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中國第一次公開的辦公地:沒有KPI、上班時間爽爆

我站在微軟位於上海張江人工智慧島的辦公樓窗前,一眼就能看到對面樓「阿里研發中心」和「平頭哥」幾個無法忽略的大字。一個微軟小姐姐神情複雜望向對面,對互聯網屬性公司天生自帶的「優良」加班文化充滿了敬畏。

「但整體而言,張江這邊工作節奏並沒有那麼快。走在路上可能看不到人,但卻安靜而舒服。」

這僅是中國幾萬科技園區中的一個。

但讓我略感驚奇的是,此前無論如何都沒想過,它可以營造出一種「熱情卻又安靜」的雅緻氛圍。

每一家科技企業都「獨享」一棟五六層小樓,而每一棟樓之間多少都有一些細節上的差異,但卻呈現出一種和諧又統一的美:

它們彼此佔地面積不分伯仲,也都擁有五彩斑斕的灰,但卻將玻璃與磚體在質地、顏色與形狀上做出了N種排列組合。

七彎八拐的路,又將它們恰好串聯起來;卻又讓彼此可以在加班時,隔著玻璃面面相覷。

傍晚,從遠處望去,很多大樓燈火通明,你隔著玻璃,就能感受到中國科技公司打工人們忙忙碌碌的身影;但是,微軟AI與物聯網實驗室里的氛圍,卻是格外愜意,甚至略顯冷清。

幾位工程師們要麼在電腦前查看論文與程式碼,偶爾出去喝杯咖啡。而他們平日的主要工作,是協助科技公司設計方案,梳理技術架構,縮短演算法部署時間。

而在我們拜訪當日,他們沒有客戶登門,在這樣一種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氛圍里,他們激發創新力的方式,便是腦洞和學習。

這個2019年微軟作為總部創新項目成立的小型實驗室,不能免俗地用「人工智慧」做註腳,承擔了與BAT大廠科技孵化器極為相似的職能——

幫創業公司尋找資本,提供免費的技術資源,以此來挖掘更多微軟雲Azure客戶,並壯大生態。

微軟中國第一次公開的實驗室:沒有KPI、上班時間愜意
拍攝自微軟AI&IOT實驗室

微軟工程師們會從上千份企業申請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企業,而標準則相對簡單——「你到底需不需要人工智慧」。

「工程師有時候聽了公司的想法,或者看了一下方案,就直接拒絕了。」 

實驗室小姐姐告訴我,由於工程師都很耿直,有時會直接吐槽很多公司根本沒必要用什麼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但卻想拚命拿鎚子找釘子,無論如何得蹭上。

而最終通過篩選的技術公司,則需要在微軟這座實驗室里花費一兩周時間,與微軟工程師一起梳理技術架構,討論可加速成型的軟硬方案。

當然,據微軟稱這全是免費的。

微軟中國第一次公開的實驗室:沒有KPI、上班時間愜意
拍攝自實驗室

非常有趣的是,微軟AI實驗室把「軟」和「硬」做了區分。不過,其中的軟體實驗室,與互聯網公司的普通辦公室無任何區別,甚至更像個小課堂。只有當企業客戶入住的一兩周里,這裡面才會傳出爭論的聲音。

我發現,在軟體實驗室的巨大白板上,寫滿了上個技術公司密密麻麻的會議筆記,但通常都是以Azure這個底層為核心來做「IOT設備接入、數據存儲以及模型導入」。

拍攝自軟體實驗室,由於需要保護企業數據隱私,特此把白板文字做模糊處理。

所以,也許有點看頭的,是它們的硬體實驗室。

微軟在一樓專門設立了一個超過100平米的超大硬體試驗場,以方便客戶的工程師們做硬體適配與試驗性開發。

當然,桌子上碼放的焊接台、顯微鏡、頻譜儀以及用來測量電壓的高精度萬用表,都是硬體測試的標配工具。

不過,對面那一排巨大且昂貴的3D印表機,實在是無法讓人忽視。

微軟中國第一次公開的實驗室:沒有KPI、上班時間愜意

這些從大洋彼岸運來的小巨獸們,每一台單價都超過10萬。

而最右邊價格高達百萬的光敏固化液體印表機,能夠把多種液體材料混合在一起,可以直接固化生成平時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五顏六色的奇特形狀。

