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常用的數據結構

一、list 列表

1、列表的特點

有序的,元素可以重複,列表中的元素可以進行增上改查,可以存放不同的數據類型

2、創建列表
  • 中括弧創建並填充 —>[]

  • 通過構造函數創建 list()

  • 列表推導式 —> [x for x in li if x ...]

"""創建列表"""
# 1、通過構造函數創建 list()
li = list()
print(li, type(li))
li1 = list('helloworld')
print(li1, type(li1))
# 2、中括弧創建並填充 []
li2 = [1, 2, 3, 4, 4]
li3 = ['helloworld', 'apple']
li4 = [1, 3.4, True, 'tea', [1, 2, 3]]
print(li2, type(li2))
print(li3, type(li3))
print(li4, type(li4))
# 3、列表推導式
li5 = [i for i in range(1, 10) if i % 2 == 0]
print(li5, type(li5))
3、列表索引
  • 默認正向索引,編號從 0 開始。

  • 支援反向索引,編號從-1 開始。

"列表索引"
list1 = [1, 3, 5, 6, 8, 10]
# 默認正向索引,編號從 0 開始。
print(list1[0])
print(list1[3])
# 支援反向索引,編號從-1 開始。
print(list1[-6])
print(list1[-3])
4、列表切片 [start:stop:step]
  • start 值: 指示開始索引值,如果沒有指定,則默認開始值為 0

  • stop 值: 指示到哪個索引值結束,但不包括這個結束索引值。如果沒有指定,則取列表允許的最大索引值

  • step 值: 步長值指示每一步大小,如果沒有指定,則默認步長值為 1

  • 三個值都是可選的,非必填

li = ['h', 'o', 'g', 'w', 'a', 'r', 't', 's']
print(li[2:4])
print(li[3:6])
print(li[2:7])
print(li[2:])
print(li[3:6:2])
print(li[2:8:4])
print(li[2:8:])
print(li[2::])
print(li[:2])
print(li[::3])
print(li[::-1])  # 逆序列印
5、列表運算符
  • 重複

    • 使用 * 運算符可以重複生成列表元素。

  • 合併

    • 使用 + 加號運算符,可以將兩個列表合二為一

li1 = [1, 2] * 5
li2 = [1, 2, 3]
li3 = [1, 2, 4, 5]
# 重複   使用 `*` 運算符可以重複生成列表元素。
print(li1)
# 合併   使用 `+` 加號運算符,可以將兩個列表合二為一。
print(li2 + li3)
6、列表成員檢測
  • in:檢查一個對象是否在列表中,如果在則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

  • not in:檢查一個列表是否不包含某個元素。如果不在返回 True,否則返回 False。

li3 = [1, 2, 4, 5]
print(1 in li3)
print(6 not in li3)
print(8 is li3)
7、列表方法
  • append()

