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冰墩墩?這隻鴨子怎麼長得墩里墩氣的?
冬殘奧會開始了,說到冬奧會,相信大家腦海中馬上會出現冰墩墩、雪容融的可愛形象。
畢竟,它們可是火出圈、火出國的吉祥物啊!
尤其是冰墩墩,它以熊貓為原型設計,在冬奧會期間可謂一墩難求,可稀罕了!
那你知道除了熊貓,最近還有一種稀罕的動物叫熊貓鴨嗎?
說熊貓鴨稀罕,不是因為它數量少,而是因為它長得令人稀罕,那它長啥樣兒呢?
黑眼圈的熊貓鴨
熊貓鴨是人們以它們的外形為依據所起的名字,它的中文名為斑頭秋沙鴨(Mergellus albellus),也稱為白秋沙鴨,屬於鳥綱-雁形目-鴨科-斑頭秋沙鴨屬-斑頭秋沙鴨種。
既然說它叫熊貓鴨,我們先來放張圖,看看它有沒有熊貓的氣質。
熊貓鴨的雌雄鳥外觀不太一樣,雄性個體頭和頸部是白色,而眼睛周圍是黑色,就和大熊貓的倆黑眼圈一樣,看著很有喜感。
頭頂兩側有黑斑,正面看著很像大熊貓的兩個黑色耳朵(這名字著實符合它)。
它們背部正中心的羽毛是黑色的,上背前部分是白色,有黑斑,形成兩條半圓形的比較狹窄的黑色條紋,一直往下延伸,直到胸側。
翅膀主要為黑色,上面有比較大而且很明顯的白色翼斑。雄性的虹膜是紅色的,嘴和跗跖(怎麼念?知道有些小夥伴不會,來跟我讀,fū zhí)是鉛灰色。
與雄性熊貓鴨有所區別的是雌性個體的頭部一直到後頸都是栗色的,眼周圍有黑色,頸側、頰以及喉都是白色,後背到尾巴的羽毛是黑褐色的,前頸到胸是灰白色。
雌性個體的虹膜是褐色的,嘴和跗跖是灰綠色的。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到雄性個體的羽毛顏色以黑色和白色為主,而且與大熊貓更為神似。
雌性個體,圖片來源新華社
熊貓鴨的喙前面部分像鉤子一樣,而且上側有非常尖利的牙齒一樣的結構,在捕食時可以緊緊叼住魚,不讓它們逃脫。
它們主要以小的魚類為食,繁殖期還會捕食一些無脊椎動物,偶爾也會吃點植物。它們擅長游泳和潛水,一般是邊游泳邊潛水捕食。
貓鴨最喜歡在流速平緩的森林河流和水塘進行繁殖,每年5月是它們的交配期,求偶時雌性個體有「逗引」表現。
熊貓雌雄鴨對的形成一般在遷徙的路上,遷徙到繁殖地後產卵,一般每次產6到9個淡黃色的卵,經過28天左右後孵化。
圖片來源新華社
話說這傢伙配色跟大熊貓似的,是不是也和大熊貓一樣數量少,是國家保護動物呢?
熊貓鴨的分布及保護現狀
熊貓鴨確實是國家保護動物,已經被列入了《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目前是二級保護動物。
熊貓鴨因其比較獨特的外表引起人們的關注,是一種觀賞性鴨鴨,幼雛的成活率較高,但是人工繁殖非常難。
熊貓鴨分布比較廣泛,在阿富汗、奧地利、丹麥、芬蘭、法國等眾多國家都有分布,繁殖地主要在歐洲和俄羅斯北部、西伯利亞東部、太平洋沿岸以及土耳其等地。
熊貓鴨的分布圖,圖片來源//www.iucnredlist.org/
在中國的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江西、山東、河南、四川、雲南、陝西、青海和東南沿海等地也有分布,但僅僅在東北呼倫貝爾盟大興安嶺繁殖。
熊貓鴨的種群數量因濕地環境的破壞而減少,雖然還沒有滅絕的危險,但在以往常見棲息環境中已經不常見了,因此需要加強它的種群保護工作。
斑頭秋沙鴨在中國有分布的自然保護區包括但不限於仙人洞、雙台河口水禽、松花江三湖、莫莫格、扎龍、牡丹峰、鄱陽湖候鳥、鄱陽湖候鳥、蓮花山(江西婺源)、松山、豫北黃河故道天鵝、董寨鳥類、文字嶺、北大頂子、白河長白松(吉林)、長白山、三山島海珍品、璦河水源、孟津黃河灘、莽河、蘆芽山、靈空山、黃河三角州、榮成天鵝、滇池、哈巴雪山、神木臭柏、白芨灘、青海湖鳥島、青海湖鳥島和王寶河等(可以說保護措施做得挺好的!),在很多自然保護區之外的適宜河流也有很多觀測記錄。
相信這麼個肥嘟嘟、胖乎乎的鴨鴨一定會獲得大家的喜愛的,在我們日益好轉的環境條件下,它們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最近正值春季遷徙季節,不少網友在北京公園(頤和園)、周邊水庫(沙河水庫)發現了熊貓鴨,如果你走出家門去看看,或許你也能碰到它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