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戀、線下奔赴超常見:95後的愛情被互聯網重構了
在1月24日晚做出在京就地過年決定後,1995年出生的互聯網大廠工程師柳明鬆了一口氣。就在兩周前,他遠在老家高郵的父母用興奮而不容置疑的口吻告知他:在春節假期,已經為他安排了5場相親。
其中一位膚白、高挑、模樣清秀的當地老師,備受柳明父母矚目,他們甚至明示自己兒子「重點準備」。
臨近春節,一年一度的「催婚潮」「相親熱」再次上映,而95後已經成為「被催婚」和「被相親」的主力。相關統計顯示,25至34歲單身人士,佔據了相親市場約70%份額,而其中1995~1999年出生人士正在成為增速最快的群體。
相親和隨之而來的「婚姻」二字,讓柳明深感恐懼。就在他供職的互聯網公司內,同組的9位已婚男士中,3位已經離婚,另有4位談起婚姻時眼中的光芒會消散。
過來人的經驗並非柳明恐婚的唯一原因,他最大的恐懼來自「擔憂內心世界的崩塌」——跟很多中國Z世代年輕人一樣,他渴望以自己愉快的方式生活,而非討好他人。「我不能因為一個妹子,而摧毀我愛的一切。」
在柳明居住的房間內,牆壁上貼滿了芭芭拉海報(芭芭拉是《原神》遊戲中高人氣角色),他養了兩隻貓、三隻烏龜,在不加班的時候每天至少把2小時消耗在遊戲上。他是B站資深大會員,吃飯時必須要看幾位「宅舞」UP主的影片才能下飯。就在最近,他開始琢磨買一個大號魚缸和一對蘆丁雞豐富自己的單身生活。
「我想談戀愛,但不想結婚。最好能有一個女孩喜歡玩《原神》、喜歡《LoveLive》,喜歡看番,能跟我一樣口若懸河地聊動漫梗。然後我倆一起暢玩,去逛漫展、去秋葉原……」柳明激情澎湃地告訴虎嗅。
春節前後的催婚熱、相親潮,讓95後的「情感倔強」更加凸顯。1月25日,有媒體報道在杭州當地紅娘已經進入「加班周期」,頂級紅娘在整個過年期間忙碌到只能短休一個除夕。在1月20日,有婚戀平台知情人士告訴虎嗅,由於今年「就地過年」現象突出,部分婚戀平台已經從1月初開始流量激增,致使團隊連夜加班。
「95後這代人的戀愛觀與眾不同。」百合佳緣集團首席心理諮詢師、情感專家談檀告訴虎嗅,這代人對獨立自由的精神世界非常看重,他們希望彰顯自己的個性,且非常在意「表達」。「95後在感情世界中渴望獲得精神共鳴,他們渴望更為平等的關係,渴望雙向奔赴。」
讓談檀印象深刻的細節來自一次對95後用戶的授課,當時她講到古典傳說中愛情的象徵「比翼鳥」(雌鳥和雄鳥分別只有一隻翅膀,需要合體才能飛行)當時有95後學員直接提出:「我們也希望比翼齊飛,但是我需要先長出兩隻翅膀,這樣就算沒有另一半,我也可以自由飛行,而非必須依賴另一半才能飛。」
對95後而言,他們不想妥協。95後想在愛情這場持久戰中表現出更多「倔強」:如何在品嘗愛情甜蜜的同時保持獨立自由,成為了這代人思考的關鍵問題。
「玩遊戲的好男人」
當1998年出生女孩孫雨朦告訴父母,自己通過《王者榮耀》這款遊戲認識了現男友時,她60年代出生的父母感到了憂慮。
他們腦海中閃過的兩個關鍵詞分別是「網路詐騙」和「網癮少年」。
這成為了阻礙孫雨朦和男友升華愛情的關鍵壁壘,無論這位即將24歲的女生如何勸說,她的父母總是苦口婆心地告訴她:「找男人最好找體制內的,當老師的也不錯,要有五險一金,工作穩定。」
就在2021年,孫雨朦「被強迫」相親了一位32歲的歷史老師,模樣端正、文質彬彬。但是這次相親讓孫雨朦堅定了對現男友追隨到底的決心,只因為在飯桌上這位歷史老師對遊戲和動漫一無所知,這讓孫雨朦感到難以溝通。當青年教師開始講起歷史上兩場著名的戰役時,孫雨朦甚至一度幻想自己正在演日本電影《天使之戀》,但她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不是那個能夠愛上「學究」的「佐佐木希」。
孫雨朦的經歷,對95後而言並非孤例。
「與其說這代人在尋找戀人,不如說在尋找知音。」亞文化研究者王曉燕告訴虎嗅,圈層社交是解讀這代人情感世界的關鍵鑰匙,「戀愛是社交的一種,對這代人而言是一種特殊的圈層社交。他們會先明確自己的興趣標籤和個性符號,並基於此去尋找朋友乃至戀人。」