「軟體都是要『寄存』在某個具體的物上面,特別是IOT設備。

所以我們得到的回饋是,很多企業有強烈的硬體開發需求。特別是很多初創公司,幾乎沒有什麼資源和經驗。」

不過,微軟硬體工程師的主要任務,也包括獨立完成必要的硬體Demo,為客戶做一些參考模板:「它們不一定非要跟我們做一模一樣的東西,甚至比我們做的更好,但我們需要先證明自己具備硬體能力。」

譬如,工程師們在實驗室組裝出了一個市面上很火的「四足行走機器人」。中國多家創業公司都推出過類似的硬體產品,甚至還登上過2021年的央視春晚。

而實驗室里,這隻機器人除攝影機與雷達以外的所有零部件,全都由那幾台3D印表機製造完成。

「有公司想做外型設計,會先用我們的3D印表機做個模型,這個階段,它們會發現產品本身存在的很多問題,譬如內部裝配是否符合順序,哪裡存在干擾。

找完問題再迅速重新調整設計方案,列印第二版。不斷加速,再加速!」

自由,接觸有趣的硬體與創業者,又可以不斷學習。每個擁有獨立辦公室的微軟工程師,在這裡沒有特定的KPI,也不是996。可以說,這個實驗室的很多特質,估計是很多年輕人夢寐以求的工作節奏。

不過,在中國商業市場,這樣的特質,也會遭遇不可避免的麻煩。

回到現實:並非不可取代

在過去6年里,我們從來都沒有忽視、也不能忽視微軟強大的軟體實力與技術創新力。

記得在2017年,微軟在Build大會(這是微軟最重要的年度技術活動)上曾發布過一項基於電腦視覺的「以物搜物」功能——在一個工廠車間里,一把遺失的鋸,可以通過攝影機特有的視覺搜索功能被發現。

那個時間點上,這項技術創新力曾讓我們驚訝地捂住嘴巴。

另外,微軟4年前在語音交互與手勢識別基礎技術上就達到國際領先級別,在這方面積累了巨大的「從0到1」經驗;

而在硬體領域,平板電腦 Surface 與混合現實(MR)頭顯Hololens都是所在細分市場獨樹一幟的創新型產品。

特別是後者,曾被海外很多AR科技公司用來改造和設計建築大樓、醫療手術室以及工廠車間,更是在2021年獲得了美國陸軍高達219億美元的訂單。

可以說,如果誰最有資格貼「元宇宙」概念,除了Meta(前Facebook),就應該是微軟。

然而,在所謂的「加速演算法迭代,幫扶中小企業」層面……事實上,它與中國大廠孵化器無本質區別的「賦能」字眼,並不具備太大的吸引力。

除了可用肉眼觀察到的實驗室內部資源,我聽到的大多數企業案例,都是在PPT上找到的——

那些「AI助力藥物研發」 「AI輔助診斷」「 AI預測型維護」等諸如此類能力……中國企業相關宣傳早在三年前就已鑼鼓聲天,國產可代替方案也五花八門,而實際進展則極為不順。

此外,在當下,中國創業公司更看重產業與供應鏈資源與訂單。這個時間節點上,中國科技大廠能夠「給弱小者多少喂點輔食」的優點,就凸顯了出來。

而很明顯,在微軟實驗室展示的合作案例中,工業與醫療方面的案例,幾乎都來自ABB等聯網與數據積累都極為成熟的海外大型高端製造工廠;

而中國案例中,雖然不乏實現營收的「小而美」科技公司,但無論是技術創新力還是商業模式,許多並沒有跳出固有框架,一定會面臨激烈同質競爭、訂製化障礙與規模局限性。

「你們有沒有一些明顯區別於BAT孵化器或其他大廠實驗室的優勢?」這是我最好奇的問題,同時也想獲得用來反駁自己觀察的答案——

與幾年前相比,「微軟」這個詞,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真的還具備比中國同類企業更大的競爭力嗎?

