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量大 活得久?
廉頗為了自己證明自己身體很好,還能打仗,吃了一斗米,十幾斤的肉,最終因為小人從中作梗,沒有如願上陣殺敵。
從這個典故,就可以看出,在古時候,衡量人健不健康,能不能吃就是一個標準。
小時候,從記事起,只要自己多吃一碗飯,就會得到誇獎和獎勵。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家裡包饅頭,我吃了9個,我哥吃了14個,那時候我9歲,我哥11歲。
爺爺高興得合不攏嘴,直呼:「能吃就是福,身體好!」
即使現在,很多人形容一個老人身體好不好,也是通過飯量大小。
那從科學角度出發,飯量和壽命,有關嗎?

先來看一下,壽命相關的幾個因素。
1、性別
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各年齡段的死亡率都低於男性。
就以日本為例,2016年百歲老人總共65692人,近90%的是女性,57525人,而男性只有8167人。
2、遺傳
遺傳學家認為,長壽是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的,大概佔15%。
3、優生優育
子宮內、出生時和幼兒期的環境好壞,和後期的死亡率有很大的關係。
4、教育
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那些擁有高等學歷的人士,在25歲的時候,檢測出的預期壽命會比普通人高,男性高1.9年,而女性高2.8年。
一般來說,教育水平和社會經濟地位相關,兩者都能有效延長壽命。
5、社會經濟狀況
社會經濟狀況,會影響一個人是否能獲得足夠的醫療保健,以及他們是否會參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鍛煉身體、少吸煙等等。
6、婚姻狀況
有研究表明,已婚者的死亡率低於從未結婚、離婚或者喪偶的人。
良好的婚姻可以改善心臟健康,對抗不良的情緒,並激勵人們選擇更好的生活方式。
7、生活方式
從歷史上看,影響死亡率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不健康的飲食、運動不足、吸煙、過度飲酒、危險行為、食品安全、工作場所安全和機動車輛安全。
今天,影響死亡率的主要生活方式是肥胖。
8、醫療技術
抗生素和免疫的發展,以及成像、手術、心臟護理和器官移植的改進,都有助於提高平均預期壽命。
壽命是一個大課題,可以說,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些因素中,遺傳佔15%,社會因素佔10%,醫療佔8%,環境(氣候影響一類)佔7%,個人的生活方式佔60%,而飲食是個人生活方式中的一小部分。
飯量大,壽命就長嗎?
和我們固有思維不同,科學家認為,少吃(限制卡路里的攝入)才能更健康。
很早之前就有實驗表明,減少一定食物攝入量,可以讓魚、老鼠和猴子活得更久,但這樣的研究在人類身上很少,一個很少有人願意拿自己做實驗,缺少自願者,還有一個是沒有人願意少吃,吃美食帶來的幸福感是很多人生活的必需品。
美國的「CALERIE」項目第一次只招募到了48名自願者,自願者被分為兩組,一組正常飲食,另一組在6個月的時間裡,每天減少25%的卡路里能量攝入,2006年研究結束。
結果表明:限制飲食的一組,均沒有超重,胰島素抵抗和膽固醇水平都較低,體溫和胰島素水平較低,dna的氧化損傷也較少。
2007年該項目重新啟動,為期2年,參與者只要參與並堅持可以獲得7400美元的報酬,截止到2009年10月份,已經有132個參與者,而且不斷有人參與進來。
同樣每天減少25%的食物,然後定期檢測。
結果表明:限制飲食的參與者體重明顯減少,平均減少20斤,而沒有限制飲食的人員,平均體重增加了6斤。
其他方面,限制飲食者的新陳代謝降低了,變得更有效率,與此同時,氧化帶來的自由基也減少了(自由基會加速衰老)。
最終,實驗證明,吃多少和壽命沒有直接關係。
但是,如果能堅持限制飲食的生活,能有效減少肥胖,而肥胖引起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的概率會明顯下降。

最後
限制飲食,是在飲食均衡的前提下,並不代表不吃。
科學家認為,限制飲食是有負面影響的,例如免疫能力會降低,肌肉可能會流失,還有可能產生負面情緒!
在過去,吃的少,油水少,乾的還都是體力活,用飯量來衡量健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現在,人們普遍吃太多吃太好,反而對身體有害。
然而,明知這一點,大多數人還是很難做到少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