append(item):將一個對象 item 添加到列表的末尾。
入參:對象 item
返回:None
# append()
list1 = []
print(list1)
list1.append(1)
list1.append(3.14)
list1.append("apple")
print(list1)
  • extend()
extend(iterable):將一個可迭代對象的所有元素,添加到列表末尾。
入參:可迭代對象 iterable
返回:None
# extend()
list1 = [1, 2, 3, 4, 'apple']
print(list1)
list1.extend('HelloWorld')  # 添加的是字元串的所有字母
list1.extend([8, 89, 185])  # 接收列表的所有元素
list1.extend((1, 5))  # 接收元組的所有元素
list1.extend({"a": 1}) # 接收字典的所有key值
print(list1)
  • insert()
insert(index, item):將一個對象插入到指定的索引位置
入參:索引值 index ,一個對象 item
返回:None
原索引位置及後面的元素後移一位
# insert()
lis1 = [1, 2, 4, 6, 9]
print(lis1)
lis1.insert(0, 3)
print(lis1)
lis1.insert(4, "apple")
print(lis1)
  • pop()
pop(index) 或 pop()
彈出並返回所指定索引的元素。
入參:索引值 index,可不傳
返回:指定索引的元素
返回:未指定索引則返回末尾元素
如果索引值不正確,或者列表已經為空,則引發 IndexError 錯誤
# pop()
letters = ['h', 'o', 'g', 'w', 'a', 'r', 't', 's']
print(letters, len(letters))
# letters.pop(8)  # 報錯:IndexError: pop index out of range
letters.pop(0)
print(letters, len(letters))
letters.pop()
print(letters, len(letters))
letters.pop()
print(letters, len(letters))
letters.pop(3)
print(letters, len(letters))
  • remove()
remove(item)
移除列表中第一個等於 item 的元素
入參:指定元素 item
返回:None
目標元素必須已存在,否則會報 ValueError
# remove()
letters = ['h', 'o', 'g', 'w', 'a', 'r', 't', 's']
print(letters, len(letters))
# letters.remove('p')  # 報錯,不存在 ValueError: list.remove(x): x not in list
letters.remove('t')
print(letters, len(letters))
  • sort()
sort(key=None, reverse=False)
對列表進行原地排序,只使用 < 來進行各項間比較。
入參:支援 2 個關鍵字參數:
key:指定帶有一個參數的函數,用於從每個列表元素中提取比較鍵。
reverse:默認值為 False 表示升序,為 True 表示降序
返回:None
# sort()
nums = [2, 4, 3, 1, 5]
print(nums)
# 不傳參數,默認升序,數字從小到大排列
nums.sort()
print(nums)
# 指定key=len,按元素的長度排序
words = ['Python', 'Java', 'R', 'Go']
print(words)
words.sort(key=len)
print(words)
# 指定reverse=True,降序
lis1 = [1, 2, 4, 6, 9]
print(lis1)
lis1.sort(reverse=True)
print(lis1)
  • reverse()
reverse():將列表中的元素順序反轉
參數:無
返回:None
反轉只是針對索引值,元素之間不相互比較。
# reverse()
nums = [8, 1, 5, 2, 77]
print(nums)
nums.reverse()
print(nums)
8、列表嵌套
  • 創建嵌套列表

  • 訪問嵌套列表的元素

"""列表嵌套"""
# 創建嵌套列表
num = [[1, 2, 3], [3, 8, 98]]
print(num, len(num))
# 訪問嵌套列表的元素
print(num[0][1])
print(num[1][2])
num[1].append("李梓傑")
print(num)
9、列表推導式
列表推導式是指循環創建列表,相當於 for 循環創建列表的簡化版
語法:[x for x in li if x ...]
"""列表推導式"""
# 語法:[x for x in li if x ...]
# 實例1:將 1-10 中的所有偶數平方後組成新的列表
# 普通的
result = []
for a in range(1, 11):
    if a % 2 == 0:
        result.append(a ** 2)
print(result)
# 列表推導式
res = [b ** 2 for b in range(1, 11) if b % 2 == 0]
print(res)

# 實例2:將 20-30 中的所有基數組成新的列表
# 普通
d = []
for c in range(20, 31):
    if c % 2 != 0:
        d.append(c)
print(d)
# 列表推導式
f = [v for v in range(20, 31) if v % 2 != 0]
print(f)

二、tuple 元組

1、元組的特點

有序,元素可以重複,元組中的元素是不可以修改的,可以存放不同的數據類型

2、創建元組
  • 使用逗號分隔

  • 通過小括弧填充元素

  • 通過構造方法 tuple(iterable)

"""創建元組"""
# 1、使用逗號分隔
tup1 = 1, 2, 3
print(tup1, type(tup1))
# 2、過小括弧填充元素
tup2 = (1, 2, 3, 4, 5)
tup3 = (1, 2, 4.5, True, "TTTT", (1, 2, 3), [1, 99, 555])
print(tup2, type(tup3))
print(tup3, type(tup3))
# 3、通過構造方法 tuple(iterable)
a = tuple()
print(a, type(a))
a1 = tuple((1, 2, 3))  # 添加組,單個無法添加
print(a1, type(a1))
a2 = tuple([1, 2, 4])
print(a2, type(a2))
3、元組索引
  • 正向索引,默認編號從 0 開始

