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這年頭,連造車都搞進元宇宙里去了???

瞧,一位外國小哥頭戴VR,手持設備,就開始了一通「謎之操作」: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一位中國的小姐姐與小哥哥,也在做類似操作。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看不懂?

換個「世界的視角」,打開方式是這樣的。

頭戴VR設備,進入虛擬一個車庫: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把一個汽車底盤拿過來,調整好合適的大小,跟車身做個「合體」: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而且換個車身的材質、顏色等等,也就是「彈指一揮間」的事兒。

沒錯,這就是在元宇宙里造車的過程。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設計師在虛擬車庫裡的作品

不過如果以為這就完了,那可能還真不是個什麼新鮮事。

但這個「造車」,是真的可以造出來的那種。

也就是說,在元宇宙里做好設計工作,然後在現實世界裡就可以生產了。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與元宇宙鏈接的數字孿生工廠

不僅如此,和以往傳統的造車不同,這次在元宇宙里產的車,不再是由一家車企主導,而是採取「去中心化」的方式。

也就是說,不論你是汽車的設計師,還是汽車的愛好者,甚至只是個消費者,現在都能參與到汽車的設計製造了。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原來,這是一項名為DeAuto Hackathon (去中心化汽車黑客馬拉松),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的活動。

而且背後,還是一家來自中國智慧汽車開發與製造公司——PIX Moving。

並且有一說一,「元宇宙+去中心化」和造車關聯到了一起,這在全球範圍內還是首例,在汽車發展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但也是眾多新概念彙集到一起,難免讓人打出大大的問號:能靠譜嗎?

不妨一起繼續往下扒一扒。

在元宇宙里怎麼造車?

DeAuto Hackathon這個活動,其實並不是第一次舉辦。

據公開資料顯示,PIX Moving在2018年便召集過來自全球的30多位天才工程師,在短短7天時間完成了車輛線控Hack、開源自動駕駛架構等任務。

此後的這幾年,PIX Moving也是陸陸續續圍繞著「智慧汽車開發」,舉辦了各式各樣的Hackathon活動。

從官方數據來看,目前與之相關的社區,已經聚集了300多名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設計師和工程師。

雖然「花式」在變,但總體來看活動目的卻從未變過,那就是降低汽車創新的門檻。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而今年考慮到疫情等因素,PIX Moving便在全球範圍內首次採用元宇宙的形式,舉辦汽車黑客馬拉松活動。

同樣是在7天時間內,全球的參賽選手可以自行自由組隊,可以是來自設計、演算法、工程領域,可以是藝術家、黑客,甚至是跨領域出身的都可以。

而且只要是參賽選手,PIX Moving都免費提供一台VR設備 (是有點「豪橫」了)。

並且基於Gravity Sketch等VR 汽車設計工具,與全球各地設計、演算法牛人一起在元宇宙里協作。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造什麼車?

據了解,此次活動要打造的車型是A00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微型乘用車。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這款車型,主要是因為它比較符合現代汽車消費的趨勢,即低碳環保、佔用資源較少。

不僅如此,A00級車型在中國市場已經獲得驗證,比如五菱的Mini EV,就收穫了大批年輕人青睞。

不過與傳統車企做法不一樣的是,PIX Moving對這款產品的定位是:個人機甲。一款電子類消費品,而不是汽車。

不僅如此,PIX Moving為了保障參賽者的絕對創作權利,這次還會對每個參賽作品進行了NFT確權。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而且生產出來的個人機甲還是「刻有設計師的名字」的那種,後續賣出去的話,還有千分之二銷售的分成,上不封頂。

那麼一個設計作品怎樣才能達到量產需求?

PIX Moving會把所用作品公開投票,能夠達到100輛的預定量,那麼就會獲得量產的資格了。

而且連實車交付的排期都安排出來了,2023年交付。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100輛,對於傳統汽車工業來說遠不能稱為量產。

如果僅僅為100台車開模、建生產線,最後分攤到每一輛車上的成本,絕對會大幅超過A00級小車的可接受範圍。

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一家車企會接這樣的單。

PIX Moving當然也不可能「用愛發電」。

元宇宙里大家「可勁造」,但還要把設計方案變成真實量產的產品,就必須要有區別於傳統車型生產開發的體系和技術。

而與這一產品概念匹配,PIX Moving還研發了一系列區別於傳統製造業的技術和生產流程。

造車=造底盤?

PIX Moving可以實現小批量訂製的關鍵點有3個 :

智慧滑板底盤AAM(汽車演算法設計)RTM(實時成型系統)

元宇宙、去中心化這些虛的概念,之所以在這個活動里能玩得轉,還是要回到PIX Moving這個真實的產品——智慧滑板式底盤,基於滑板底盤可以快速搭建各類車型。

除了滑板底盤以外,PIX Moving自創了一套由AI演算法驅動的設計與製造技術,即AAM與RTM。

AAM (Automotive Algorithm Modeling) 是一種基於演算法模型的車輛設計-製造流程。AAM既兼顧用戶對於汽車個性化的需求,又可以滿足量產需求,這是最大的特點。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RTM(Realtime Manufacturing)實時成型是一種無模具的成形技術,不需要專用的模具、夾具便能對金屬鈑金進行成型,減少巨額的模具開發與設計成本。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所以,PIX Moving 可以低成本實現小批量訂製,其自身定位也是一家面向C端的造車公司。

但目前,PIX還不是直接面向消費者提供一台功能齊全的整車,而是造出一個具有完整物理結構和各種軟硬體「卡槽」的底盤。

PIX Moving設計好整個底盤基本的參數和結構,預留好各種可供後期編輯的軟硬體介面,然後將這個底盤賣給車廠或其他B端用戶,用戶想要一台什麼樣形態的車,可以自己自由搭配定義。

比如車身控制、自動駕駛演算法、負載的功能部件等等,在PIX Moving的滑板底盤上都有對應API。

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沒錯,傳統車企這兩年紛紛推出的線控底盤,功能好像也是這些。

但如果將「線控底盤」概念等同於PIX Moving的智慧滑板式底盤,卻又無法解釋它的業務進展:

包括義大利、德國、法國、瑞典、美國這些傳統汽車工業強國在內的全球20多個國家,都有PIX Moving的客戶。

所以問題是,這些客戶如果要的僅僅是一個線控底盤,那麼憑自身實力完全可以研發。PIX的產品又能提供什麼獨特的優勢?

