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月球背面發現「天外來客」:一大謎團有望解開
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嫦娥四號任務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而嫦娥五號任務更是為人類取回了21世紀的第一批月球樣品。
據媒體報道,近日,國科研團隊發表在《自然-天文》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首次在月表原位識別出碳質球粒隕石撞擊體殘留物,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背面發現「天外來客」。
報道中指出,得益於嫦娥四號巡視器月球車「玉兔二號」裝備的全景相機和可見-近紅外成像光譜儀,能夠讓科研人員獲取超高解析度的月表影像與高光譜數據。
而在月表巡視的過程中,「玉兔二號」發現了一個小的新鮮撞擊坑,並在第9月晝的時候對這個撞擊坑進行詳細的光譜探測。
研究結果表明,撞擊坑中心的疑似「殘留物」與坑壁及坑外月壤、岩石碎塊的光譜呈現明顯不同的特徵,可能是小型碳質隕石撞擊後形成的碳質球粒隕石撞擊體殘留物,並且其形成年齡應該距今一百萬年以內。
此外,研究還指出,撞擊輸運過程被認為是月球表面水及永久陰影區水冰的主要貢獻者之一。而碳質小行星是小天體中相對比較富含水及揮發分的一類,在撞擊過程中其攜帶的水可能有部分得以保留在月表。
因此,富含揮發分的碳質小行星的撞擊或仍為現在的月球提供水源。未來,利用更高空間解析度的遙測光譜數據,將有可能在月表更多地方發現類似的撞擊殘留物分布,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月球水的來源與分布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