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Fellow 過敏意:從IEEE彙刊主編視角看如何提升科技論文品質
- 2022 年 1 月 18 日
- AI

編輯丨青暮
2021年12月1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CCF Fellow,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過敏意教授應CCF 出版工作委員會邀請,在中國電腦大會(CNCC)上作了題為「從IEEE彙刊主編視角看如何提升科技論文品質」的學術報告。
在報告中,過敏意從一個成長期的國際期刊負責人的視角,討論如何選擇有吸引力的題目、如何切合期刊的主題、如何撰寫高品質論文等話題。此外,他還給了廣大研究者一些小tips,例如提到:期刊主編的就任資訊(也可能包含對科研領域的思考)中存在很多有價值的資訊,研究者可能從中會發現一些期刊「潛在」的研究思路,為研究者指引新的課題方向。
另外,也有論文撰寫的一些方法論:「我常教導學生,問題陳述部分需要和讀者產生共鳴,讓讀者讀了這部分之後,即使不看後面的具體方法,也能自己琢磨相應的解決方案,從而讓讀者在閱讀後面的解決方案的時候有與作者對話的感覺,產生迎刃而解的感覺。」
以下是演講全文: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從IEEE彙刊主編視角看如何提升科技論文品質》,本人是「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Computing」的第二任主編,此期刊創刊於2016年。基於過去的工作經驗,我將從「科研選題、論文撰寫、論文投稿」三個方面進行展開。
提高科研選題水平,首先必須關注中國外科研動態,關注國家戰略需求,多參加國際中國學術會議,了解國際中國的科研態勢。以上幾點是除了自身的特長和興趣外,必須要考慮和關注的。
但從主編視角,我發現:期刊主編的就任資訊中存在很多有價值的資訊。以我為例,當我撰寫主編的就職資訊時,總希望避免老生常談,寫出新意,於是當我瀏覽其他主編的資訊(個人簡介)時,發現短短几句話或者一頁紙就包含了他對科研領域的思考。
我就任主編期刊的關鍵詞是「Sustainable Computing」,提到Sustainable(可持續)往往會聯想到節能、低碳、綠色等等,但我就任期刊主編撰寫就任資訊時,又從電腦系統結構的角度嘗試解釋「可持續」一詞,認為它不僅涉及綠色能源主題,還和軟硬體的可重用、可升級等有關。因此,如果你閱讀主編資訊,就會發現一些「潛在」的研究思路,為你指引新的課題方向。
當然,從選題本身而言,始終無法「逃脫」多閱讀、廣調研等方法來確切地定位目標課題。這類似於設計產品,首先需要進行市場調研與市場評估,明確科研價值與科研地位。
論文撰寫是關乎科技論文品質的重要方面。下面借用語言的兩個重要元素「語法和語義」進行闡述。語言中,語法中的主謂賓是其固定結構,而在論文中也有它應有的結構,如上圖所示。雖然在文學中,八股文被抨擊,但是學術論文還是需要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準備,可以便於資訊定位以及資訊完備保障。當我拿到一篇待評審的論文的時候,我會首先「掃」一遍,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否與期刊主題相符合,論文品質是否值得進一步評審;二是大致了解投稿論文的研究方向,從而分配給合適的編輯進行審稿。
在語義方面,重點是將意思表達清楚。無論是英文寫作還是中文寫作,都不能辭不達意、顧左右而言它。科技論文不是散文,不能留有懸念,因此清晰表達的語義是撰寫稿件的最高優先順序。
有研究者擔心撰寫技巧問題。因為一些期刊要求英文表達,所以論文作者會比較害怕表達不夠「優美」,事實上,科技論文撰寫的首要要求是清晰表達,一些技巧性的高級表達也許能夠提升閱讀體驗,但那不是第一位的。
下面我給出幾個寫作建議:
