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測試行業金句大盤點
今天這篇文章,不聊純技術,分享一些不一樣的乾貨:技術背後的內驅力!
人之所以強大,在於(不安於現狀的)人會不斷的去學習,提升自己、突破自己。而保持多閱讀是一種經久不衰且有效提升自我的學習途徑!
如果把學習成長過程比喻成武功秘籍:
- 技術則是武功秘籍對應的招式修練,而想要練成絕世武功,光練招式還不夠,還需要修鍊對應的武功心法。
- 武功心法則對應的是我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思路或者說是學習背後的底層邏輯。
下面以軟體測試&品質保障&品質建設幾方面,給大家分享20條內功心法(行業金句),心法(金句)表面雖看似簡單,但真正要做到並不容易,希望給大家在做品質改進工作時,多一些思考和啟發!(也可以挑選一些作為你們公司或團隊的文化建設標語)
軟體測試:
-
任何軟體的測試,都是可以基於
「輸入-輸出-行為」
模型(又叫IBO模型)來做測試分析和設計。 -
當我們談到「軟體測試」時,是指軟體測試的相關工作,如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系統測試等,但不局限於動態測試,也可以包括靜態測試——需求評審、設計評審、程式碼評審和藉助工具進行程式碼靜態分析。
-
測試是一個把品質意識輸出到整個團隊的人,是一個流程推動者,是一個需求挖掘者,是一個品質把關者,一方面我們確實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技術手段去挖掘更多的Bug,另外一方面,通過傳播品質意識儘可能的去從產品上游去避免Bug。
-
程式的測試可以證明程式有錯,但永遠無法證明程式無錯。
-
一段程式,對於測試人員,bug永遠是存在的,沒有發現只是測試手段的不足。
-
測試做得再好,也只能是**減少 bug **的概率。
-
QA和測試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QA強調有好的研發過程產生好的產品,側重過程定義、過程評審和過程改進,工作重心是預防缺陷,而測試屬於品質控制,強調對軟體階段性產品和最終產品的品質檢驗,工作重心是發現缺陷。雖然測試是QA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等同於QA。
-
研發偷偷上程式碼或者研發修改後給出的影響面不足導致出現線上問題的情況是非常比較常見的,尤其在小公司裡面,常見的不得了;這個原因歸根到底是,測試知道的或者能預防的太少了;
-
解釋一下測試開發和開發工程師的區別,軟體測試開發工程師(software engineer in test,後文簡稱SET)本質上也是一個開發角色,只是工作重心在可測試性和通用測試基礎框架上。SET更加關注於品質提升和測試覆蓋率的增加。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品質服務,而SWE則更關注在客戶使用功能開發的實現上。
-
很多人以需求規格為標準開展測試,所有的評判標準依據是「是否與需求文檔一致」不一致就認為是Bug,這是很危險的做法,這隻會拉低測試的高度,使其受限於需求規格的高度。
品質保障:
-
品質保障和測試的職責已從單純的缺陷發現轉變為客戶滿意度和業務成果的推動者了,這是個根本性的轉變。
-
產品品質不僅僅是主管品質的部門和管理者的事情,而是所有員工的責任和義務。
-
產品品質或者工作中遇到問題不用慌,了解原因,制定方案,也許不能落地,但思考了,結果就是屬於你的了;
-
測試或QA的職責是保證產品的品質,而bug過多則證明了產品品質差而不是產品品質好,bug多了證明團隊當前是有問題的,證明QA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做到位,證明當前的產品是有風險的。
品質建設:
-
品質體系的改進,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有耐心、有計劃地進行。每一次過程改進都應該有要達到的目標,在目標沒有達成之前就不應該輕易地進行下一次品質體系的改進。
-
每次引入新的品質理念也不是隨意的進行。而是要看組織當前品質體系存在什麼問題,希望怎樣的體系改進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考慮清楚這個問題之後,才去選擇引入適合組織的新的品質管理理念。
-
以客戶滿意度為中心的品質體系建設。以客戶為中心,從客戶的角度看品質,所以滿足客戶需求的、用戶期待的,都應該算做是品質,都是我們要持續改進的。
-
品質建設強調全員參與,全員參與有兩個層面的問題要解決:一是意願,二是能力。
-
很多團隊在做品質建設時,一直都覺得資源不夠,其實真不需要,富有富的打法,窮有窮的打法,關鍵要預判最大的難點,然後集中力量去攻克,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不要想那麼多,初期就把核心點做好就行。
-
打造狼性團隊,除了制度保證、考核到位以外,領導者的個人特質也是非常關鍵的。
-
好的品質的產品,不一定是完美的產品,不一定是沒有缺陷的產品,而是為我們各種重要的用戶提供相應價值的,並滿足了他們對產品一定期望的產品。
看山是山,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眼中、甚至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樣子。一台電腦,可以用來吃雞,可以用來看電影,也可以用來建模,還可以寫論文,學渣與學霸都用一樣的課本。
上面這些「內功心法」,不同人看到,可理解的程度也會不一樣,是時候測試一下你是學霸 or 學渣?可以在留言區分享你對哪一條金句觀點最為認同,或者分享一下對金句背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