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時刻!比亞迪「放大招」:將投產NVIDIA 平台新車
在剛剛過去的GTC 2022春季大會上,NVIDIA 在智慧駕駛領域再次「放大招」。
NVIDIA 宣布,備受期待的Orin晶片即將在本月內正式量產銷售,下一代晶片Atlan將在2025年交付,而下一代Hyperion 9智慧駕駛平台則將在2026年交付。
在GTC 2022上,最令中國觀眾激動的,當屬NVIDIA 智慧駕駛生態圈的擴張。NVIDIA 宣布,美國造車新勢力Lucid Group與中國新能源「一哥」比亞迪,都將加入到NVIDIA 智慧駕駛生態圈中。
「今天,我們很高興地宣布,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將於2023年上半年開始投產搭載DRIVE Orin計算平台的汽車。」NVIDIA 創始人黃仁勛說。
無論是對於NVIDIA ,還是比亞迪,這一合作都頗具想像力。也許,我們很快就將看到二者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一次強強聯手
NVIDIA 與比亞迪的合作,究竟以何形式展開?
根據黃仁勛的演講及後續新聞稿,可以確定的是,NVIDIA 與比亞迪的合作將聚焦晶片、AI技術與DRIVE智慧駕駛平台三個方面——自2023年上半年起,比亞迪將在其部分新能源汽車上搭載NVIDIA DRIVE Orin晶片及DRIVE Hyperion平台,實現車輛智慧駕駛和智慧泊車。
毋庸置疑,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強強聯手。NVIDIA 已成為智慧駕駛領域最具領先優勢的Tier 1供應商;而比亞迪作為中國銷量第一、全球第二的新能源廠商,將為雙方合作提供車輛平台,並加速自己的智慧駕駛布局。
首先看NVIDIA 。如今,NVIDIA 的Orin晶片已經成為公認的「頂配」智慧駕駛硬體,其擁有170億個電晶體,單顆算力高達254TOPS。憑藉著強大的算力,Orin晶片成為了眾多車企的共同選擇。目前,包括蔚來ET7、理想L9、威馬M7在內的多款車型已經確認將搭載這一晶片。
而在GTC 2022上,NVIDIA 宣布Orin晶片不會跳票,並即將在本月投產出售。此外,NVIDIA 還發布了基於下一代智慧駕駛晶片Atlan的智慧駕駛平台DRIVE Hyperion 9,其具備L3自動駕駛能力及L4自動泊車功能,並計劃於2026年量產。
憑藉著在智慧駕駛市場的巨大潛力,NVIDIA 的股價屢創新高。目前,NVIDIA 的動態市盈率高達73.12,不僅遠超Intel(PE:10.62)等晶片廠商,還超過了一眾科技企業,如蘋果(PE:28.82)、微軟(PE:32.38)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PE:25.18)等。
而比亞迪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在過去的2021年,比亞迪乘用車年銷量730093萬輛,同比增長75.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593745輛,同比增長231.6%。無論是按銷量,還是按股票市值計算,比亞迪都已經坐穩了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新能源車企。
NVIDIA 與比亞迪,為何互相選擇?
站在2022年的當下,NVIDIA 與比亞迪為何互相選擇了彼此?
對於NVIDIA 而言,比亞迪幫助它擴展了一塊極為重要的市場。在與比亞迪合作之前,NVIDIA 的合作夥伴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以滴滴、小馬智行為代表的智慧駕駛企業,大多不直接造車;
第二類是Benz、奧迪、捷豹路虎等傳統車企,其中絕大多數為高端豪華品牌;
第三類則是以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發展迅速,但銷量有限。
而比亞迪的加入,給NVIDIA 的「車企朋友圈」帶來了新的增色。與新能源汽車一樣,智慧駕駛系統離不開電力的驅動。因此,相較於仍然停留在燃油時代的傳統豪華品牌,專註於新能源賽道的比亞迪可以為智慧駕駛提供更堅實的「技術底座」。
與同處於新能源賽道的造車新勢力相比,比亞迪的銷量更具規模優勢。在中國市場,比亞迪一家的新能源汽車月銷量,就超過了所有新勢力品牌之和。通過比亞迪,NVIDIA 的智慧駕駛產品能夠更迅速地實現落地。在與特斯拉分道揚鑣後,NVIDIA 急需一個可以「走量」的新能源合作夥伴,比亞迪自然成為了最優解。
而對於比亞迪而言,NVIDIA 也是更值得選擇的智慧駕駛合作對象。在智慧駕駛領域,NVIDIA 已經不再只是一家晶片廠商,而是成為了一家覆蓋晶片、演算法、智慧駕駛平台、開發套件、高精地圖在內的全棧服務商。在智慧駕駛領域,NVIDIA 已經成為了Tier 1級別的供應商。
這也是眾多車企選擇NVIDIA 的重要原因之一。與Mobileye等智慧駕駛供應商不同,NVIDIA 提供的智慧駕駛解決方案更加開放。例如,對於車企而言,Mobileye的解決方案如同黑盒子,車企很難在此基礎之上進行二次開發。但NVIDIA 的智慧駕駛方案卻選擇了軟硬體解耦的模式,車企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二次開發訂製。
而NVIDIA 也為車企提供了豐富的開發套件。例如,在GTC 2022上,NVIDIA 展示了其元宇宙平台Omniverse在智慧駕駛領域的應用。車企等第三方開發者可以在這一平台上模擬出一個真實世界,從而在元宇宙內訓練自己的智慧駕駛演算法。
極強的算力、完整的解決方案、豐富的工具鏈以及開放的生態,讓NVIDIA 受到了車企的青睞。NVIDIA 與比亞迪的聯手,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打造智慧駕駛朋友圈,比亞迪能否厚積薄發?
