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的「倔強」:從手機到汽車圈 華為能做到世界第一嗎
開AITO問界M5第一次下賽道,第一次穿賽車服,第一次做車評人。
4月18日,在和車評人吳佩的訪談影片中,余承東聊了很多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做和想做的事,一如既往地真性情。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余承東其實是個汽車發燒友。
早在1998年,他就了買了性能最好的五氣閥1.6L捷達王,後來又相繼入手了2.3L最高配的雅閣、標準軸距的寶馬530i、寶馬7系、保時捷等。
他對汽車的這份熱愛,也充分體現到了首款「鴻蒙汽車」——AITO問界M5上。不僅設計標準看齊百萬級豪車,更是將華為ICT技術的優勢,對於汽車智慧化變革的理解以及解決方案深度融合,試圖推動智慧汽車邁出真正的第一步。
科技賦能汽車產業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在余承東看來,當下汽車的智慧化、網聯化變革,正好遇到華為ICT技術優勢。汽車智慧化時代,智慧層面成為汽車的核心競爭力,而這正好是ICT企業的優勢所在。
汽車三大件已日趨標標準化 智慧化、差異化才是競爭核心
傳統汽車時代,大家買車看的就是發動機、變速箱、底盤三大件,這種長期形成的觀念「根深蒂固」。但隨著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慧化升級,買車只看三大件顯然已經落後了。
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趨勢以及高油價,讓插混、增程以及純電動等多種新能源車興起並逐漸成為主流。汽車機械結構的轉變和升級,讓三大件的概念正在被逐漸淡化。
當一輛新能源車擺你面前的時候,你很難再用十年前燃油車的標準來衡量它。
在訪談中余承東表示,目前整個汽車行業正處於變革時代,傳統的汽車三大件如今變得越來越標準化,已不再是核心要素。目前電池、電機、電控、電源管理等智慧化層面才是汽車的核心競爭點和差異化的核心。
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要在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作業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規劃》提出,到2025年,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
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
「汽車從機械工業走向電動化,走向智慧化,走向網聯化,正好就撞到了華為最有優勢的地方。」余承東說。
華為ICT技術優勢從手機圈進入車圈 賦能汽車電動化、智慧化變革
在手機圈,30年ICT技術就是華為最為核心的競爭優勢之一,也是其它手機廠商難以逾越的護城河。僅手機通訊能力和訊號品質這一點,用過華為手機的應該就有深切體會。
在智慧汽車產業的轉型和升級的過程中,ICT技術同樣是關鍵。
在電動車上,玩「電」是根本。截至目前,華為玩「電」已經有三十餘年,藉助ICT領域30多年電力電子的技術積累,融合創新於電動汽車的電驅控制、電池安全,及三電故障預測等領域,華為自主研發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智慧電動解決方案。
其中,華為DriveONE全棧動力域解決方案囊括了電驅動系統、車載集成電源和電池管理系統,這套系統包含電機、MCU、PDU、OBC、DC/DC、減速器、AI BMS等核心部件。華為深耕電力電子底層基礎技術30多年,已擁有較強的研發實力以及相關產品領域的技術背景,這也讓DriveONE成為目前行業領先的解決方案。
華為玩「光」也有二十多年,把ICT光領域的光技術應用於智慧汽車領域,打造了AR-HUD、座椅背顯、智慧車燈等多款光產品,改變人在車中的視覺體驗。
而華為獨家的HarmonyOS新一代智慧終端作業系統,為不同設備的智慧化、互聯與協同提供了統一的語言,並在汽車上帶來了HarmonyOS智慧座艙,將智慧汽車的應用體驗拉升到了一個全新高度。
對於「華為能否將手機行業的成功經驗平移到汽車領域」的問題,余承東坦言,手機和汽車有很多共性的地方,首先汽車也是消費品,都要考慮到體驗、品質和品牌這三個非常重要的要素。
在體驗、品質和品牌這三大要素之外,華為還為汽車產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模式——?「華為智選」合作模式。華為通過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推動產業上下游合作夥伴實現產業升級和商業閉環。
