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定次密接和高篩 可能就差一個口罩的距離?

近日,上海本土疫情散發無癥狀感染者數量增多,配合流調再次成為市民生活的日常。

一組有關戴口罩的圖在網路上流傳甚廣

判定次密接和高篩,

可能就差一個口罩的距離?

判定次密接和高篩 可能就差一個口罩的距離?

判定次密接和高篩 可能就差一個口罩的距離?

判定次密接和高篩 可能就差一個口罩的距離?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專家提醒市民:嚴謹的流調團隊,不會僅以市民是否佩戴口罩來劃定密接和次密接。但是,規範佩戴口罩的確是當下最為直接重要的防護手段。

上海1月就曾提醒過:戴牢口罩真的很重要!

流調細節表明:脫了口罩喝一口奶茶,就可能從次密接變成密接

其實上海1月疫情時,愚園路228號奶茶店被判定為最小中風險地區,當時就有此類說法:沒戴口罩進入奶茶店的人員,或者口罩中途被取下,都有可能會被判定為密接人員。

1月15日,微信朋友圈流傳著這樣一則消息:根據最新的排摸口徑,疾控現在做流調時都看監控回放,和密接在同一空間接觸,如果沒戴口罩就是次密,集中隔離14天;如果戴口罩就是高篩,2+12管理。基本上戴口罩可以下降一個管理級別。

1月16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所主任醫師朱奕奕表示,密接、次密接的判定中,口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朱奕奕表示:「戴不戴口罩在防控管理和密接、次密接人員的判定上,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當然現場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會被結合進來,每個案例都是綜合判定的結果,並沒有那麼簡單,勸導大家去公共場所一定要戴口罩,這是非常必要的。」

朱奕奕說,當前疫情排查協查的範圍,主要分三個層次:密接人員、次密接人員、外圍涉及到的風險群體(篩查人員)。其中,密接、次密接人員的判定一方面根據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另外還要通過監控影片查看印證,結合相關部門的資訊,流調隊員最終進行判定。

同時,上海發布也於1月16日在評論區回復:根據國家和本市的相關防控要求,密接人員應落實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並開展相應頻次的核酸檢測;密接的密接應落實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並開展相應頻次的核酸檢測;篩查人員根據不同情況實施相應的管控措施和核酸檢測。

「密接、次密接和風險人員,現場流調人員是依據接觸當時情形和感染風險進行專業的研判。」朱奕奕解釋說,在愚園路228號奶茶店門店員工中發現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沒戴口罩進入奶茶店的人員,或者口罩中途被取下,都有可能會被判定為密接人員。

「有點單者走進奶茶店點飲料,在等待過程中順手脫了口罩,還有顧客在店內接過店員新製備的熱飲,迫不及待脫了口罩喝一口。流調人員在查看監控時發現此類無防護、近距離的接觸情況,依據國家和上海市相關方案的判定標準,將對這類人員進行密切接觸者的判定。而奶茶店工作人員在店內一天的工作時間中,也需要全程規範戴好口罩。」朱奕奕說,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奶茶店工作人員,任何一方沒有規範佩戴口罩的行為,都會導致後續感染風險增加。

溫州蒼南病例外出時嚴格佩戴口罩

極大降低了疫情傳播的風險

溫州自3月3日上午蒼南縣發現2例新冠肺炎病例以來,截至目前無新增確診病例。

此輪疫情,蒼南對密接、次密接和其他高風險人群連續開展三輪核酸篩查,靈溪鎮也開展三輪大規模人群核酸篩查,結果均為陰性。

3月6日,蒼南2名在溫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隔離治療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們倆平時都有佩戴口罩的習慣。

患者吳某某說,他習慣了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平時在公司上班都會戴口罩,如果工作時不戴口罩,公司保安也會督促提醒。2月23日、3月2日,他去蒼南縣中醫院就診均全程佩戴口罩。患者徐某某說,平時出門去人多的地方就會戴口罩,3月2日就診過程也全程佩戴口罩。在單位就餐,她會單獨吃飯,不聚集。

溫州市防控辦副主任鄭雲蒸認為,本次疫情能快速有效處置的關鍵一方面是早發現、響應快,省市聯動指揮,搶佔了制勝先機;另一個因素也很重要,在流調過程中發現無論是確診病例還是當地群眾,戴口罩、保持1米社交距離的個人防護措施落實情況比較好,有效地降低了疫情擴散的風險。

鄭雲蒸分析了蒼南疫情最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病例2在確診前幾天里,感覺不適,出現咳嗽,在外出時,病例2能做到嚴格佩戴口罩。「就是這個細節,極大降低了疫情傳播的風險。」

從確診病例在不知病情的情況下能夠第一時間佩戴好口罩,而且在流調中發現確診病例去過的公共場所,大部分群眾都有佩戴口罩,可見公眾的科學防護素養意識有了明顯提升,市民能夠主動加強自我防護。

「這對於疫情防控大局來說,是很關鍵的一點。」鄭雲蒸解釋說,有醫學專家研究表示,在公眾場合,一人佩戴口罩,一人沒戴口罩,有5%的感染風險;如果兩個人都佩戴口罩,感染風險下降為1.5%;但如果兩個人都佩戴口罩且保持1米社交距離,感染的風險就會降為0。

此外,此次2例確診病例軌跡比較單一,沒有進行聚集性的社交,這也大概率降低了疫情傳播的風險。

如何規範戴口罩?

首先,佩戴口罩講方法。戴口罩時,應記得潔雙手、辨正反、嚴密合,口罩不只罩住「口」,應蓋住口鼻和下巴,根據鼻樑形狀調整鼻夾和系帶鬆緊度,確保密合性。脫取長時間佩戴的口罩時,不應觸碰可能被污染的口罩前部,而是小心摘下系帶,此後及時、徹底地清潔雙手。唯有規範佩戴和脫取,口罩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其次,口罩隨時戴。無論是親友相聚,還是與陌生人碰面,在室內人員密集、空氣流動性較差的情況下,我們都應佩戴口罩。而在人員來源複雜的公共場所更是如此,哪怕時間再短,我們在乘坐公共交通、電梯,商場購物或收取快遞時,都可能與病毒擦身而過。

第三,口罩第一位。雖然佩戴口罩會造成眼鏡起霧、弄花妝容、說話清晰度不高等不便,但在疫情面前,抵擋病毒才是首位。也請多多注意孩子和老人,時刻提醒他們克服小小的不適,以口罩營造大大的安全感。

第四,口罩也有有效期。一旦口罩出現臟污、變形、損壞、異味等情況,我們都需要及時更換,不可使用清水或酒精進行清潔,連續佩戴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安全牆」再強悍,也有失效的時候。

春季呼吸道疾病和新冠疫情多發的情況下,市民應牢記「三件套、五還要」。疫情之下養成外出佩戴口罩的習慣,不僅是在保護自己,也是在保護別人,可有效降低被感染的概率。

提倡個人隨身攜帶口罩,在出行、上班、進店消費、前往公共密閉場所等不同場景下都應積極佩戴口罩。

判定次密接和高篩 可能就差一個口罩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