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萬光年!中國”天眼”新發現:又是第一次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宣布,利用具有超高靈敏度、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望遠鏡,在對近鄰星系梅西耶天體M106星系天區的深度成像觀測中,首次得到了5×1016 cm-2柱密度的高靈敏度影像,發現了一條超長距離的氣體吸積流。
星系演化中一個長期困擾著人們的問題是星系如何源源不斷地獲得氣體,來補充其持續的恆星形成對氣體的消耗,維持星系演化進程。
宇宙學理論模型認為,宇宙中的熱氣體自然冷卻會給星系帶來新的冷氣體,並預言這種吸積分兩種,由周邊熱氣體暈直接冷卻產生的熱吸積,和沿著宇宙纖維大尺度結構流向星系的冷吸積。
這些冷氣體可以通過中性氫21厘米譜線觀測到,但是纖維結構中的中性氫氣含量很低,只有大約0.1%,僅有1016 cm-2的柱密度,而靠近星系的區域氣體柱密度逐漸增大,在到達幾倍1018 cm-2以後才急劇過渡到星系本身。
因此,在1018 cm-2或更低的柱密度靈敏度上開展中性氫觀測,是揭示宇宙學吸積過程的重要手段。
在過去十多年裡,天文學家持續不斷努力,試圖在銀河系類型的星系外觀測到更低面密度的稀薄氣體吸積現象,但一直難以探測到吸積流的動力學證據。
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朱明、于海洋、王傑等與合作者利用FAST望遠鏡的超高靈敏度,對近鄰星系梅西耶天體M106星系天區進行了深度的成像觀測,首次得到了5×1016 cm-2柱密度的高靈敏度影像。
同時,在M106星系外發現了一條超長距離的氣體吸積流,長達130秒差距,也就是大約42.3萬光年,連接M106和其衛星星系NGC4288。
這表明,M106星系能從數十萬光年外的矮星繫上搶奪氣體,來維持自身的成長。
這種現象類似於離銀河系20多萬光年外的大小麥哲倫星雲流向銀河系的麥哲倫流,但是M106的吸積流長度更長,作用範圍更廣,更難捕捉到,為研究星系氣體吸積提供了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吸積流的源頭NGC4288星系周圍並沒有明顯的相互作用的痕迹,因而形成吸積流的原因還有待更多的觀測數據和理論模型來解釋。
FAST作為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能夠給出解析度和靈敏度綜合性能最好的中性氫影像,非常適合探測近鄰星系周圍的稀薄氣體結構。
M106吸積流這樣的結構,就是目前世界上其他望遠鏡難以看到的。
FAST能揭示出氣體吸積過程的前所未有的細節,是研究星系如何從宇宙纖維結構獲取氣體的強有力的工具。
M106吸積流的21厘米譜線積分強度等值線圖(藍色),背景為FAST的積分流量強度分布圖,綠色等值線顯示了WSRT干涉陣列觀測到的M106中性氫氣體盤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