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對比發現Wintel更香!蘋果還是差點火候
- 2022 年 1 月 10 日
- 資訊
- Windows作業系統, 英特爾
大家可以試著考慮一個問題,如果從實用性角度來看,英特爾11代Core+Windows 11是否更勝蘋果M1+MacOS一籌呢?對於我個人以及身邊不少朋友來說確實如此。
無論是在兼容性、易用性,還是在拓展性、泛用性方面,基於英特爾11代Core+Windows 11的電腦都更容易上手,使用起來也無需擔心兼容性問題。
作為一名11代Core+Windows和蘋果M1+MacOS雙修的打工人,我個人對此深有感觸。而如果你正在為此事而煩惱、正在為選擇哪個陣營而糾結,那麼不妨來看看這篇文章。
筆者現在自用的筆記型電腦電腦有兩台,一台是11代Core平台的華為MateBook X Pro,另一台是M1+256GB版本的MacBook Air。
MateBook X Pro主要用於日常辦公,也就是放在公司配合一塊外接顯示器來辦公;MacBook Air則主要應付出差,這樣就可以不用帶滑鼠,因為MacOS的觸控板手勢操控用熟練之後,是可以完全取代滑鼠的。
兩款機器可以說是各有千秋,無所謂孰優孰劣,不過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兩大系統生態之間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兼容性差異
首先我們聊聊兼容性。
蘋果為MacOS構建起了非常豐富的應用生態,但系統封閉性註定了它不能夠全面兼顧。這一點對於日常辦公、影音娛樂、大眾生產力等應用來說影響不大,但對於一些垂直行業的專業用戶而言,卻有諸多不便。
比如金融領域、醫療領域、傳統工業領域、政企單位等行業所用到的專業軟體,如V-Ray、Multisim、3D MAX、Lumion等等,M1+MacOS基本無法支援。
即便有些軟體可以通過Rosetta編譯之後來運行,但與其冒這個風險不如一步到位。
所以如果你是垂直行業的專業人員,又必須要用到一些專業軟體的話,那麼更適合選擇的平台是11代Core+Windows 11陣營。因為x86與Windows 11可以完美兼容任何軟體,且運行效率都很高。
當然如果你只是日常辦公的話,那麼兩大陣營選擇哪個,主要還是看個人喜好和實際應用場景而定。
如果說專業軟體的兼容性問題離你非常遙遠,那麼M1+MacOS與11代Core+Windows 11兼容性差異離我們最近的莫過於是遊戲。
蘋果M1處理器強化了GPU性能,不過因為很多遊戲在開發階段就沒有考慮Mac用戶,因此很多在11代Core+Windows 11上能玩的遊戲,到了M1+MacOS上就無法運行了。
當然買Mac的朋友絕大多數不是用來玩遊戲的,不過如果有像筆者這樣時不時會玩一些遊戲的人來說,11代Core+Windows 11多一個功能、多一些樂趣。
筆者平時雖然出差時的主力機是MacBook Air,但在出差之前會看一下最近想玩的遊戲支不支援MacOS平台,如果不支援的話,我會選擇帶上MateBook X Pro出差。
它的英特爾銳炬Xe內顯雖然玩不了大型遊戲(出差也沒時間玩大型遊戲),但是筆者特別喜歡的一些硬體要求不高的獨立遊戲,還有經常玩的《英雄聯盟》這些遊戲,運行起來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性能差異
蘋果M1處理器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主要原因在於它擁有非常不錯的性能表現。
尤其是在各種Benchmark跑分中,蘋果M1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此外配合Final Cut這樣的蘋果生態系統專業軟體,會有相當不錯的生產力效率。
不過在大家熱烈討論蘋果M1性能的時候,多少有些把影片剪輯這樣的需求強加給了每一個用戶。
但其實除了影視後期、影片網站UP主這些群體,像筆者這樣的大眾用戶對於影片剪輯的需求並不是那麼強烈。
另外Benchmark跑分與實際應用還是會有一些差異的,這一點筆者個人在使用HandBrake轉碼時感受非常明顯。
之前出差參加廠商發布會用手機拍攝了一段MOV格式的影片,需要轉成H.264的MP4格式影片,11代Core處理器的效率就要比蘋果M1明顯高一些,i7-1165G7完成轉碼用時1204秒,而蘋果M1則要1573秒。
後來筆者又試了一下H.265,Corei7-1165G7完成耗時1344秒,蘋果M1完成耗時1763秒,所以BenchMark跑分有時候確實不能衡量整體的性能表現。
其實之所以Benchmark軟體跑分與實際應用會有差異,主要是因為Benchmark軟體很多都是特定軟體的跑分程式,如果你不使用這種軟體,那麼這個跑分對實際應用的參考意義就並沒有那麼大。
比如我們常用的CINEBENCH,它其實是CINEMA 4D的跑分情況,只能反映處理器在使用C4D軟體進行渲染時的效率高低,無法代表所有軟體的使用情況。
同理如V-Ray Benchmark、Blender等測試程式,也同樣是特定軟體的跑分結果。所以如果用CINEBENCH結果去衡量HandBrake的應用的話,那麼最終就會給我們造成誤導。
此外對於遊戲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CINEBENCH跑分,蘋果M1要優於11代Core,但遇到實際遊戲你會發現並非完全如此。
很多遊戲在11代Core平台上的畫面幀數要明顯高於蘋果M1,而也有一些遊戲在M1平台上的幀數要高一些。
之所以有這樣的差異,主要是因為每一個軟體、每一款遊戲,其底層編譯、優化方式,調用的指令集不同,最終就會體現在不同平台上運行效果的差異。
而這些差異,遠不是某一個Benchmark跑分所能反映出來的。
比如在《DOTA 2》最高畫質下,11代Core自帶的銳炬Xe內顯能夠讓遊戲跑到平均44fps左右,而蘋果M1則只有平均35fps,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不過有些遊戲其實在蘋果M1下的表現要優於11代Core。
體驗差異
要說MateBook X Pro和MacBook Air之間的體驗差異,其實也代表了目前11代Core+Windows 11系統與蘋果M1+MacOS之間的差異。為何這麼說呢?
