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光合作用的動物:快看 這裡有一群「海綿羊」

探索海洋生物世界,大家多會想起那些穿著「鎧甲」的蝦兵蟹將,五彩斑斕的魚群,為其他小動物提供避難所的珊瑚礁和兇猛的鯊魚。

然而,在浩瀚的海洋世界中還有一群容易被忽略卻很特別的小動物,它們身體小小的、萌萌的,很像卡通片里小綿羊的形象,它就是目前發現的第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動物——藻類海蛞蝓(Costasiella kuroshimae)。

萌萌的外表,辨識度極強

藻類海蛞蝓的身體柔軟,全身幾乎透明,背部像披了一層綠葉,尖尖的「葉片」上還染了一點粉色,頭部白色,有一對像黑豆似的小眼睛和一對可愛的觸角,酷似披著樹葉的小綿羊。

身長只有約5mm,因此大家又叫它「小羊海蛞蝓」或「葉羊」。它的殼已退化為內殼,背部的綠葉下薄薄的呈白色有光澤的部位就是它的內殼。

別看它們成年後的樣子極易辨別,但幼年時期的他們可是很難被發現的。

它們剛從卵里孵化出來時,還是個小透明,長得和父母完全不同,但隨著它們不停地吃海藻,背部就會慢慢變成有光澤的亮綠色,就會成為我們認識的那隻小綠羊了。 

唯一能光合作用的動物:快看 這裡有一群「海綿羊」
藻類海蛞蝓萌萌的形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綠色」的生活方式

藻類海蛞蝓生活在海水清澈、水流暢通、海藻叢生的環境中,多分布在日本、菲律賓和新加坡。

我們都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的強項,有趣的是,藻類海蛞蝓也有這本領,它們吞食海藻後,會將海藻中所含的葉綠體留在體內,與體細胞共存,然後用其進行光合作用。

通過光合作用為自己提供每天所需的能量,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被稱為盜食質體

早在1870年,就有人發現了這種海蛞蝓,但在當時並沒有人注意到它們的這項「特異功能」,直到近些年,研究人員才發現了它們的這種能力。

據調查,藻類海蛞蝓從幼年就開始進食各種海藻,隨著身體的長大,體內的葉綠素積攢越來越多,最終使整個身體呈明亮的綠色,這樣光合作用就可以在其體內順利進行了。

在藻類充足時,它們的主食就是藻類。若沒有足夠的藻類飽腹,它們就可以跑去曬太陽,通過光合作用獲得能量,直到再次遇到豐富海藻時,再嗷嗚嗷嗚的大快朵頤。

沒有食物的情況下, 它們依靠體內的葉綠素可以生存一年左右,這種生活方式真是又節約、又綠色。

唯一能光合作用的動物:快看 這裡有一群「海綿羊」

查「族譜」知家族背景

介紹了藻類海蛞蝓的這麼多特點,那麼它在生物學上究竟是屬於哪一家族呢?

藻類海蛞蝓是海蛞蝓眾多種類之一,屬淺海生活的軟體動物,海蛞蝓是個大家族,全球範圍內分布有三百多種。海蛞蝓的外殼已經退化或消失,外觀看起來像極了無殼蝸牛。要真追溯起來,海蛞蝓和蝸牛還真有點親戚關係呢。

海蛞蝓與蝸牛同屬軟體動物門下腹足綱,它們都是腹部扁平,用腹部吸附在物體表面,並靠腹部的肌肉收縮來爬行。與蝸牛不同的是,海蛞蝓為後腮亞綱裸鰓亞目海兔螺屬的一員,而蝸牛則為肺螺亞綱柄眼目蝸牛科的動物。

它們還擁有不同的呼吸方式。海蛞蝓呼吸器官是其裸露在背面的鰓,正因為這個原因被歸為後鰓亞綱裸鰓亞目,而蝸牛通過身上凹陷的呼吸孔進行呼吸,就如同我們人類的肺一樣,所以被歸為肺螺亞綱。

海蛞蝓歸屬的裸鰓目大家族中各成員身體形態迥異,從外觀上看,它們僅由皮膚包裹著肌肉和內臟組合而成,身體兩側對稱,有裸露在外部的次生鰓,通過鰓進行呼吸,依靠腹部肌肉在海底蠕動。

唯一能光合作用的動物:快看 這裡有一群「海綿羊」
軟體動物譜系關係,圖片來源:文獻《Mobilizing molluscan models and genomes in biology》

唯一能光合作用的動物:快看 這裡有一群「海綿羊」
海蛞蝓和蝸牛身體結構對比,圖片來源:《Reef creature identification: tropical Pacific》,《蝸牛的解剖》

禦敵有術

在充滿眾多捕食者的海洋世界裡,藻類海蛞蝓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呢?不同於蝦蟹用堅硬的外殼保護自己,它們有著獨特的「禦敵術」。

為了保護自己,它們會將身上的「綠外套」變成「迷彩服」,讓身體和環境融為一體,體表裸露的鰓也會不斷搖擺,模擬水草,來迷惑捕食者。

此外,它們頭頂的觸角對觸覺、味覺和嗅覺十分敏感,有助於它們發現隱藏在身邊的敵人,迅速做出反應,逃之夭夭。

唯一能光合作用的動物:快看 這裡有一群「海綿羊」

它們也要傳宗接代

藻類海蛞蝓是雌雄同體的動物,雖然同時具有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但是它們並不會選擇自體繁殖,需要通過與其他個體交配來繁殖後代。

交配時間主要集中在夏季,在交配完幾小時後開始產卵,卵團呈逆時針螺旋排列,外表附有粘液,粘附在藻類或砂礫上。它們比較「高產」,但能成功孵化出幼體的數量卻很少,這個問題還未找到答案。

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動物學家們一定會揭示出有關這些小可愛更多的生活秘密,讓我們對這些不起眼的小動物有更多的了解。

參考文獻:

1.林強.海洋精靈多姿多彩的海蛞蝓[J].文明,2016(05):112-125+10.

2.榛子.太陽能海蛞蝓[J].中學生百科,2010(15):30-31.

3. 張衛紅,劉愛玲,陳少丹,黃麗,吳松林.蝸牛的解剖[J].生物學通報,2010,45(03):45-46.

4. Mobilizing molluscan models and genomes in biology. Angus Davison and Maurine

 Neiman,2021(04) 05.

5.Reef creature identification: tropical Pacific. Humann P, DeLoach N. [M]. New World Publication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