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長途堵車不可怕 沒電最尷尬

十一期間,有幾隻影片火遍了各大微信群。

影片1,兩人因為充電槍大打出手;影片2,堵車的時候頂著高溫下車路邊歇息而不是車裡吹空調;影片3,車主抱怨電車讓十個小時的路因為充電耽誤了5個小時,電動車的長途體驗真的糟糕。

問題1:充電樁數量與可用性

現在開車到服務區,會發現除了有加油站,一定還有數量不等的電動車位,說實話,現在很多伺服器的電動車可充電車位從數量來說,已經要比加油槍更多。但加油一次只要三五分鐘,充電的時間可就不好說多久。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充電樁的維保。現實情況是可能有10個可以充電的車位,但能用的充電樁可能數量也就一半,另外一半有各種問題用不了,這是目前非常明顯的表象。當然,對於服務區來說,有限的面積也不可能都給電車用,必須取得一定的平衡。

問題2:快充標準不統一

特斯拉在一些4S或是商業核心區設置了超級充電樁,充電速度非常快。

當然除了特斯拉,不同品牌也有其它的快速充電方案,但問題在於這些方案並不統一,不存在實際執行中的或是事實上大家都在用的工業標準,特斯拉、日系的CHAdeMO、歐美的CSS都自成一派。

而作為服務區的運營商,頂多只能是提供不同的充電頭給不同標準用,但充電功率就難以保障,而電車要的是充電速度,這讓用戶體驗非常差。

很多國網的充電樁實際上可用的充電功率非常低(國網也有過安全考慮,下調過直流樁的充電電流),這進一步加劇了排隊的情況。

問題3:電網的調度

現在全球陷入了能源成本上漲的尷尬境地,各地拉閘限電的新聞隨處可見。電網為了保障生活用電,電動車充電的優先順序顯然不高。

事實上拉閘限電其實最慌的並不是家用電動車主,而是網約車、電動計程車。

電動車實際上消耗的電還佔不到全網用電量的1%,據介紹目前600萬輛電車只佔0.2%,這個數字翻十倍也只有2%,但問題不是這麼簡單計算,而是電網升級的成本昂貴。

一個區域電網的總容量是有限的,優先保障的一定是居民和工業生產,升級成本可就貴了。更何況拉閘的時候,電車的充電樁也從來不是豁免的對象,醫院才是。

問題4:電車真的環保嗎?

電車的打動用戶的是環保。但這次限電的背後,是煤炭價格暴漲導致的電站發電虧損進而的連帶反應,讓人們發現其實電車的電來自不那麼環保的煤電為主。

從能源比例上來看,全世界都還是依賴煤炭或是天然氣來獲得電力。而目前技術上並沒有太好的儲存電力的辦法,只能是隨發隨用,化石能源在未來很長時間也將是主流。

但既然調子已經定下,未來的趨勢已經不可轉移。可相關的配套成熟起來,社會成本會非常高,簡單來說,如果想要遍地都是快速的(120KW或是更高)直流樁,還要保障這些充電樁的高可用性,就是非常巨大的投入,這需要很長的時間。

那麼對策是什麼?其實很簡單,買了電車,上下班代步、周末郊區游這都是很好的工具,但假期用它來跑500公里以上的長途,可能未來很長時間,都會和今年國慶一樣噩夢。

為了自己出遊的心情,沒有車牌的話租個汽油車,都會讓你愉悅很多。

十一長途堵車不可怕 沒電最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