1. 臨近區域同個詞避免重複出現。中英文論文中如果臨近區域重複出現一個辭彙,會導致非常差的閱讀體驗,可以用其他相同含義的辭彙表達同一意思。上圖「紅圈」地方就是一個直觀例子。
2.避免and開頭。一方面and讓 讀者感覺不專業,另一方面和中國人的習慣不同,在英文表達中需要用一些連接詞進行邏輯整理,例如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however等等。
3.避免長句子。學會分段和分句。
4.避免過於晦澀難懂的辭彙。中國學生寫論文尤愛使用生晦的詞,喜歡查詞典找同義詞,認為不常用的詞非常「高大上」,這其實違反了讓讀者有愉悅感的原則。
在具體的論文中,標題和摘要是主編和審稿人的興趣入口。主編往往可以從這兩部分找出文章的缺點以及貢獻和亮點。這兩部分的標準是:標題足夠凝練,摘要足夠突出論文的核心創新和貢獻。值得一提的是,電腦領域論文的摘要中不需要包含太多的公式。
論文中的引言(introduction)部分需要陳述問題的背景和意義,以及簡述過去在這個方向的工作,並指出當前工作的不足之處,以及投稿論文的主要創新點。這部分最能體現作者的功底,展現作者的調研能力。撰寫引言不宜過長,簡介主要突出關鍵點,能夠方便主編快速地大體確認論文方向,針對性地挑選編委以及吸引讀者進一步閱讀論文。吸引讀者的技巧可以借鑒中國畫中的留白技法。
上圖是一個反例,文中就用了一段話描述引言,讀者很難快速從中挑選出自己希望得到的資訊,導致閱讀體驗非常不好,顯然這不會是一篇高品質的科技論文。
在撰寫論文相關工作時,要注意一方面要概述過去工作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要突出過去工作的不足,從而凸顯自己工作的先進性。這部分的撰寫需要不斷打磨,既不無限抬高別人,也不能刻意貶低別人。其中技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章被拒的次數多了,自然就能領悟真諦。
撰寫相關工作的大忌是羅列,它只能告訴讀者「誰做了什麼工作,誰又做了什麼工作」,無法讓讀者獲取深度資訊。一定要邏輯地整理相關工作,讓讀者閱讀這部分時確實能夠看到這個小領域的發展,而不是簡單地知道誰做了什麼。
在論文主題部分,需要注意問題陳述和創新方法的撰寫。其中問題陳述是比摘要和簡介中更進一步的清晰陳述,問題要讓人容易理解,在可能的情況下,舉例說明會更清淅;創新方法中「為什麼」比「怎麼做」還重要,聚焦於「怎麼做」容易陷入技術報告,缺乏邏輯串聯,聚焦於「為什麼」會吸引評委和讀者思考,從而得到認同,並且能夠自然地帶出「怎麼做」。
我常教導學生,這部分需要和讀者產生共鳴,他讀了這部分即使不看後面的具體方法,也能自己反應出相應的方法,從而讓他有種迎刃而解的感覺。
在論文實驗部分,牢記「實驗是對所提方案的驗證」,有三個要素不可缺少。一是可重複性,要有公認的實驗場景和配置;二是可解釋性,圖片清晰,避免出現圖片「誤用」;三是要可分析性,即佐證結論。
上面左圖是一個反例:作圖不專業、實驗單調、標題不清晰、沒有對比等等,從而使得圖沒有自解釋性。好的實驗圖應該讓讀者讀完文字之後,能通過圖片驗證想法。左圖是一個正確的案例,顯然能夠達到佐證的效果:對比清晰,可以不是和state of the art進行比較,至少要讓讀者感覺你對自己的方法有信心;用了專業的作圖工具,且考慮了黑白列印的效果。
學生在寫總結部分時候,很容易寫成摘要。其實總結還有一層含義:Takeaway。它指的是:建立在讀者已經閱讀了論文後,和作者一起產生了共鳴,希望讀者忘卻論文的工作細節後,還能留下一些印象。因此,可以在有進一層理解的基礎上再次總結論文的主要貢獻,也即拔高。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論文排版非常重要,請盡量使用LaTex進行排版,看起來專業、漂亮。雖然我們不能以貌取人,但人是視覺動物,很難保障主編不會「以貌取文」。此外,盡量使用指定的論文模板,雖然IEEE的主編接收Springer模板的論文也無傷大雅,但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還是應該考慮接收資訊的成本。
