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初創公司都去哪了?2019年科技公司「五巨頭」收購盤點

  • 2020 年 2 月 12 日
  • 筆記

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venturebeat

編譯:顧晨波、秦澤宇

人工智慧人才的爭奪大戰愈演愈烈。 今年,Pinterest的首席技術官Vanja Josifovski離職加入了Airbnb,而Pinterest則聘請了沃爾瑪的首席技術官Jeremy King來領導工程團隊。

此外,包括Google和蘋果在內的所有大型科技公司一直在通過收購的方式,吸納人工智慧人才。最近,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的最新報告指出,自2010年以來,共發生了635起人工智慧企業收購。其中,蘋果公司進行了20項收購,位列榜首。此外,微軟也轉向在線教育平台的開發,致力於培訓新一代的人工智慧人才。

儘管人工智慧人才庫可能正在拓展,但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市場對於精通機器人技術、電腦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的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這些人才不可避免得面臨著一個選擇:是為大型高科技公司服務,還是在初創公司中追求更長遠的機遇,亦或是自己創業。

2019全年,大型科技公司都在加大收購力度,保證公司在AI人才與AI技術上的優勢地位,VB上一位作者回顧了一下2019年間的這些收購事件,重點關注是「五大巨頭」——Facebook、亞馬遜、蘋果、微軟和Google。

Facebook

早在2019年2月,就有消息傳出Facebook收購了GrokStyle。GrokStyle是一家位於舊金山,成立於2016年的視覺搜索創業公司。GrokStyle開發了一款可以自動檢測照片中裝飾和家用傢具的應用程式,並直接與零售商合作,為用戶提供服務,幫助用戶尋找要購買的物品。

Facebook在收購GrokStyle後,迅速關閉了它——這清楚地表明了這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重要。至於GrokStyle技術與人員的後續安排,Facebook只是簡單地申明:「……GrokStyle的團隊和技術將致力於加強Facebook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能力。」GrokStyle聲明稱,它將繼續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創造「出色的視覺搜索零售體驗」。

GrokStyle的AI技術可能會在Facebook Marketplace應用平台(面向買賣雙方的對等平台)中得到應用。 或者,它的技術可以應用於其他尚未公開的服務領域,允許Facebook用戶通過視覺搜索尋找品牌。

去年9月,Facebook宣布已收購總部位於紐約的Ctrl-labs,這是一家成立於2015年的初創公司。它開發了一種腕帶,可將肌肉訊號轉換為機器可解讀的指令。腕帶實際上就是一個腦機介面,其原型產品Ctrl-kit通過肌電圖(EMG)將心理活動轉化為物理活動。大約16個電極監控電機單元增幅的肌纖維訊號,並對訊號進行測量。 藉助GoogleTensorFlow框架訓練得到的AI演算法,腕帶可以區分每條神經的各個脈衝訊號。

Facebook表示,Facebook計劃將Ctrl-labs合併到旗下的Reality Labs部門,該部門主要關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這筆交易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Facebook尋找新的方法進行設備和技術的交互,而不是嚴格的人工智慧企業收購。

同樣在9月,有消息透露稱Facebook已經收購了Servicefriend,這是一家成立4年的以色列初創公司,該公司為客戶服務團隊提供消息收發機器人服務。 Facebook對此次收購併沒有具體說明,只是選擇發布一份粗略的確認書來表明這筆交易已經發生。不過,Servicefriend的至少一位聯合創始人現在已經在為Facebook的Calibra數字錢包團隊工作。

早在7月,Facebook宣布了一項備受爭議的計劃,帶頭使用一種名為Libra的新數字貨幣。這是一種基於區塊鏈的替代金融系統,繞過傳統銀行以降低在線轉賬的成本並「降低企業的准入門檻」。同時,Facebook還開發了基於Libra框架的Calibra數字錢包,這項功能可能需要全天候的客戶支援。因此,似乎至少有一些Servicefriend團隊的成員正在為Calibra開發基於人工智慧的(聊天)機器人。

亞馬遜

早在1月,亞馬遜的雲計算部門Amazon Web Services(AWS)收購了TSO Logic,這是一家總部位於溫哥華的初創公司,主打雲支出分析工具。

TSO Logic成立於2013年,其宗旨是幫助公司計算當前工作負載在雲端運行的成本,而TSO Logic的產品顯然是AWS贏得新客戶的有用工具。

從人工智慧的角度來看,TSO Logic平台會提取「數百萬個數據點」,例如公司軟硬體的使用年限,版本和配置,然後創建一個精細的統計模型來演示公司在哪些方面花費了多少,以及哪些方面可以通過過渡到雲來降低成本。TSO Logic平台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和模式匹配,來確定公有雲和私有雲提供的眾多選項中,最適合每種工作負載的方式。

亞馬遜在今年2月以9700萬美元的底價收購了網狀網路初創公司Eero,比Eero從外部投資者那裡籌集到的9000萬美元相比多不了多少,這表明該公司的狀況不佳。

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舊金山的Eero提供了家庭Wi-Fi系統,該系統設立了多個接入點,將網路訊號傳遞到建築的每個角落。與上述系統匹配的移動端應用程式允許用戶共享他們的網路,設置家長控制,進行運行速度測試等等。儘管Eero表面上是一家硬體公司,但是它的軟體起著重要作用——TrueMesh軟體基於機器學習,以及數千個家庭的收集數據開發而成,從而能夠優化路由演算法來確保最大的網路覆蓋範圍。

