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從6層樓高跳入冰水 央視曝徐夢桃奪冠黑科技
伴隨一條完美的弧線,31歲的徐夢桃,等待12年,終於拿下冬奧金牌!
這條弧線可謂是當前女子空中技巧項目高難度動作,係數高達4.293。
徐夢桃也是憑藉助滑、起跳、空中翻轉和落地的一氣呵成,斬獲108.61的高分。
激動人心,著實激動人心。
而就在剛剛,央視曝出了徐夢桃完成這條「夢想弧線」背後的殺手鐧之一:
全球首個全程參與訓練、輔助拿下金牌的虛擬教練——觀君。
央視對此還點評道:
是一塊頗具科技分量的金牌。
至此,不少友友們肯定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了:
觀君,何以勝任虛擬教練?
對於空中技巧運動員來說,因為項目具備一定的危險性,所以他們每天訓練量是有限的。
於是,為了能夠提高訓練的效率,就需要強化運動員對高分動作的記憶。
而觀君要做的,就是這麼一件事情。
他是由小冰公司研發的AI裁判與教練系統,內部代號為觀君小冰系統 (Xiaoice-International Athletic Scoring System, X-IASS)。
更令人詫異的是,從披露的資訊來看,「觀君」作為非人類,竟然已經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運動隊「服役」了三年之久。
觀君會針對運動員的每一跳做出專業判斷,嚴格判別扣分動作。
而且是與國際裁判計分準則保持高度一致的那種。
更具體一點地,觀君會在運動員起跳、空中和落地三個階段,做一個全流程動作量化的工作。
例如在下面的這段訓練過程中,觀君便能實時提供運動出台的速度和角度、最高點達到了多少米,還有落地點等資訊。
而且觀君能「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點資訊」,他還能根據運動員在空中的整套動作做分析。
運動員是否出現諸如「屈膝」、「仰身」、「分腿」這樣的扣分動作,以及結果分將會是多少,觀君都會一一給出。
有了這樣的數據後,教練員便可以給予運動員更加精準的依據來做指導了。
不僅如此,觀君這套系統並不是那種「一次性」的。
他還會給每一位運動員建立專屬的運動檔案,用於追溯每一跳的動作細節,聚合呈現長期訓練效果,輔助制定科學訓練計劃。
至於國家隊為什麼敢用這樣的新技術,是因為觀君本身就是一個經過考驗的AI——
早在去年(2021年)2月舉行的北京冬奧測試賽中,觀君擔任空技項目的唯一競賽裁判。
當時的觀君便已經完成了個人預決賽、超級決賽、團體預決賽共44人次執裁。
也因此獲得了國際雪聯、冬奧組委、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的一致認可。
據了解,這也是AI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獨立完成大賽執裁任務。
(是有獨當一面的那味道了。)
那麼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觀君是靠什麼做到這麼精準的呢?
據小冰公司的介紹,觀君依託的是小冰電腦視覺及完整框架技術,首創了「小樣本、大任務」的冰雪運動分析模型(Xiaoice CV Analysis Model for Winter Sports),為教練員和運動員提供實時、專業的評判及指導意見。
除此之外,小冰還通過小冰深度神經網路渲染技術 (XNR),給觀君賦予了虛擬人類的特徵,包括外貌、聲音和獨特的性格等。
如此以來,觀君便擁有了與人類高度相似的生物學特徵,更加符合和接近「虛擬教練」這一角色了。
AI走進競技體育,有必要嗎?
最後,在徐夢桃奪冠背後虛擬教練曝光之際,還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便是:
AI技術能給競技體育帶來什麼?有必要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從傳統人類教練在訓練過程中的痛點入手。
還是以空中技巧項目為例,現實場景往往存在以下這些問題:
高強光複雜的背景
運動員空中停留時間極短
競賽項目場地限制等
這些問題會讓人類教練的評判工作變得非常棘手。
而觀君卻能夠不受時間、場地的限制,實時根據運動員的運動序列預測,做出目標檢測、目標跟蹤和目標識別,而且還是實時的那種。
換言之,觀君這種AI裁判與教練系統,與傳統方式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全自動化。
不依賴於人類去操作這些系統,通過全自動的過程實現動作採集,並進行打分等工作。
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可以幫助更多的運動員和人類教練來提高成績。
但其實,這種「AI+體育」的方式,已經開展了有一段時間。
據央視透露,自2018年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實施以來,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開始了智慧科技與體育運動的新實踐,讓訓練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
而從這屆冬奧會中,不難看出,AI技術不僅僅是用在了空中技巧項目,在其它許多方面都有所滲透。
甚至連播報天氣的氣象主播,都是AI虛擬人:
沒錯,上面正在聲情並茂播報天氣的,他其實並不是個人,而是一個很純粹的AI虛擬人——馮小殊。
而且早在冬奧會開幕前10天,他就已經在各大平台上「持證上崗」了。
……
央視點評徐夢桃這塊金牌是「頗具科技含量」,但由此放大來看,這屆冬奧會還在釋放著一種新訊號——
競技體育邁入AI時代,而且還是切實成果落地的階段。
正如小冰CEO李笛所述:
很高興觀君能有幸為冬奧奪金貢獻綿薄力量,這是體育產業邁入人工智慧時代的新一步。
在體育領域,我們計劃覆蓋從競技場內的專業AI教練,到體育資訊主播、賽事場館虛擬員工、校園體育助理、大眾健身教練,乃至運動品牌AI設計師的完整場景。
或許在接下來,運動員所要比拼的不再僅是自身技術,可能也要拼一拼背後能助力的AI技術了。
這次北京冬奧開幕式上,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的新奧林匹克格言備受關注。
而從觀君出現和助力來說,這個Together,也指向人機共生,指向AI助力之下人類對極限和潛能的更快、更高、更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