之前筆者也說了,MacOS的觸控板手勢操控非常便利,學會並掌握之後可以完全拋開滑鼠實現比較精細化的修圖、剪輯影片等操作,這是Mac平台的一大優勢。
以往,Windows平台產品確實是不具備這樣的體驗,在操控性方面不夠便捷。不過現在很多像MateBook X Pro這樣的產品都開始配備觸控螢幕,這多少彌補了觸控板手勢操控上的不足。
另外一個選擇MateBook X Pro作為辦公機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一直在使用華為手機,所以能夠使用到多屏協同。
雖然蘋果也有類似的Air Drop功能,但如果兩個功能都用過的話,你肯定會說多屏協同好一些,因為它在連接速度、響應速度上,要比Air Drop體驗更好一些。
再者,11代Core版本的MateBook X Pro還有一個甜點功能,就是可以直接運行AndroidAPP。只要在華為應用市場里搜索、下載安裝即可。
尤其是加上觸控螢幕的話,操作體驗有保證。之所以能夠在Windows系統直接運行AndroidAPP,主要還是因為底層的英特爾Bridge技術打通了不同系統之間的壁壘,讓AndroidAPP能夠在x86+Windows環境下流暢運行。
Mac因為沒有觸屏,也沒有類似功能,所以這方面就比較遺憾了。
你是為了什麼買Mac?
聊到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為了什麼選擇買Mac?」
筆者身邊很多買蘋果MacBook的朋友,給出的理由都是隨身或外觀好看。這兩點確實是Mac的優勢。
不過筆記型電腦電腦買來畢竟是要用的,MacOS相對於Windows來說,上手有一定的難度,學習成本也要更高一些。
比如筆者一位同事,從開始工作之後就一直在使用MacBook,但直到前不久她才知道,原來MacBook可以設置三指拖動窗口的操作,這是徹底拋開滑鼠的必備神技。
但她用了大概10年的MacBook,卻一直不知道這個功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MacOS是有一定學習成本的。
另外我還見過不少朋友,買來MacBook的第一時間就是找我給他裝一個Windows系統,理由嘛,就是用不慣Mac系統……呃……這……該如何是好呢?
我相信這樣的朋友不在少數,沒準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就用著Windows系統的Mac電腦。
其實之所以會有這種比較割裂的現象,還是源於不同硬體、系統生態之間的差異。
比如時下主流的11代Core+Windows 11平台,講求的是上手即用,不必考慮什麼兼容性問題,再加上操控體驗、功能性等方面的不斷完善,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這一陣營是屬於是「沒毛病」的選擇。
蘋果M1+MacOS,筆者個人認為還是更適合學習意願比較強,應用需求比較專註的朋友。
一方面它的系統上手確實有一些難度。就比如很多新Mac用戶,可能從進入系統沒有看到「我的電腦」的那一刻,就已經完全蒙圈,更別說讓他去給電腦安裝軟體或設置一些高階應用了。
而另一方面,因為Mac生態整體還是更注重生產力應用,所以但凡有些許的遊戲娛樂需求,Mac產品就會讓你感覺不夠那麼「大而全」。
而且特別是上面提到的一些專業垂直領域用戶,如果你的軟體不被Mac系統支援,那就是真的不支援。
結語
說了這麼多,其實總結下來就是:
其一,11代Core+Windows 11陣營更適合大眾用戶選擇。兼容性可以說是海納百川,系統上手難度也不大,使用便捷;
其二,如果你不是影片剪輯剛需用戶,日常辦公同時還有些許遊戲娛樂需求,那麼11代Core+Windows平台也是首選目標。
而蘋果M1+MacOS平台,就我個人而言,主要是應付比較特定的應用場景。
比如筆者平時只有在出差時,尤其是距離比較遙遠的出差,多數時候才會選擇攜帶MacBook,因為整體來說它的攜帶體驗更好,而且續航能力比較可靠。平時辦公的時候主要還是以11代Core+Windows 11為主。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11代Core+Windows 11平台更適合大眾用戶選擇;而蘋果M1+MacOS則適合特定需求的用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