這要從產品形態和技術體系兩方面看。

傳統廠商開發一款車型或一個架構,遵從的還是「先定義、再研發」的過程,最後的產品,通常服務於某些特定需求指標。

而PIX Moving則是另闢蹊徑,採用的是機器人架構。

二者最大的差異就是靈活性。機器人架構的滑板式底盤,採用獨立的腳單元,每一個輪子能做到獨立的控制,滿足各種不同使用場景需求。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這樣的架構,除了在使用時更靈活,開發上也能快很多。

比如操控性的實現。傳統汽車底盤在設計轉向的時候,需要考慮阿克曼轉角(內外側輪速不同),所以要設計複雜的輪間差速機構,整個工程的設計、測試、標定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

但分散式驅動架構上面,演算法就能快速解決這一問題,車型的調整隻需要修改演算法的參數。

另外在開發工具上,PIX Moving也開發了低門檻工具鏈,包括演算法開發和模擬,讓客戶方面的工程師也能快速上手。

PIX的產品形態和需求已經擺在這裡,怎麼變成實物?是不是還得上流水線?

當然不是,如果這樣的話,又會回到傳統車廠的原點。

相較而言,PIX Moving選擇更靈活的方式——使用3D列印來生產底盤部分部件。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而在一些需要開模衝壓的機械部件,依靠RTM。

這兩種技術,本身都足夠靈活,但怎麼用它們,才是關鍵。

兩種方法其實都可以放進傳統生產線中,但這樣一來,很難體現出它們本身的優點。

新技術的背後,是一套全新的製造體系的邏輯:減少製造的工序。

而製造里最核心的效率提升,來自於工序的減少。

比如3D列印,可以讓大量的零部件變成一個零部件。

它帶來的結果卻是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減少裝配工序、減少供應鏈的流程、減少庫存、減少物料的物流成本。

這是製造體系從根本上的革新。

與傳統汽車工業開發一款底盤或車型相比,PIX Moving成本小得多,開發難度容易得多,量產的周期也短得多。

歐美工業強國的訂單,和元宇宙里「100輛即可量產」的全新造車方式,本質都是來自PIX Moving的新理念和技術架構。

造車方式的新趨勢?

滑板式底盤,這是汽車領域現在最熱的一個詞。

PIX Moving也不是第一家。

更早之前,上市幾天市值破千億美元,人稱「特斯拉殺手」的Rivian,就是一個代表。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還有Canoo、REE、Arrival,都是以滑板式底盤為標籤的初創企業。

中國,除了PIX Moving,還有成立不久的悠跑科技。

這些新玩家,無論是輸出底盤給客戶,還是基於底盤打造自己的品牌,都表明造車賽道中,又豎起了一桿嶄新的大旗:滑板底盤新勢力。

這批新勢力,目前展現出兩個趨勢。

第一,落地已經有苗頭。

Rivian被亞馬遜投資之後,開始為亞馬遜訂製基於滑板式底盤的新能源貨車,計划到2025年生產多達100000輛EDV貨車。

Canoo也曾傳出要被蘋果收購,雖然最終沒有下文,但業內認為蘋果很可能會採用前者的滑板式底盤方案。

中國的PIX Moving也在全球範圍拿下了近200位客戶,其中不乏有「通訊、Tier 1、自動駕駛軟體企業」等各大行業巨頭。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這說明,底盤廠商對於對一些新入場但沒有造車經驗的玩家來說,簡直不要太香。

比如造手機的蘋果,還有做電商的亞馬遜。

第二,底盤新勢力的架構體系,正在衝擊整個汽車工業。

除了前面說過的製造層面,新的技術完全打破了由福特開創並沿用百年的流水線生產方式,逐漸形成讓傳統工業巨頭都不能拒絕的成本效率優勢。

還有開放了產品形態的「議價權」。

因為有標準化的底盤,和靈活的生產方式,所以個性化訂製就能實現。

你買的車不再是廠家替你選擇好的方案,也不必再接受設計上的「瑕疵」。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你要什麼,不妨自己來決定。

「元宇宙」的出現,讓這種更加個性化設計、用戶思維導向的生產方式,從PPT上的概念逐漸演變成對製造業的變革。

如果按照智慧手機的故事,來預測造車賽道的不同階段。

底盤玩家,似乎會有一席之地。

因為它能使造車門檻降低,讓各大小廠商、或者新勢力把製造工作交給底盤公司,車廠則安心搞產品定義。

甚至下一個階段,產品定義權,說不定也要交給用戶。

一方面,智慧駕駛方案就有已經華為、百度這樣的的供應商。

另一方面,連設計和製造,也有PIX Moving、Rivian等滑板底盤玩家供應…

元宇宙內自己造實車 這事真能成!A00級電動車 2023年交付

傳統車企的靈魂和身體,都有了新解決方案。

所以嘛,智慧車賽道的變革,可能短期內會被高估,長期來看又可能會被低估。

你怎麼看?要不要也來元宇宙里參與一把造車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