圖註:演算法排版對比
圖註:公式排版對比
人是視覺動物,吃飯都講究色香味俱全,上面兩個圖一個是演算法排版對比,一個是公式排版對比,其所展現的論文誰優誰劣不言而喻。因此,排版非常重要。
下面還有三個反例,請大家注意。為了避嫌,我已經略去了作者、標題等資訊。
圖註:word排版,行文布局稀稀拉拉,對仗不工整。
圖註:演算法分行和跨段,閱讀體驗非常差。
圖註:表格有分割,雖然不是大問題,但可以用心讓其更好看。
找准課題,做好研究和實驗論證並撰寫論文都是為了將論文發表出去,並在業界產生影響力。雖然有一些平台,例如arxiv.org,能夠讓作者自由上傳。但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才能更快速地在業界產生影響力。
如果想提高科技論文的品質,就要敢於接受高峰會、頂刊審稿的洗禮,也就是年輕人常說的:公認的高峰會頂刊是YYDS。高峰會頂刊的評審品質一般是高於普通會議和期刊的,當然高峰會頂刊評審偶爾也存在爭議,但是總體而言高峰會頂刊的評審會讓論文得到更加公正的待遇,而且評審意見往往也確實有助於論文提高。
另外要確定期刊的主題範圍,避免Out of Scope。也需要先了解期刊 Style,可以根據自己的主題,搜索期刊近年來發表的論文。因為期刊有著什麼樣的Style,就有可能安排什麼Style的編輯進行審稿。
投稿時需要撰寫好Cover Letter,這是主編首先看的材料。Cover Letter雖然和論文摘要有重複,但也包含了更豐富的資訊,例如發表歷史。通過瀏覽這部分,主編會避免系統報告過高的重複率而直接拒掉論文。因為,我任主編的這個期刊收到重複率高的論文,系統會自動發郵件預警,下意識地主編也可能會做直接拒稿的決定,但如果有Cover Letter,那麼主編可能就會發現論文是從某個會議上擴展而來,就不會立即做出拒稿決定。
獲得評審意見後,無論結果如何,都要認真對待。如果論文被拒,要反思,抱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如果論文沒有被拒,就需要認真撰寫回應評審意見,一方面要解釋問題,另一方面也要直接陳述論文的修改方法。
遇到審稿人的意見方向不對怎麼辦?不要抱怨,從自身找原因,要有「沒有愚蠢的問題,只有愚蠢的回答」的心態,想想是不是自己沒有表述清楚,引發了歧義和誤解,還是邏輯有問題,導致審稿人沒有找到證據。如果確實是審稿人的錯誤,就請禮貌地回應,畢竟人無完人,理解萬歲。
另外,擔任審稿人也是提高科技論文品質的重要舉措。近水樓台先得月,論文從投稿到發表,往往要經歷一段時間。如果擔任審稿人,將會有機會在第一時間接觸前沿工作,了解最新的動態,有助於自己的科研選題。
還能學會從審稿人的角度看論文。換位思考,只有自己親力親為擔任審稿人,才能夠身體力行的理解審稿人的閱讀方式、審稿方式,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提升論文的撰寫品質。
擔任審稿人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我常跟學生說,審稿都是有攻擊性的,一篇審稿要寫好,要寫出水平,就需要找出不足和可提升的方面。通過這種批判性思維的訓練,也能讓自己的論文品質更有「防守力」。
最後,如果你接受審稿任務,請務必做到保時、保質、保量。期刊通常採用同行評議,這一制度構成了作者和審稿人的社區(community),這個社區的好壞決定了整體的論文品質。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論文很長時間得不到結果,評審品質差,或者僅僅有「創新性不足」五字評語,那麼你會怎麼想?
2021-12-10
2021-12-09
2021-12-12
2021-12-25
2021-12-29
雷峰網雷峰網
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