超強的研發能力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在產業上游,華為把強大的研發能力以及30多年的ICT技術積累,賦能汽車產業。為車企提供30+智慧汽車增量部件和解決方案,包括HarmonyOS智慧座艙、DriveONE智慧電動等整體解決方案,幫助車企提升研發效率,助力產業上游合作夥伴完成產業升級。
而到了產業下游,華為擁有領先的2C能力和經驗。10年打造一個全球高端科技消費品品牌,在渠道、服務網路、用戶體驗等方面,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系。
首先,在服務網路方面,華為可以助力車企完善服務網路,提高服務效率;其次,銷售渠道上,從弱覆蓋的專營店到廣覆蓋的綜合店,提高轉化效率;第三,相比傳統汽車4S店,華為更以用戶為中心,可以幫助車企提升用戶線上線下體驗能力。
跨界融合打破車圈固有壁壘:AITO已邁出成功第一步
通過華為智選模式,華為與小康賽力斯達成合作,聯手賦能AITO品牌,在產品功能定義、ID設計、軟硬體開發、銷售渠道、營銷等全價值鏈實現賦能。
在去年12月23日的華為冬季旗艦新品發布會上,華為發布了首款鴻蒙汽車——AITO問界M5,新車定位智慧豪華SUV,搭載華為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和HarmonyOS智慧座艙,WLTC續航可達1100km+。
四驅旗艦版總功率365kW,0-100km/h加速4.4秒,4種駕駛模式、3種增程模式、2種能量回收模式自由調節。
今年3月5日,AITO問界M5交付啟動儀式在上海、廣州、杭州、重慶等多個城市同步舉行,宣布將在36個城市、100餘家用戶中心開啟交付。
按照余承東的說法,AITO問界M5是按照華為嚴苛的品質、安全防護標準與賽力斯團隊一起打造的中型豪華電驅增程SUV。
「它不僅續航長,而且可電可油非常方便,滿電滿油能跑1100公里左右」。 余承東說,即使去北方寒冷地區,問界M5也無懼嚴寒。如果選擇燃油優先模式當油車使用,AITO問界M5百公里油耗不到7升。
AITO問界M5首次搭載了的華為HarmonyOS智慧座艙,後續可以OTA不斷升級軟體,不斷提升座艙智慧體驗。
余承東坦言,華為與小康賽力斯合作,正是看重了這家公司具有的拼搏精神以及他們兩江智慧工廠紮實的技術功底。
合作中賽力斯發揮在傳統車身設計、製造,尤其是增程器等方面的優勢,而華為發揮自身在智慧化和電動化方面的優勢,兩者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我們帶給合作夥伴的是華為嚴苛的品質管控能力」。據了解,賽力斯的兩江智慧工廠以工業4.0為標準打造,擁有1000+智慧機器人,可以做到關鍵工序100%自動化、24小時在線檢測,實現極高程度的無人化生產,為AITO問界M5的高品質生產提供可靠保障。目前,AITO問界M5產能已經達到每小時30台。
根據乘聯會最新公布的數據,3月份20萬元以上高端新能源SUV銷量榜中,AITO問界M5售出3045輛,排名榜單第五,增長勢頭迅猛。
高標準要求下余承東的「倔強」:華為能做到汽車世界第一嗎?
從手機圈到汽車圈,余承東的「倔強」一點都沒變。
「如果我沒有夢想,就無法引領大家做很多事情,做偉大的事情。所以,我的秘密就是用嚴要求和高追求,來帶領大家不斷前進。」訪談中,余承東說,我的作用就是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敢於追求、敢於挑戰,敢於追尋著目標並把它實現,這樣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事和目標最終都實現了。
在余承東帶團隊的理念中,拼搏二字很重要。他直言自己帶團隊的要求很高,對於每個項目,團隊都要對標世界水準,且要在這個領域做到世界第一。
「雖然有些時候其實團隊連中國第一可能都還沒做到,但是在大家不斷的努力下,我們很快就做到中國第一,做到世界第一。而在汽車這個領域,我們同樣也會不斷努力追求下去。」
做手機如此,做汽車亦是如此。
對於AITO品牌的目標,余承東也非常清晰。此前,他曾提出,AITO品牌在2022年將挑戰30萬輛的銷售目標,這一目標將依靠問界M5及全新6座大型SUV問界M7三款車達成。
對於「客戶和利潤之間捨棄一個怎麼選」的問題,余承東表示:寧可捨棄利潤,也要保證客戶的體驗和滿意度。雖然華為也要追求利潤,但華為不能丟了客戶,寧可為了客戶眼下熬一熬,也要把產品做好,有了好的產品,盈利也一定會搞上去的。
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是華為進入汽車圈之前就明確的願景。在汽車與ICT技術加深融合的大趨勢下,華為的深厚研發功底和技術優勢,勢必將加速智慧化汽車產業的升級,打破車圈固有壁壘,重新定義汽車智慧化新體驗。
如今,華為和賽力斯賦能下的AITO已經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余承東「世界第一」的目標,很有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