簡言之,這是一代對「精神共鳴」「認知同頻」極為重視的年輕人。基於更為豐富的互聯網媒介,他們可以通過「虛擬世界」對另一個人產生很深的感情,甚至可以因為精神層的喜歡演變為物質世界的情感依賴。
談檀發現,在疫情期間,居家生活讓這一現象被放大。很多95後通過遊戲、連麥、線上狼人殺等方式認識並熟悉彼此。「某種意義上,這代人甚至對顏值的要求也在降低,比如一個男孩在遊戲中非常強,可以帶女孩上分,女孩會逐漸產生崇拜感和依賴度,並發展出愛情,甚至忽略部分外貌因素。」
孫雨朦的經歷便是例證之一:她有著170的身高、秀麗的外貌,自幼便抱持「天生麗質難自棄」的心,一直堅信自己會找一個肖戰、易烊千璽般的男友。誰料在2020年,偶然在幾局《王者榮耀》遊戲中,她遇到了一位善於使用「李白」的男生。除了有著瀟洒的操作,男生的聲音也非常有磁性。二人通過遊戲相識,此後半年,這位男生每晚都陪她上分,還給她大量購買皮膚和英雄並耐心指導她操作。
孫雨朦逐漸對男生產生好感,最終決定和男生「奔現」。結果發現,這位操作李白的男生是一位身高166、皮膚黝黑的男子,但孫雨朦並未因之放棄這段感情,最終還是與之攜手。「他經常可以Carry全場,風采充滿英雄氣,加上我倆有很多共同話題可以聊,所以我覺得顏值不是關鍵要素。」
「在95後戀愛過程中,社交娛樂化是關鍵趨勢。對這代人而言,遊戲、連麥、劇本殺、狼人殺都是新的社交貨幣,而這些社交貨幣在滿足社交屬性之外,還有極強的娛樂屬性。」談檀認為,95後年輕人每個人身上都會有較為清晰的「興趣標籤」,他們最終尋找的是有著共同興趣的同一類人,在娛樂屬性之外,這代人對於「線上」的依賴度明顯提高。
這種變化,並非只發生在中國。美股分析師劉彬告訴虎嗅,2020年之後,北美社交APP市場正在發生蝶變,針對年輕一代用戶的需求,更多團隊開始增加產品的娛樂屬性或場景化。
「比如2021年很火的項目,是健身社交、寵物社交等產品。它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下,年輕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好。這和中國95後年輕人的需求趨勢是非常相似的。」
在劉彬看來,這種共性的變化,本質上是「媒介對一代人的重構」。「95後是真正的互聯網原住民,他們不僅工作生活高度依賴互聯網,娛樂消遣也徹底完成了互聯網化。」劉彬指出了遊戲領域近幾年的發展趨勢:無論是手機遊戲還是主機遊戲,社交化、玩家高互動性正在成為關鍵要素。
而這些產品的本質,是可以承擔更多用戶的「社交需求」,當年輕一代把一部分日常社交需求通過遊戲或者遊戲化產品承載時,他們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也會逐漸發生質變。「這是一種雙向影響,螺旋疊加,最終的結果是這代人形成了某些特質。」
被互聯網重構的95後愛情
80後職場人吳晶依然記得自己年輕時的戀愛之路:2007年,26歲的吳晶在豆瓣組織的一場線下讀書會上認識了日後的丈夫。以現在的互聯網手段來看,那是一個古典時代:吳晶通過網頁報名活動,通過郵箱獲得成功入選活動的通知,在會場她和日後老公的邂逅方式是「加了QQ」。
看電影成為了吳晶那代人最關鍵的線下約會方式之一。她印象深刻的是,在UME影城觀看那年熱映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時,二人第一次牽手,而《哈利波特》正是她中學時代最流行的小說之一。
十五年後,一切都被互聯網重構了。
1996年出生的男生楊濱在元旦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告白——在夜晚和中意女生連麥時,他突然詢問對方是否願意「耍朋友」,而「對面」的1997年女生幾乎沒有猶豫,瞬間同意。這只是他們的第6次連麥,在過往5次中二人只是連麥看書。