而實驗室對此疑問洋洋洒洒的一小時輸出中,其實可以濃縮為兩個詞——

「不綁定」與「全球化」。

毫無疑問,微軟通過實驗室做所謂的「賦能」,其根本目的便是「推動企業上微軟雲Azure」。

它是微軟當下的最重要業務,是微軟重新獲得媒體鮮花掌聲的觸發器,是資本重新下注微軟的關鍵(也代表著CEO納德拉在微軟的十幾年晉陞軌跡)。

也就是說,如果使用Azure,企業就一定會獲得這座實驗室的技術打包與對接服務。但目前,這兩項不會強制綁定。

一位通過實驗室獲得些許技術資源的科技公司告訴我,雖然目前用的是Azure,但並不排斥在中國改換其他雲服務,而微軟也沒有這方面的許可權,甚至不會幹涉他們的選擇。

「我們自己基礎服務層與底層是完全分離的,無論什麼雲,對我們自己業務沒有任何影響。如果客戶非要換雲,那麼就馬上切換。」 

他們說,微軟不會強綁定,更不會因為有所扶持而對創業公司施加嚴苛「控制」。

另外,由於創業公司與中國大廠不可避免有一些主營業務交叉,「競爭」會導致一些中國創業公司遠離中國大廠的底層服務。

「其實像微軟這種公司,除了雲基礎設施,在海外,它專門針對垂直行業,譬如零售,去做一些上層技術方案,認知技術的演算法模型都非常成熟。

但中國,因為各種原因這個領域切入的並不多。」

而這就不得不說到,另一個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優勢——出海。

非常有意思,微軟實驗室向我們強烈推薦的三家使用了Azure+IOT技術的2B科技公司——

極豆科技、漢朔科技,以見科技,都有一個非常明顯共同點:

有不少於50%的國外客戶。全球市場收入占其總營收的份額非常重。

譬如,極豆科技主要是為車企客戶做娛樂資訊化系統與服務運營,其客戶有大眾、Mercedes、日產等海外車企。某種程度上,正是基於「車」這個大托盤,它們才跟微軟小冰等部門做了更多資源綁定。

而以電子價簽起家,給大型商超做數字零售技術與營銷運營的漢朔,其80%客戶來自歐洲大型零售集團。

用混合現實(MR)技術給大型建築做施工品質驗證的以及科技,其客戶名單里有不少來自日本與新加坡等海外建築商。當然,最重要的是它們也需要使用微軟MR眼鏡產品Hololens做開發。

因此,比較明顯,為了制定更加穩定的全球市場策略,微軟的Azure、擅長的語音交互與混合現實技術,能夠吸引與其主營業務無競爭關係,且產生強業務互補的中國創業公司。

「不過如果僅僅是中國市場,那麼其實微軟推廣雲就會比較難,因為沒太有特突出的優勢。特別是AI技術都祛魅了,很多非AI技術公司都有能做的部門了。」

一位創業者向我透露,中國阿里騰訊以及華為等雲大廠廝殺激烈,同時也幾乎相當於在中國市場設立了銅牆鐵壁,Azure拿下只有中國市場的企業相對更難。

「這也是為何,此前一些如Google、Facebook等海外大廠通常會以『出海』的名義,瘋狂招攬企業客戶與開發者。」

不可否認的是,「微軟」在很多技術導向性創業者眼中,仍然是一塊巨大的品牌與資源敲門磚;而它在中國建立的AI實驗室,也堅持營造一種「以產品創新力與互助為核心」的寬鬆生態。

不過,這種優勢,是否仍然是當下中國AI創業者心裡最重要的優勢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