對於亞馬遜而言,收購Eero具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到這家初創公司已經(為客戶)提供了許多聯網家庭設備。在9月,亞馬遜推出了自收購以來的首款Eero產品,該產品可啟用Alexa驅動的、更精細的語音控制——包括停用特定設備的Wi-Fi鏈接或打開訪客網路的功能。

這起收購的目的,可能更多是出於亞馬遜在硬體和物聯網領域發展的考量,而不是人工智慧領域。但是,就支援亞馬遜在互聯家居中應用人工智慧的宏偉計劃而言,此起收購仍然值得注意。

今年4月,亞馬遜收購了倉庫機器人初創公司Canvas Technology,收購金額並未公開。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科羅拉多州博德的Canvas Technology顯然是亞馬遜的菜,因為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正在逐步實現配送中心的自動化。亞馬遜旗下,運用倉庫機器人技術開展生產的子公司Amazon Robotics是亞馬遜在2012年以7.75億美元收購Kiva Systems後的戰果。

Canvas將電腦視覺以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倉庫機器人,使之能夠在倉庫內實現自主導航。這些技術當前已經被Amazon』s robotics高效吸收了。

早在5月,亞馬遜就有一些幅度小卻值得關注的舉動,亞馬遜購買了屬於Sizmek的某些技術。後者是一家位於紐約,成立已有20年的廣告技術公司。雖然這筆交易的目的,可能更多是從一家陷入困境、剛剛破產的廣告技術公司搶挖工程技術人才,但這也表明了亞馬遜希望在臉書(Facebook)和Google(Google)主導的在線廣告領域中,分一杯羹的意圖。

Sizmek的廣告伺服器是Google Marketing Platform(曾用名DoubleClick)的直接競爭對手,它可以幫助營銷人員優化和評估其在線廣告的展示位置。亞馬遜透露,亞馬遜計劃在交易達成後,繼續為Sizmek的客戶提供服務,並且Sizmek平台服務現在以「Sizmek by Amazon(亞馬遜旗下Sizmek平台)」為名,提供服務。亞馬遜還購買了Sizmek的Dynamic Creative Optimization (DCO) platform(動態創意平台),該平台允許品牌創建數百個針對特定受眾量身訂製的廣告——Sizmek利用AI來確保將廣告準確地投放到目標市場。

亞馬遜對於Sizmek是否有長期計劃尚不清楚,但是這家電子商務巨頭一直在廣告技術領域大加投資,它有方法,也有能力來接手在線廣告的兩個主要方面。 根據Juniper Research最近的一份報告,到2023年,人工智慧預計將為75%左右的廣告展示賦能,其中亞馬遜的花費將佔據該領域的8%。

蘋果

3月有消息傳出,蘋果收購了一家位於矽谷的機器學習初創公司Laserlike。儘管根據創始人的LinkedIn檔案來看,收購可能在上一年已經結束了。

Laserlike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從整個網路搜尋資訊,並根據用戶的自然語言搜索情況提供個性化的搜索結果或推薦內容。 結果的顯示形式別出心裁,用戶可以像看新聞一樣瀏覽搜索結果。

該技術可用於幫助Siri提供更多個性化的結果,甚至可以通過新的Apple News +訂閱服務來顯示量身訂製的內容。

鑒於蘋果在前一年聘請了前Google AI負責人約翰·賈南德里亞(John Giannandrea),Laserlike在2015年由曾可能想跳槽的前Google員工創立。無論蘋果公司為Laserlike技術和團隊提供什麼樣的條件,蘋果公司都會設法在收購的過程中吸引一些高素質的AI人才。

我們知道蘋果公司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開發某種形式的汽車。據報道該公司一直在加倍努力地發展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早在6月,就有消息傳出,蘋果已經從陷入困境的自動駕駛汽車初創公司Drive.ai手中,搶購了資產,搶挖了員工,而該公司顯然在成立四年後就已經處於倒閉邊緣。

這並不一定意味著蘋果公司將距離生產自動駕駛汽車更進一步,但是比起以前,該公司目前確實擁有了更多在該領域具有專業知識的工程和產品人才。追隨你的內心去做。

幾個月前,有報道稱蘋果收購了一家瑞士的電腦視覺初創公司,Fashwell。蘋果公司尚未確認收購消息,但Fashwell的創始人和幾位高級管理人員已於今年1月加入了蘋果公司,其他幾位後來也加入了進來。

Fashwell成立於2014年,與其他公司合作將其視覺搜索技術集成到其他公司的應用和網站中,允許用戶可以使用照片而不是關鍵字進行搜索。這就是把照片「可購化」了。