  • 反向索引,默認編號從-1 開始

"""元組索引"""
# 正向索引,默認編號從 0 開始
tup2 = (1, 2, 3, 4, 5)
print(tup2[2])
tup1 = (range(1, 9))
print(tup1[3])
# 反向索引,默認編號從-1 開始
print(tup2[-3])
print(tup1[-3])
4、元組切片[start: stop: step]
"""元組切片"""
tup2 = (1, 2, 3, 4, 5, 8, 9)
print(tup2[:])  # 列印整個元素
print(tup2[:-2]) 
print(tup2[2:4]) 
print(tup2[2:7:2])
5、元組常用方法
  • index()

index(item)
返回與目標元素相匹配的首個元素的索引。
目標必須在元組中存在的,否則會報錯ValueError
# 1、index() # 查看元組中元素的索引值
tup2 = (1, 2, 3, 4, 5, 8, 9)
print(tup2.index(3))
print(tup2.index(9))
# print(tup2.index(20))  # 目標必須在元組中存在的,否則會報錯 ValueError: tuple.index(x): x not in tuple
tup3 = ('H', 'e', 'l', 'l', 'o')
print(tup3.index('H'))
# print(tup3.index('0')) # 目標必須在元組中存在的,否則會報錯 ValueError: tuple.index(x): x not in tuple
  • count()
count(item):返回某個元素出現的次數。
入參:對象 item
返回:次數
tup3 = (1, 1, 1, 1, 3, 3, 8)
print(tup3.count(3))
print(tup3.count(1))
print(tup3.count(8))
6、元組的解包

把一個可迭代對象里的元素,一併賦值到由對應的變數組成的元組中。

  • 傳統逐個賦值的方式

  • 使用元組解包,一氣呵成

# 傳統逐個賦值的方式
t = (1, 2, 3)
a = t[0]  # 索引
b = t[1]
c = t[2]
print(a, b, c)
# 使用元組解包,一氣呵成
a, b, c = (1, 2, 3)
print(a, b, c)
7、元組與列表
  • 相同點

    • 都是有序的,元素可以重複

    • 都是異構的,能夠包含不同類型的對象

    • 都支援索引和切片

  • 區別

    • 聲明方式不同,元組使用(),列表使用 []

    • 列表是可變的,元組是不可變的

三、set 集合

1、集合的特點

無序、用大括弧{}包圍、添加或刪除元素、可以存放不同的數據類型、去重

2、創建集合
  • 通過使用{}填充元素

  • 通過構造方法 set()

  • 通過集合推導式

"""創建集合"""
# 1、使用大括弧{}填充元素
set1 = {1, 2, 3, 4.5, "ll"}
print(set1)
set2 = {1, 1, 2, 3, 3}
print(set2)  # 去重set()
# 2、使用構造方法創建集合 set()
a = set('hello')
print(a)
b = set()  # 空集
print(b)
# 3、使用集合推導式
set3 = {x for x in range(1, 11)}
print(set3)
set4 = {x * 2 for x in range(1, 11) if x % 2 == 0}
print(set4)
# 注意:不要單獨使用{ }來創建空集合
set4 = {}  # 這是字典類型
print(set4, type(set4))
3、集合成員檢測
  • in 判斷元素是否在集合中存在