事實上,在智慧駕駛領域,比亞迪一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品牌。一直以來,比亞迪的在售產品都對駕駛輔助及自動駕駛都表現得十分謹慎。
在支援者看來,比亞迪對智慧駕駛持保守態度,是對消費者負責的表現;而在批評者看來,比亞迪在智慧駕駛領域的缺失,意味著比亞迪可能已經在這一領域掉隊。
而比亞迪與NVIDIA 的合作,顯然給比亞迪的粉絲與投資者們帶來了更多信心,也讓外界對於比亞迪的智慧駕駛技術路線有了更多的認知。
作為全產業鏈模式的代表,比亞迪一直堅持將核心技術及供應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無論是發動機、變速箱還是電池、電機、電控,比亞迪一直堅持自主研發。以至於有江湖傳言稱:「汽車上的零件,除了玻璃和輪胎,比亞迪都能自己生產。」
但到了智慧駕駛時代,要想打造一台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汽車,離不開從晶片、感測器到AI演算法等各個環節的緊密耦合,其需要的技術門類多樣性遠超以往。傳統主機廠在現階段所能覆蓋的技術有限,甚至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產業鏈布局。
例如,高精地圖可以顯著提升智慧駕駛的用戶體驗。但一家車企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全球道路的高精地圖繪製,無論是在技術、運營成本還是法律法規上,可能都存在無法攻克的挑戰。
但車企依然希望在智慧駕駛時代實現儘可能多的產業鏈覆蓋。NVIDIA 與Mobileye如今的商業化成敗已經證明了這一事實。與NVIDIA 相比,Mobileye可以讓車企迅速實現L2級別智慧駕駛產品落地,也一度受到了中國造車新勢力的青睞。然而,Mobileye「黑盒」化的產品交付形態,讓車企難以對其進行後續開發,既無法對本地化路況進行訂製化升級,更無法在智慧駕駛領域積累自己的技術成果。
也許,這也是比亞迪以往在智慧駕駛領域保持保守策略的原因。事實上,比亞迪早已開始持續發力智慧駕駛領域。多家招聘網站顯示,比亞迪已經開始大量招聘自動駕駛相關技術人才,涵蓋識別演算法、域控制器等多個領域。
與此同時,比亞迪在近兩年也不斷與智慧駕駛企業開啟合作。例如,2021年2月,比亞迪參與了智慧駕駛晶片及解決方案提供商地平線的C3輪融資,並在此後與地平線建立戰略合作關係。2021年11月,比亞迪與Momenta簽訂協議,聯合成立自動駕駛公司。
比亞迪顯然深知智慧駕駛對於汽車工業的重要性。早在2018年,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就指出:「在汽車工業變革中,電動化是上半場,而智慧化則是下半場。」比亞迪沒有理由忽視下半場的戰鬥。
如今,比亞迪已經開始備好糧草彈藥。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比亞迪研發投入高達85.56億元,在中國車企中僅次於上汽集團,位居第二。但如果按研發營收比計算,比亞迪的數字(5.5%)則高於上汽(2.1%)。
正如王傳福所言,比亞迪一直堅持「技術魚池」戰略:「『魚池』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技術,當市場需要時,我們就撈一條出來。」也許,比亞迪的智慧駕駛之魚已經養成,只待撈出的時刻。
事實上,在GTC 2022上,黃仁勛已經透露了比亞迪智慧駕駛戰略的落地時間——2023年上半年,搭載NVIDIA DRIVE Orin計算平台的比亞迪汽車就將投產。也許,只要再等一年時間,我們就將迎來比亞迪在智慧駕駛領域的「豐收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