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神經網路,幫助圓滾滾們找對象!
- 2020 年 2 月 11 日
- 筆記
By 超神經
內容一覽:中國一支科學家團隊,用人工智慧介入熊貓的配對繁殖問題。從大熊貓的聲音特徵入手,分析要進入交配期的大熊貓的叫聲特性,通過演算法模型,能夠自動地預測出大熊貓配對的成功幾率,為動物學家們的研究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熊貓 配對 神經網路
據最新一次統計顯示,截至 2019 年 11 月,全球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為 600 只,野生大熊貓只有 1864 只。
大熊貓因為生育率低、存活率低,曾面臨瀕危的險境。近年通過保護和救治,已經從瀕危進入到易危名單。
野外中,雌性大熊貓在四歲成年後,每年發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暫的 2-3 天。然而人工飼養的大熊貓,由於長期脫離野外環境,自然發情率本來就低,更別說在短短几天中,找到合適的雄性熊貓與其交配了。
動物園和繁育中心,都希望能通過更好的人工繁育方式,提高大熊貓的生育繁殖率。

一年裡只有兩三天
才有心思談戀愛的雌性大熊貓
近日,來自四川大學,四川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以及四川大熊貓科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名為《基於音頻的大熊貓自動配對成功預測》的論文,為解決這個問題帶來了新的思路。
通過聲音,確定大熊貓發情狀態
根據以往的資料表明,大熊貓在繁殖季節會有特殊的發聲行為,這些聲音之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資訊。比如個體發情的情況,對某異性的好感度等,這些資訊會決定最後交配繁衍的成敗。

成功和失敗的匹配在叫聲上有很大的差異存在
該項研究首次嘗試了一種基於大熊貓聲音的 AI 方法,通過模型來自動預測大熊貓交配成功率。
研究中採用了語音情感識別(SER)技術,使用了深度神經網路來學習熊貓獨特的發聲特徵,並定義和判斷出發聲的類型,再結合以往的數據,自動預測出兩隻熊貓交配成功的幾率。

模型被稱為 CGANet
包含卷積模組、GRU 模組和注意力模組
具體的方法是:給定在繁殖過程中錄製的大熊貓交配的音頻序列,研究人員先將大熊貓的聲音裁剪出小片段,然後對其大小和長度進行歸一化。
接下來,從音頻片段中提取到的聲學特徵,輸入到深度神經網路中,經過了訓練的模型,將預測匹配是成功還是失敗。
通過比對結果,就能夠得出:兩隻熊貓交配成功的幾率。
用演算法提高熊貓生育率
在得到演算法模型的預測結果後,大熊貓飼養者可以採取適當的後續行動,以提高整體的生育率,這對智慧大熊貓育種帶來了數據維度的有力幫助。

模型預測的匹配成功(藍色)和匹配失敗(紅色)
和實際中的情形相符合
研究人員將此方法,在過去九年的數據集上進行了評估實驗,獲得了和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結果。同時證明了基於音頻的自動交配成功預測方法,在協助大熊貓繁殖上,具有很大的潛力。
研究的後續將繼續擴大熊貓的聲音數據內容,進一步驗證了該方法的實際有效性。
此外,研究團隊還計劃擴展該方法的維度,包括探索聲音和視覺方面更細粒度的數據資訊。
大熊貓:提高中國的「路人緣」
早在 1957 年,中國就將大熊貓「平平」和「磧磧」,按照「國禮」的形式贈送給前蘇聯政府和人民,開啟了大熊貓外交的先河。
1972 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訪問中國,開啟了中美兩國的直接對話,在尼克松返回美國不久,中國就將一對熊貓作為禮物贈送給了美國。
《華盛頓郵報》在當時破天荒地,使用了一連串象聲詞作為標題進行了報道——「Awwwwwwww,They』reCute 嗷嗷嗷嗷嗷嗷,它們太可愛了!」。

全球圈粉的圓滾滾
截至 2018 年,中國與全球 12 個國家的 14 個動物園,建立了大熊貓長期合作研究關係,共有 40 只中國籍大熊貓生活在海外。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成為了全球的可愛擔當,也化身成了中國的「友好大使」。
相比於過去的純粹觀賞,近年通過中國與全球的研究機構,針對大熊貓開展的合作研究也變得越來越多。為了將這份可愛延續下去,保證它們良好的繁衍生育,就成了其中重要的環節。
所以,好好學習神經網路,不僅能幫助大熊貓找到心儀的配偶,說不定還會給自己帶來一段良緣呢。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1912.11333v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