  • not in 判斷元素是否在集合中不存在

set1 = {1, 2, 3, 4.5, "ll"}
# in
print(1 in set1)
print(6 in set1)
# not
print("ll" not in set1)
print(6 not in set1)
4、集合方法
  • add()

add(item):將單個對象添加到集合中
入參:對象 item
返回:None
# add() 隨機添加位置
set1 = {1, 2, 3, 5}
print(set1, len(set1))  # len()函數 計算長度
set1.add('happy')
set1.add(96)  
set1.add(12)
set1.add("hh")
set1.add(4.6)
print(set1, len(set1))
  • update()
update(iterable) 批量添加來自可迭代對象中的所有元素
入參:可迭代對象 iterable
返回:None
a = set()
print(a)
a.update('hello')  # 隨機填入
print(a)
# 1、批量添加列表中的元素
a.update([1, 2, 3])
print(a)
# 2、批量添加元組中的元素
a.update((1, 2, 4))
print(a)
# 3、批量添加集合中的元素
a.update({99, 88})
print(a)
  • remove()
remove(item):從集合中移除指定元素 item。
入參:指定元素值
返回:None
如果 item 不存在於集合中則會引發 KeyError
set1 = {1, 2, 3, 5}
print(set1)
# 1、刪除已存在的元素
set1.remove(1)
print(set1)
# 2、刪除不存在的元素  報錯:KeyError: 6
set1.remove(6)
print(set1)
  • discard()
discard(item):從集合中移除指定對象 item。
入參:指定元素值
返回:None
元素 item 不存在沒影響,不會拋出 KeyError 錯誤。
set1 = {1, 2, 3, 6}
print(set1)
set1.discard(6)
print(set1)  # 沒有元素,也不會報錯
set1.discard(888)
  • pop()
pop():隨機從集合中移除並返回一個元素。
入參:無。
返回:被移除的元組。
如果集合為空則會引發 KeyError。
set1 = {1, 2, 3, 7}
print(set1)
# 1、隨機刪除某個對象
set1.pop()
print(set1)
# 2、集合本身為空會報錯 # KeyError: 'pop from an empty set'
set2 = set()
set2.pop()
print(set2)
  • clear()
clear():清空集合,移除所有元素
入參:無
返回:None
st = {1, 2, 3, 4, 5}
print(st)
st.clear()
print(st)
5、集合運算
交集運算 並集運算 差集運算
intersection() union() difference()
操作符:& 操作符:| 操作符: –
"""集合運算"""
st = {1, 2, 3, 4, 5}
st2 = {5, 8, 7, 1, 2}
# 交集運算
# 1 、intersection()
# 2、操作符: &
print(st.intersection(st2))
print(st & st2)
# 並集運算
# 1、union()
# 2、操作符:|
print(st.union(st2))
print(st | st2)
# 差集運算
# 1、difference()
# 2、操作符: -
print(st.difference(st2))
print(st - st2)
6、集合的推導式

語法:{x for x in ... if ...}

# 語法 {x for x in ... if ...}
b = set()
for y in 'hogwarts':
    if y in 'hello world':
        b.add(y)
print(b)

a = {x for x in 'hogwarts' if x in 'hello world'}
print(a)

四、dict 字典

1、字典的特徵

無序的,用大括弧{}包圍,鍵值對的形式,鍵是不可以重複的

2、創建字典
  • 使用大括弧填充鍵值對 {}

  • 通過構造方法 dict()

  • 使用字典推導式

# 1、使用大括弧填充鍵值對 {}
a = {'name': '張學友', "age": 50}
print(a, type(a))
# 2、通過構造方法 dict()
a1 = dict()
print(a1, type(a1))
a2 = dict(name='李梓傑', age=24)
print(a2, type(a2))
dc3 = dict([("name", "Harry Potter"), ("age", 18)])
print(type(dc3), dc3)
# 3、使用字典推導式
dc4 = {k: v for k, v in [("name", "Harry Potter"), ("age", 18)]}
print(type(dc4), dc4)
3、訪問字典中元素
  • 訪問存在的key

  • 訪問不存在的key,會報KeyError錯誤

"""訪問字典中元素"""
a = {'name': '理財友', "age": 50}
# 1、訪問存在的[key]
print(a['name'], a['age'])
# 2、訪問不存在的key,會報KeyError錯誤
print(a['hobby'])
4、字典操作元素(添加修改)
  • 語法:dict[key] = value