連麥看書是非常95後的一種「戀愛方式」。年輕男女只是打開麥克風,然後安靜地各自看書,或者做其他各種事情。「看書」這個關鍵詞,更多地是在描述二人都喜「靜」。相比之下,「連麥遛狗」「連麥夜宵」就躁動得多。
在連麥時,二人並不需要嘮嗑。大部分連麥行為的關鍵在於讓彼此感知到「有人陪伴」。2000年出生的大學生旭陽告訴虎嗅,他有時會和朋友「連麥睡覺」,甚至會聽到對方的打呼嚕聲,但卻「在保持了最大獨立空間的情況下,有效緩解了孤獨感」。
孤獨是95後這代人的「緊箍咒」。
有多年教育經歷的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者夢瀾告訴虎嗅,95後身上普遍有兩個關鍵詞:獨生子女、忙碌的父母一代。「95後的父母在孩子10~18歲階段,普遍處於職場壓力期,這種「市場化」的職場壓力是很多50後、60後未曾體驗的,這導致著部分95後在成長過程中更缺少陪伴或長輩關注。」
互聯網產品順理成章成為了這代人成長之路上的「解憂之物」。
2010~2016年,遊戲產業迎來大爆發。2010年中國遊戲產業規模約349億元,而到了2016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為1655.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移動遊戲佔比持續升高,到了2016年移動遊戲市場佔比首次超過端游,並自此坐穩「增速最快細分市場」寶座。伴隨遊戲產業大發展而來的,是社交APP進入新周期,在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後,不同場景下不同APP的「使用頻率」開始出現差異。正是在這段時期內,QQ大幅度改革並開始和微信徹底走上不同道路。
另一個關鍵變數是智慧手機和4G網路的普及。在2015年,中國4G網路用戶已經超過3.12億人,在當時一份「關於大中小學生移動網路使用和手機擁有率」的調查報告中,研究人員發現95後大學生和高中生的手機擁有率最高。
「如果說90年早期用戶,開始成為互聯網原住民,那麼95後是智慧手機原住民。」王曉燕認為這代人的成長被基於互聯網的大量「虛擬產品」圍繞,和80後玩紅白機長大不同,這代人不僅有硬體更有硬體背後的互聯網世界。
據幾位學界人士介紹,早在2018年,中國外的機構已經不約而同研究「智慧手機+移動互聯網產品」對人類的深度影響。一部分研究顯示,這種影響甚至已經延展到生物層——由於一部分新生兒在出生不久就接觸到Pad、手機等產品,他們的視覺神經發展節奏出現了改變。而由於在成長過程中,部分青年長期以坐姿玩遊戲,脊椎和慣用手都在悄然發生「生理變化」。
作為變化的另一種結果,95後對於互聯網世界的「信任度」明顯高於前輩。資深亞文化研究者、少年心理研究人士王暢認為今天95後在感情世界中對網路世界持開放態度的根源,和過往十年他們「活在互聯網世界中」關係密切。「這代人對於線下世界的接觸更為謹慎。」
「95後更喜歡小社群的活動,而非大社群。」談檀告訴虎嗅95後非常注重感情交流過程中的「效率」。而他們評估效率的關鍵是「時間性價比高」「更低的溝通成本」「更易掌控的社交節奏」,而線上成為了他們的優選。
1997年出生男生廖克透露了自己的戀愛秘訣:用QQ而非微信,盡量用遊戲、連麥等方式增加接觸,不拖泥帶水——只要情緒來了,隨時表白簡單直接。而另一位1999年出生的女生告訴虎嗅,她並不介意「女追男」,遇到喜歡的男生,會主動出擊。
「這是更為平等的一代。在愛情中,95後渴望呈現出勢均力敵的平衡態勢,而非女方依賴男方,或者男方卑微追求女方。在95後戀愛案例中,我們發現他們更注重溝通、直率地表達、給彼此留出空間。」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情感專家告訴虎嗅,圈內一部分研究者在私下聊天時會覺得,95後這代人的愛情觀「開放且現代」。「或許,這才是互聯網精神?」
姐弟戀時代?
