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給差評了?到底啥時候「差評」才不會是一個擺設?
在文章開始前,我想先問大夥們個問題:大家還記得上一次給差評是什麼時候嗎?
說實話,雖然我名叫差評君,但我已經是記不得了。
因為現在無論是點外賣、打車、還是網購,我已經很少給差評了。
究其原因呢,其實並不是不想給,而是不敢給。
「他們的網店是剛開張的,我給差評會不會影響他們生意啊?」
「 給個差評,外賣小哥、快遞小哥一天的工資就沒了,得饒人處且饒人吧。」
雖然有時他們的東西和服務確實一般……但即將在螢幕按下去的手指,卻還是被同情心所綁架,不聽起了使喚。
至少差評君自己在生活中,就遇到過不少類似的 「 同情心綁架 」 時刻。
看著湯撒了一袋子的外賣是氣不打一處來,但發現外賣小哥氣喘吁吁,手機里還提醒著有新訂單即將超時的時候……心,就那麼軟了下來。
很多時候,本屬於消費者自己的差評權就這樣,被所謂的同理心和道德感所剝奪了。
然而,就算你的心真的太軟,軟到能獨自一個人流淚到天亮,你還是會遇到那種不給差評就不足以泄憤的情況。
這個時候呢,害怕被報復,則又成了這屆消費者不敢給差評的原因之一。
網購給商家來個差評,某些商家就會立馬來一番電話簡訊轟炸,騷擾並威脅你刪除差評。
除了上面講的郵寄 「 紙錢壽衣 」 之外,差評君還聽說過更騷的。說是因為一個差評,店家甚至假裝成了買家老公的情婦,一直給買家發簡訊,希望拆散他們家庭。
不巧的是,被騷擾的經歷差評君也曾有過,商家甚至還找到了我的個人微博,直接私信開罵。。。
包括外賣、快遞等平台,類似的新聞和案子其實也常有發生。讓人不由得想吐槽一句:這都2022 年了,咋寫個差評還得膽戰心驚啊?
總的來說,無論是出於同情心,還是出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句話,這屆的消費者沒有差評自由。
諷刺的是,在消費者沒有差評自由的同時,平台下的商家、快遞員、外賣小哥們,其實也被差評束縛著。
少數的惡意差評,讓一些商家和服務人員有苦難言。
像是什麼威脅不幫忙扔垃圾、不帶包煙,就給外賣小哥差評的奇葩人比比皆是,電商平台還出現了專門敲詐勒索的職業差評師。
小哥和商家們常常只能迫於生計,被惡意差評牽著鼻子走。
就這樣,消費者怕給差評,商品和服務提供者們怕被差評,似乎沒有一個人能從中受益。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 差評君覺得啊,除了社會上本就存在的一些不信任問題之外,平台也不應該隱身到這些矛盾之後。而目前的演算法規則中,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 「 差評 」 這一枚核彈的威力過於巨大。
這麼說吧,比如網購,很多買家看評價都會直奔中差評,因為除了少數的惡意差評之外,差評多半是真實的,買家只有在覺得中差評都可以接受的情況下才決定購買。
還有店鋪和商品在平台里的排名,也會因為評分的高低出現很大的變化。這也是為啥那麼多賣家害怕差評,並不惜返利、發紅包都要求買家給好評。
又比如打車平台,差評會影響司機的總體評分,進而影響接單,又因為差評平常並不多見,所以只要收到一個差評,就會在評分上跟其他司機拉開明顯差距。
所以歸根到底,差評關係到了商家和服務者的收益,並且很難被修復,這是差評問題存在的原因。
所以啊,消費者們不敢給,騎手們也害怕拿,差評這枚核彈一旦給出,就是一場大爆炸。
由於問題出現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平台其實也都嘗試過解決這個 「 差評難題 」。
比如某電商平台在兩年前,就嘗試過修改差評機制,直接把中差評摺疊到了 「 感覺不佳 」、「 不好用 」 之類的詞語里。
後來可能是因為感覺不佳和不好用,就又改了回來。
