了獨霸8位市場的PIC/AVR,但他們在32位上卻稍顯落後,技術也不夠先進;Infineon的MCU則以工控和汽車市場為主,其收購的Cypress所擁有的的 Arm線PSOC也很有特點,讓他們獲得了客戶的認可。
「除了上述廠商以外,中國台灣的新唐、美商Silicon Labs等企業在中國MCU應用市場的不同細分領域也各具特色」,張豐補充說。他同時談到,在不少高端應用,即使中國目前擁有上百家的MCU廠商虎視眈眈,但這些外商目前的位置依然沒有被撼動。
正因為這些廠商在中國的號召力,加上中國這個市場比較大,於是他們當中的大多數都在中國設置了研發中心,針對性地開發產品。
其中瑞薩的研發主要據點在北京和蘇州;NXP/飛思卡爾的相關部門則坐落在上海、蘇州、天津;Infineon則主要在西安;TI主要在上海;Microchip在收購了SST、Atmel和Fujitsu MCU之後,也在上海和成都設立了研發中;但比較奇怪的是,擁有在中國銷售非常火爆的STM32產品的ST,在中國卻沒有MCU研發團隊。
「在這些團隊中,瑞薩(包括收購的NEC)、NXP(包括收購的飛思卡爾)、Infineon(包括收購的Cypress)在中國的研發投資力度較大。」張豐補充說。憑藉這些投入,他們也能在中國的高端MCU應用市場,持續站穩。
不過,張豐也表示,自從2018年以來,這些外商在中國的研發其實是有所收縮的,特別是美資企業。在他看來,這主要還是由川普發動的貿易戰、以及對華為的制裁所引起的。
按照張豐的說法,這些廠商他們的擔心主要有幾點:
1、美國的技術不能拿到中國來(擔心美方的制裁),那就限制了中國的研發中心不能參與技術比較先進的項目。
2、外商投資中國研發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勝在中國團隊的執行力,沒有好的項目勢必導致團隊的流失;3、擔心核心技術的流失,只能拿回美國做,那就不需要保留較強的中國團隊了。
「至於最近中國一直在討論的薪資上漲等因素,則影響其實沒有想像中大。」張豐表示。
中國應如何看待這種趨勢
在張豐看來,TI這次撤掉中國研發這個事情,會對中國MCU產業產生兩個影響:
一方面,國際大廠的部分人才迴流到中國MCU企業,能夠提高中國企業的整體水平,這對中國企業加速追趕、國產替代都是好事情;另一方面,中國MCU企業核心團隊很多都來自外商在中國的研發中心,都是他們學生,外商研發中心對中國MCU人才的培養的貢獻還是有目共睹的。現在老師撤走了,以後學生就缺少了直接學習的機會。
「尤其是後者,更值得中國MCU從業者深入思考的問題。」張豐說。但他也表示,我們也不應該對這過分擔憂。他指出,三星之前在中國也有過MCU團隊,但是由於三星基本上退出MCU業務,所以他們很早就把這個團隊解散了。
而TI並非退出MCU業務,而是基於自身戰略考慮做的一個商業決定,這對於核心研發位於美國的美國巨頭來說,影響是非常可控的,所以我們也不應該過度解讀。
張豐進一步強調,當前的環境雖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但包括本土MCU在內的中國半導體還是要保持開放。具體而言就是既要強調自主,又要接受開放。因為關起門來閉門造車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是肯定會落後的。
他同時談到,川普發動的貿易戰、制裁對中、美雙方的半導體產業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美國的半導體能力還是很強,前20強還是佔半壁江山。
但即使是這樣,一些海外的半導體公司還是保持了在中國的研發投入,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中國團隊的優勢和重要性。
對於當前形勢下的國產MCU的未來發展,張豐語重心長地說道:「國產MCU要快速完成從模仿、學習到自主發展的過程,要從國產替代發展到與國際品牌正面競爭,千萬不能滿足於『國產替代國產』的低水平競爭,抓住發展機遇,狠抓產品規劃和品質,完成技術和市場積累,向高性能工業、汽車市場邁進」。
李欣也從一個高校教授、產業觀察者和參與者的角度分享了他針對上述事件總結出來的一些觀點:
「TI在Arm MCU上面的挫折告訴我們,我們不要盲目迷信外國廠商,因為他們也會在部分晶片上犯一些我們認為他們絕對不會犯的錯誤。當然,我們也要避免盲目自信,因為一些號稱能做國產替代的晶片,也許並沒有他們說的那麼強」。
「在我們某個項目中,我們設計方案中的某一個外國晶片替換成國產晶片,系統沒有任何問題。但如果把所有晶片都換成國產晶片以後,板子就開始出現問題。」
李欣舉例說,「很多問題都不是單一晶片造成的,很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國產替代晶片的冗餘度、魯棒性不夠,也有的是對別人晶片功能做了自以為是的改動或者說『閹割』,其實並沒有吃透別人真正的設計意圖就進行了盲目的『創新』」。
在李欣看來,不少人意識中的「MCU是很簡單的晶片」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因為要做好這個系統,其實並不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一個MCU中其實包含了模擬電路、混合訊號電路、存儲器等各種類型的積體電路,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尤其是現在,類似無線MCU這樣的產品出現,還要求把射頻電路也都集成到MCU上。可以說一個好的MCU研發團隊要聚集各類積體電路的設計人才,還要有硬體設計、軟體開發人才的配合,絕對是一種綜合能力很強的隊伍。
這也是他認為能在激烈的MCU競爭中跑出來的國產晶片廠商有望在未來會成為國產晶片重要參與者的原因。
「希望包括MCU在內的國產晶片,能跳出現有的低水平重複內卷自殺式競爭,抓住目前由於內外部環節形成的機遇,在服務本土產業的基礎上通過技術實力的提升走出一條堂堂正正的康庄大道」李欣最後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