  • 添加元素

    • 鍵不存在

  • 修改元素

    • 鍵已經存在

a = {'name': '理財友', "age": 50}
print(a, type(a))
# 語法:dict[key] = value
# 1、添加元素 鍵不存在
a['hobby'] = '騎馬'
print(a, type(a))
# 2、修改元素 鍵已經存在
a['name'] = '王彬彬'
print(a)
5、字典嵌套
  • 嵌套字典

  • 字典的值可以是字典對象

"""嵌套字典"""
a = {'name': '理財友', "age": 50, 'mark': {'python': 30, 'math': 56}}
print(a)
# 1、獲取課程math的值
print(a['mark']['math'])
# 2、把python分數改成100分
a['mark']['python'] = 89
print(a)
6、字典方法
keys() values() items()
返回由字典鍵組成的一個新視圖對象。 返回由字典值組成的一個新視圖對象。 返回由字典項 ((鍵, 值) 對) 組成的一個新視圖對象。
# keys()、values()、items()
dc = {"name": "Harry Potter", "age": 18}
# 1、返回由字典鍵組成的一個新視圖對象。  keys()
a = dc.keys()
print(a)
# 2、返回由字典值組成的一個新視圖對象。  values()
a1 = dc.values()
print(a1)
# 3、返回由字典項 ((鍵, 值) 對) 組成的一個新視圖對象。 items()
a2 = dc.items()
print(a2)
  • get()
獲取指定 key 關聯的 value 值。
入參: key:字典的鍵,必傳。
返回: 如果Key存在於字典中,返回Key關聯的Value值 如果Key不存在,則返回None
此方法的好處是無需擔心 key 是否存在,永遠都不會引發 KeyError 錯誤。
dc = {"name": "Harry Potter", "age": 18}
# 1、訪問存在的key
print(dc.get('name'))
# 2、訪問不存在的key
print(dc.get('hobby'))  # None
  • update()
使用來自 dict 的鍵/值對更新字典,覆蓋原有的鍵和值。
入參:字典對象,必傳
返回:None
dc = {"name": "Harry Potter", "age": 18}
print(dc)
dc.update({'mark': {'english': 30, 'math': 88}})
print(dc)
  • pop()
刪除指定 key 的鍵值對,並返回對應 value 值。
入參: key:必傳
返回: 如果 key 存在於字典中,則將其移除並返回 value 值 如果 key 不存在於字典中,則會引發 KeyError
dc = {"name": "Harry Potter", "age": 18, 'mark': {'english': 30, 'math': 88}}
print(dc)
# 1、彈出
dc.pop('name')
print(dc) 
# 2、刪除不存在的key  # 報錯KeyError
dc.pop('dog')
print(dc)
7、字典推導式

實例1:給定一個字典對象{'a': 1, 'b': 2, 'c': 3},找出其中所有大於 1 的鍵值對,同時 value 值進行平方運算。

實例2:給定一個字典對象,請使用字典推導式,將它的key和value分別進行交換。也就是key變成值,值變成key。 輸入: {‘a’: 2, ‘b’: 8, ‘c’: 4} 輸出: {2: ‘a’,8: ‘b’, 4: ‘c’}

"""字典推導式"""
"""
實例1:給定一個字典對象{'a': 1, 'b': 2, 'c': 3},找出其中所有大於 1 的鍵值對,同時 value 值進行平方運算。
"""
# 未使用字典推導式的寫法
a = {'a': 1, 'b': 2, 'c': 3}
b = dict()
for k, v in a.items():
    if v > 1:
        b[k] = v ** 2
print(b)
# 使用字典推導式
c = {k: v ** 2 for k, v in a.items() if v > 1}
print(c)

"""
實例2:給定一個字典對象,請使用字典推導式,將它的key和value分別進行交換。也就是key變成值,值變成key。
輸入: {'a': 2, 'b': 8, 'c': 4}
輸出: {2: 'a',8: 'b', 4: 'c'}
"""
dc = {'a': 2, 'b': 8, 'c': 4}

f = {v: k for k, v in dc.items()}
prin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