某打車平台則試過司機和乘客的互評機制,但差評對司機的影響好像沒多大變化,被司機打了差評的乘客好像也能正常叫車,所以具體啥效果咱們也不是很清楚。
外賣平台也早就有不少的嘗試,為了防止透露消費者資訊,小哥收到的都是虛擬號碼,匿名評價。在騎手一方,美團還完善過差評申訴流程等等。
在最近呢,差評君聽說美團又整了一個新方案,準備從激勵機制方面解一解差評難題。
具體是啥路數呢,這就和大家品一品。這一套名叫 「 服務星級 」 的激勵制度呢,最明顯的改變其實就是:差評不再會扣騎手的錢了。
在過去,不同配送合作商的規矩都不一樣,但對外賣小哥而言,差評一般都是要扣錢的。
當然啦,現在不扣錢了,可不是說以後外賣小哥就能隨便擺爛,像是什麼瘋狂超時、態度蠻橫,收了幾百個差評收入都不會受影響,而是說改用了更柔性的評分制度,差評、超時仍然會被記錄,只是不再對騎手產生即時、直接的負面影響。
另外這分兒呢,是可以通過送單、參加安全培訓還有模範事迹這類加回來的。對於一些新入行的騎手,以及極端天氣下的配送,還有免扣分的設定。
然後系統會根據分,給外賣小哥評級。積分越高、服務星級也就越高,每單拿到的獎勵也就越多。
而除了能讓小哥更加註重服務品質外,美團這套解法的意義,還在於用了正面的手段去激勵了服務者,把原來差評給騎手造成的壓力,轉化為後續提高服務品質的動力。
因為和過去的一罰了事相比,新的激勵制度是用獎勵的方式去調動積極性。
美國行為科學家道格拉斯 · 麥克雷戈曾提出過 「 人性假設理論 」。
他認為在管理過程中,我們對 「 人性本質 」 有兩種假設:一是 X 理論,認為人天生是懶惰的,要用嚴格的管理去督促人們努力工作;二是 Y 理論,認為人本質上是喜歡工作的,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和激勵,人就能發揮出積極性和創造力。
用這套理論去分析的話,過去差評罰錢的制度,背後的指導思想是 X 理論,所以傾向於用懲罰來約束騎手;而新制度背後則是 Y 理論,選擇相信絕大多數服務者都是敬業愛崗的,只要一步步去引導和激勵,小哥們就會越做越好。
反過來對於咱們消費者來說的話,使用習慣其實沒發生變化,相反,當差評不再直接導致扣款,騎手能夠以更平和的心態看到差評,用戶反而能作出更真實的評價。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美團的這一波解題思路,可以說是有點東西的。
最後呢,差評君想說的是,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消費評價的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這說明差評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
所以,要徹底解決 「 不敢給差評的問題 」,單靠平台們的改變還是不夠的,最終還是要靠全社會參與進來共同解決。
舉個例子,如果有相關部門或者協會牽頭,把各家平台的評價資訊打通,對每個用戶都建立一個信用檔案,那些經常打惡意差評的人,估計就可以得到震懾,而那些不常打差評的人,他們的差評也會更有說服力。
同理,現在跨平台開網店、送外賣、送快遞、跑網約車的人這麼多,是不是也可以有這麼一個跨平台的服務人員信用體系?
一個人如果只是偶爾在一個平台表現不好,那還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在每個平台上的服務都不行,那他可能就真的不適合做服務行業了。
當我們用更長遠的目光去評價一個人,而不是因為一次失誤就否定他,這不僅關乎道德,而且合乎理性。因為保護服務人員免受極少數人的差評影響,其實也是保護我們大多數人的差評自由。
誰也不想讓差評成為一件難事兒,你們說是吧。畢竟,如果連差評都不自由,則讚美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