「我觀察發現,95後男生對姐弟戀的接受度明顯提高。對女生年齡的接受範圍也擴展到了比自己大5~10歲。」談檀說在自己平時的研究和調研中,她發現接近六成的95後男生對姐弟戀持開放態度或有過相關經歷。
一位不願具名的社會學研究者告訴虎嗅,從2013~2018年,網文和影視圈充斥大量「姐弟戀」或相關題材的作品,這形成了「引導力」。「一個典型的詞是小鮮肉。以及由此產生的奶狗等說法,當我們去研究姐弟戀這個社會現象時,要看到這是一個雙向選擇的問題。」
隱藏在姐弟戀「潮流」背後的,其實是95後男生和女生之間的「戀愛觀差異」。
談檀認為95後戀愛中,地域導致的價值觀差異正在減少,而性別帶來的價值觀差異在被放大。「以往,大城市和小鎮的年輕人在愛情上的觀念差異比較明顯,而如今在95後這代人身上,這種差異在迅速消失,而男孩和女孩之間的觀念差異在逐漸變大。」談檀認為95後女孩普遍的態度是「對戀愛謹慎甚至不想戀愛+不想結婚」,而男孩普遍的態度是「渴望戀愛+不想結婚」。
95後女生對獨立、自由的追求,讓這代人渴望在戀愛關係中更具「平等地位」及「掌控力」。而她們又普遍把戀愛和婚姻分得很開:她們會去找有精神共鳴的人戀愛,然後在邁入婚姻大門時對男方的物質條件審慎研究。
去年11月,25歲的徐明訂製了一副匾額掛在自己卧室門上:努力賺錢,遠離愛情。
這位1997年出生的金融圈職場女生告訴虎嗅,在過去半年裡她拒絕了家中安排的16場相親。「在戀愛中,我不會取悅任何人,也不想妥協。我自己過也很好,我和貓一起便能幸福。」從初中起徐明便有豐富的情感經歷,她直言已經「看透了愛情」。
而95後男生則往往處於一種略帶矛盾的狀態中:年輕荷爾蒙導致他們對戀愛充滿渴望,但又恐懼走入婚姻時喪失自我——最終他們往往會尋找姐姐甚至媽媽感的、善於包容他們的成熟女人。
一位不願具名的學者指出了另一個特質,在研究95後戀愛現象時,他發現這代人中,男生在戀愛過程中對於「物質條件」的要求甚至高於女生。簡言之,95後女生更容易風風火火地談一場一窮二白的戀愛,而95後男生更願意在物質較為豐沛的狀態下享受愛情——這也給姐弟戀現象增多創下了機會。
當然,並非所有95後男生都樂於姐弟戀,但找到同齡戀人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位2001年出生的男生描述了自己的心態:他暗戀的同班女生深愛同校學長,雖然他堅持陪伴該女生打遊戲、做社團、修電腦,但卻被告知「不夠成熟」。
值得玩味的是,這位在線下世界飽嘗「單戀之苦」的男生,在線上世界卻人氣頗高,通過一個遊戲QQ群,他結識了幾位93~94年的「姐姐」,憑藉遊戲實力+QQ群里的「爆梗王」身份,他最終成功與一位93年的姐姐網戀。但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網戀三個月奔現後,他和93年的姐姐最終分手,對方告知他「二人性格不合」。「難道我的愛情,只能存在於互聯網中么?」
這也是95後的共性煩惱——他們在互聯網世界的人格、語言風格、情緒特點,和線下世界的狀態有時會存在巨大差異。當異性被他們虛擬世界的人格迷住時,現實世界的「另一個自己」真的能持續吸引對方么?
1月24日,Meta發布官方文章介紹了正在建立的AI超級電腦,並表示這將加速Meta的元宇宙計劃。1月27日,有消息稱字節跳動正在測試元宇宙社交APP,而在不久前百度、網易均開始涉足元宇宙。在一個更為虛擬化的互聯網世界中,愛情將會何去何從?
「每一個95後都幻想《刀劍神域》中的愛情——從虛擬世界的情感最終演變為現實愛情。但你有多大幾率,找到自己的亞絲娜呢?」一位在不久前註冊了某廠商元宇宙社交產品的95後告訴虎嗅,他願意活在虛擬世界中,但這裡並非「愛情天堂」,「你依然會遇到比你更會玩遊戲、更會聊天、更能砸錢的人,去競爭心儀的人。你希望自己是虛擬世界的Neo,贏得一切、獲得愛情,但很可能你只是那個渴望嘗一口牛排的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