目前尚不清楚Fashwell團隊在蘋果公司開發哪些產品,但這起收購的目的更像是搶挖人才。

微軟

微軟過去曾進行過很多以人工智慧為中心的收購,但是2019年,這家坐落於西雅圖的科技巨頭在這方面相當安靜。儘管如此,它的一些收購確實立足於自動化和基於機器學習的技術。

八月,微軟宣布已購買致力於Java性能調節工具的Jclarity公司。Jclarity成立於2012年,Jclarity在其提供的Illuminate軟體中使用機器學習技術,來自動查找和修復依賴Java的應用程式中的性能問題。

同樣在8月,微軟收購了PromoteIQ,這是一個自動產品營銷平台,允許各大品牌在零售商網站上投放贊助廣告。 PromoteIQ成立於2012年,將作為Microsoft廣告部門的一個部分繼續運作,並且有公告似乎確認了PromoteIQ和Microsoft計劃合併各自的AI技術,致力於目標廣告投放位置應用。

PromoteIQ當時表示:「微軟帶來了業界領先的AI和機器學習應用功能,以及強大的全球零售市場。」

Google

在2019年新的一年開始的前幾天,就有消息傳出,Google已經收購了Superpod背後的創始團隊,這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對創始人的收購,並且此舉還吞併了該創業公司的一些資產。根據Superpod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William Li的LinkedIn資料,收購實際上於2018年末已經完成。

Superpod成立於2016年,本來上是一個眾包問答平台,類似於Quora。 Superpod技術一個顯而易見的用武之地,便是Google Assistant。亞馬遜推出了眾包的問答服務來解決Alexa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Google為其虛擬助手採取了類似的措施,當然是可行的。

幾個月前,總部位於紐約的教育技術平台Socratic(蘇格拉底)宣布已經被Google收購。儘管根據Socratic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r Pedregal的LinkedIn資料顯示,該交易實際上是在2018年3月完成的。

Socratic成立於2013年,它開發了一個問答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使用文本和語音識別功能根據用戶的問題推送最相關的學習資源。該應用程式聚焦學校學科,例如科學,數學,文學和社會研究。雖然Google本身顯然可以用於研究大多數學校學科,但Socratic經過教師指導,專門針對學校課程,消除了標準搜索引擎附帶的許多「噪音」。

作為獨立產品,Socratic一直處於活躍狀態,現在成為了「 Google旗下的Socratic」,這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收購。該技術可以很容易地被Google重新使用,並可能用於幫助訓練Google Assistant。

回顧過去一年中一些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收購事件,很明顯,大多數大型科技公司都試圖通過收購人工智慧初創公司來加強自身團隊力量。對於今年Facebook和Apple進行的每筆AI企業收購來說,目的都是如此。

在某些情況下,產品的AI要素是否就是與併購者一直在尋找的,這並不總是很明顯——換句話說,可能併購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AI。例如,Facebook購買Ctrl-labs的目的,可能更多是為了尋找機器交互的新方法,而亞馬遜收購Sizmek可能主要是為了收購廣告伺服器。但是,機器學習和自動化技術仍然是這些收購的核心目的,同時這無疑提高了這些公司的吸引力。

縱觀整個2019年各種AI相關的企業收購,初創公司的平均年齡也值得一提。多數公司成立於2013年至2016年之間,在我們考察的14家被收購公司中,有6家公司成立於2015年。這表明四年可能是尋找AI人才或通用工程人才的最佳時間。對於一家初創公司來說,4年時間,足以將可用的產品推向市場,又不會讓企業發展過於迅速以至於需要天價進行收購。

除了「五大巨頭」以外,業界還有很多著名的AI收購案,被收購初創企業的成立日期往往證實了這一趨勢。 Twitter收購了Fabula AI(成立於2018年),這是一家機器學習創業公司,用於發現虛假新聞;音頻巨頭Sonos以37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專註隱私保護的會話智慧公司Snips(2013);特斯拉(Tesla)收購電腦視覺初創公司DeepScale(2015)用於開發無人駕駛汽車;VMware購買了機器學習加速初創公司Bitfusion(2015);Matterport收購了Arraiy(2016),這是一家人工智慧初創公司,可以自動進行電影特效處理;英特爾斥資20億美元收購了AI晶片初創公司Habana Labs(2016)。

甚至「非技術」公司也參與了AI收購行動。例如,耐克收購了波士頓的預測分析平台Celect(2013),該平台可幫助建立消費者需求。麥當勞(McDonald's)收購了兩家專註於AI的公司,分別是Dynamic Yield(2011)和Apprente(2017),從而將具有語音功能的數字助手,投入使用於基於環境因素變化的外賣車道動態菜單。多年來,人們一直宣稱每家公司,現在都是技術公司,這一點在此處得到了肯定證明。但是,這些收購事件,也增強了一種想法的說服力:所有公司最終都將成為人工智慧公司。

所有這些活動都顯示了AI在跨行跨業中都有用武之地,潛力無窮——從電子商務和無人駕駛汽車到教育和客戶服務。收購,仍然是大型科技公司人工智慧戰略中核心的一環——畢竟,抓住最聰明的人才可能才是保持科技巨頭領先地位的最佳方法。

相關報道:

How the ‘big 5’ bolstered their AI through acquisitions i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