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賺十億的知網:這回又「翻車」了
近日,一則中科院停用知網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流傳。
該郵件指出,中科院在知網的訂購總費用已經達到了千萬級別,目前已停用中國知網資料庫,以後會用萬方和維普替代。
連中科院都用不起,知網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4月19日下午三點,知網在其官方微信上就此事進行了回應,稱其與中科院的訂購服務延長至2022年3月31日,在4月1日之後的過渡期間,知網延續了相關服務,未出現服務中斷的情況。
知網還表示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對知網資料庫採購模式進行了調整,計劃在近期啟動2022年度服務。
知網對於各大高校學子來講並不陌生,畢竟畢業論文和查重都離不開這個網站,作為中國知名的中文資料庫,中國知網從1999年建立至今,一直都位居中國各大高校圖書館的資料庫選擇前列。
這已經不是知網首次因為「高價」上熱搜了。近年來,由於知網其高昂的訂購費用,不少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不堪重負,其連年漲價且涉嫌壟斷的行為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根據知網的財報顯示,從2005年開始,其毛利率就始終在50%以上,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了70%以上。不過其背後的盈利和運作模式,一直不乏質疑,「低買高賣」「連年漲價」……知網因為收費和版權問題引起的討伐,可謂是此起彼伏。
屢陷爭議的知網
在「中科院停用知網」消息傳出之後,知網方面回應中新經緯稱,上述消息「不屬實」。
但根據紅星新聞的報道,中科院官方回應「屬實,年內無合作計劃。」中科院圖書館處某位負責落實此事的老師表示,自2022年4月20日起,停用CNKI資料庫。「中科院各大所正積極應對因停訂知網帶來的影響,以後會用萬方和維普替代,差不多可以替代百分之八十多,查不到的文獻,可以用文獻傳遞等方式。」
至於何時會恢復對知網的訪問,該老師表示目前並不確定,至少今年應該沒有這個計划了。
「中科院因訂購費用高昂停用知網」一事引發了網友們對知網的「討伐」,知網和高校的博弈其實已經由來已久。
絕大多數高校師生和科研機構並不是直接向知網「買」論文,而是直接向知網交包庫訂購費,然後供師生使用。
除了本次中科院的天價續訂費,知網在此前也屢次引發爭議。知網的「貴」並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這些年來知網一直在漲價。
2012年12月,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發布公告稱,因「CNKI中國知網」資料庫商家漲價過高,將暫停使用。
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停用知網,原因是持續漲價已經過於離譜。武漢理工大學稱,2000年以來,知網每年的報價漲幅都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
北京大學也曾因漲價的事情表達過抗議,曾在2016年3月貼出即將停用知網的通知,稱「資料庫商漲價過高,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
然而大多數高校卻在停用一段時間後,繼續和知網合作,最終以妥協告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知網資料庫資源的獨有性以及其在市場上極強的話語權。
雙向「收割」,造就高毛利
天眼查顯示,知網運營公司為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04年11月,由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100%持股。
根據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的2020年年度報告,同方知網當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1億元,凈利潤超1.9億元,毛利率達到53.93%。
2021年上半年,同方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約為4.96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893萬元,毛利率為51.3%。
這些年來,知網的毛利率始終維持在50%上下,與高盈利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作者本人的微薄收入。
相關報道顯示,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在知網出版,作者本人最高僅可獲得100元現金以及400元面值的檢索閱讀卡作為稿酬。而作者的論文每在知網被下載一次,平台就會收取15元/本甚至25元/本的費用。
壟斷給了知網更自由的定價權,在這種雙向的收割下,知網的賺錢能力強也就不足為奇了。一篇100元購進的博士論文,僅靠下載知網就能獲利十幾萬元。通過「低買高賣」的操作,這些年來知網賺得盆滿缽滿。
除了因頻繁漲價遭高校抵制,知網還曾在對「客戶」高收費的同時,卻未向論文作者支付必要的版權費用,也因此被指「無本萬利」,在輿論上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
去年年底,知網就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教授趙德馨狀告擅自收錄其論文並收費,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據悉,中國知網擅自收錄趙德馨100多篇論文,趙德馨沒拿到一分錢稿費,自己下載還要付費。最終,趙德馨勝訴並累計獲賠70餘萬元,值得注意的是,趙德馨狀告中國知網侵權勝訴後,論文被下架。
面對巨大的輿論聲浪,中國知網發布公開說明向趙德馨教授致歉,並表示「將積極會同相關期刊編輯出版單位與趙德馨教授溝通,妥當處理趙德馨教授作品繼續在知網平台傳播的問題」,但迄今為止,趙德馨教授被下架的100多篇論文在知網上仍然查不到。
4月18日,趙德馨教授再度發聲:「知網發布說明向我道歉後,從沒跟我商量過論文上架的事情。」
趙德馨並不是第一個「撬動」知網的人。
2017年知網曾遭到文著協的起訴,知網未經授權,通過期刊、雜誌等複製包括汪曾祺在內的多位作家的作品,在網路上肆意傳播。
2019年,法院認定知網構成侵權,判決賠償文著協一萬元,這和知網的十億營收相比不值一提。
壟斷地位如何形成?
1999年,知網的前身「中國期刊網」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得到包括教育部、中宣部、科技部等多個國家部門的支援。
作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項目,彼時中國期刊網打出的口號就是「創新知識資源全國共享行動計劃」。
四年後,中國期刊網更名為我們熟知的「中國知網」。
中國知網所屬公司為同方知網,由清華同方控股。從一開始,知網就因清華大學和清華同方的背書,享有了別人難以獲得的資源,走上了一條「捷徑」。
前期圈地成功,讓知網越做越大,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學術資源庫,加上萬方和維普起步又晚,後來難以居上。與維普諮詢和萬方數據幾百種獨家期刊相比,中國知網擁有顯著的知識產權優勢,其收錄的獨家期刊在數量、品質上都遠高過同領域的其他經營者。
相關數據顯示,知網在高校市場的佔有率為100%,其他主要市場的佔有率為60%以上。知網坐擁6000多萬份文獻、核心期刊收率為99%。如今,知網已經形成一套獨特的經營方式,用戶長期的使用習慣難以在短期內被打破,一家獨大的局面可能還會持續很久。
今年兩會期間,有委員針對知網是否涉及壟斷一事提問,隨後,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司回應,稱正在核實研究。關於「壟斷」一事還尚未定調,有相關人士表示,學術文章應該由國家平台管理,不應該允許資本介入。
知網當初的崛起,是得到了政策的支援以及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幫助。如今知網的「江湖地位」,並不是自由競爭的結果,知識經濟不能只是一門生意,只有收起「學術收割」的鐮刀,釐清公共服務與盈利的關係,才能構建起良好的知識產權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