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款熱門旗艦NVMe SSD橫評:原廠快閃記憶體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 2020 年 1 月 1 日
- 資訊
對於高端NVMe SSD市場來說,各家大廠的爭奪也是異常激烈,每家各顯神通,對產品都有著不同的策略和定位。這給消費者的選購也帶來了一些困惑,官方公布的數據非常接近,但實際性能是不是都一樣?
於是,本期的對比橫評應運而生,我們選擇了4款熱門的高端NVMe SSD進行橫向對比評測,他們分別是:三星970 EVO、東芝RD500、西部數據SN750、英特爾760P,這幾家也都採用了各自的原廠顆粒,而且價格區間也比較接近。我們通過理論測試、應用測試以及極限測試,來還原每款產品的最真實本質,到底哪一款才是滿足你使用需求的那顆菜?
選擇的這4款產品都是目前的熱門產品,但他們卻各有特色,並且為了發揮出產品的最強性能,我們都選擇了1TB容量的版本,這4款產品分別是:
三星970 EVO ,前上一代消費級TLC固態硬碟中的熱點產品,因為產品更新,價格有所回落,與其他固態硬碟價格更為接近。三星這款固態硬碟採用的是64層的V-NAND,總寫入量達到1200TBW,提供5年質保。官方給出的最大連續讀取3500MB/s、連續寫入2500MB/s,隨機4K讀取500K IOPS,隨機4K寫入480K IOPS。
西部數據WD_BLACK SN750,也是市場上關注度較高的SSD產品。它採用自家的3D NAND TLC快閃記憶體顆粒和主控,總寫入量達到600TBW,提供5年質保。官方給出的最大連續讀取3470MB/s、連續寫入3000MB/s,隨機4K讀取515K IOPS,隨機4K寫入560K IOPS。
Intel 760P,2018年年初誕生的產品,因為其性能在當時屬於頂尖水準而且價格能夠接受,並且憑藉Intel的口碑以及品質也是得到眾多用戶的青睞。它顆粒採用自家的64層3D-NAND快閃記憶體顆粒,總寫入量在576TBW,提供5年質保。官方給出的最大連續讀取3230MB/s、連續寫入1625MB/s。隨機4K讀取340K IOPS,隨機4K寫入275 IOPS。
東芝RD500,最近剛剛發售的全新產品,推出後就在網上口碑很好,是PCIe Gen3*4規格的新晉旗艦產品,之前低一個級別的RC500在同類型產品中有著出眾的表現,廣受好評,而作為更高階的RD500。RD500的存儲顆粒以及主控單元依然都是使用的是東芝原廠晶片,採用96層3D BiCS FLASH技術。總寫入量600TBW,提供5年質保。官方給出的最大連續讀取3400MB/s、連續寫入3200MB/s。隨機4K讀取640K IOPS,隨機4K寫入600K IOPS。
測試方向&測試平台
針對不同固態硬碟的性能差異,我們主要通過理論性能測試、實際使用測試,極限讀寫測試,溫度這四個方面,對4款固態硬碟的進行全面考量。
為了保證這裡橫評的4款固態硬碟可以說代表了當前市場上最強的固態硬碟,測試平台不能太差,因此選擇i9 9900K搭配華碩M11H作為測試平台上,具體配置如下。
理論性能測試
常規跑分測試
首先是使用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這兩款軟體,在默認設置下對固態硬碟的最大連續讀寫、4K隨機讀寫進行測試。
首先從AS SSD Benchmark得分而言,RD500獲得了最高的分數,主要強在它的4K-64性能,分數達到了6475分,幾乎高出了第二名的SN750 1000分,970 EVO第三,760P最後。
而在使用CrystalDiskMark這款軟體進行測試後,測試的結果基本類似。在順序讀寫上,只有Intel 760P有明顯的差距,其他固態硬碟之間的差距較小。而在更重要的4K隨機讀寫上,東芝RD500的多執行緒4K隨機讀寫能力更強一些,這也說明AS SSD Benchmar評分機制中4K隨機讀寫的成績會佔較大比重,因為在日常應用中4K也最經常被使用到。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是驗證了固態硬碟均達到了官方給出了最大指標,,接下來還需要進行更詳細的測試,來對比四款硬碟的性能。
空盤SLC快取測試
在TLC 硬碟中,為了解決TLC NAND Flash自身讀寫較慢的問題,廠商為TLC固態硬碟配備了SLC Cache快取空間,一旦這個快取使用完,往往就會出現斷崖式降速。而上面在默認情況下使用AS SSD Benchmark CrystalDiskMark這些常規固態硬碟跑分軟體無法反應出硬碟降速問題,測試出來的成績其實都是在測試SLC Cache的性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SLC Cache的綜合性能代表了固態硬碟最本質的性能,因此這裡就使用HD Tune分別對4塊硬碟的緩衝容量大小以及緩外速度進行測試。
首先來看下三星970EVO的測試結果,它的快取容量約為43G,緩內速度約為2400m/s,而快取外的寫入速度達到了1300M/s。
對於WD_BLACK SN750來說,它的快取容量一直是個弱項,快取僅有13G,緩內速度2750m/s,快取速度緩外略高於三星,速度約為1500M/s。
接著就是東芝RD500,它的的快取容量約為41G,稍弱於三星970EVO,但緩內速度約為2900M/s,比三星西數都要高一點,而緩外速度是1000M/s。
最後是英特爾760P,快取容量約為10G,緩內速度僅有1500M/s而緩外速度僅有900M/s左右,後期寫入速度也發生了明顯的掉速,是所有產品里表現最差的 。
東芝RD500與三星970EVO可以說在這個環節里處於伯仲之間,兩款固態硬碟都擁有40GB以上的快取容量,東芝RD500擁有最快的緩內速度,緩外速度略低於三星970 EVO。而西數SN750的快取容量偏小,僅有約13GB,與前2名的SLC快取容量差距較大,但緩外速度達到1500M/s,算是也能彌補一些SLC快取容量偏小的問題,英特爾760P的成績依然墊底。
80%佔用SLC快取測試
接下來我們還將進行更為激進的測試,我們給4塊硬碟分別填入800G的文件,讓固態硬碟的佔用在80%左右,以簡單模擬長時間使用後硬碟空間減小的情況,看看在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快取大小,快取速度和緩外速度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首先還是對三星970EVO進行測試,它快取容量下降到只剩5GB,看出其採用動態快取設計,緩內速度約為2400m/s,而快取外的寫入速度依然有1300M/s左右。
WD_BLACKSN750的快取容量依然為13G,是固定快取設計,緩外速度略微降低2700m/s左右,快取速度緩外速度約為1500M/s左右。
東芝RD500的快取容量約為24GB,快取速度約為2600M/s,而緩外速度依然為1000M/s,可以看出它與三星970 EVO相同,採用了動態快取設計,但與三星的機制不同,SLC快取依舊比較大,這對RD500的性能也會有一定的幫助,可以彌補外存外速度不高的問題
英特爾760P的快取容量下降到了5GB,快取速度僅有1500M/s而且緩外速度僅有850M/s左右,表現依舊是最差的。
在填入800G數據後,除了WD_BLACK SN750表現比較穩定外,外其餘3款SSD均發生不同程度的波動,主要都是快取容量發生變化。
東芝RD500和三星970EVO 空盤狀態下均為快取大小基本一致,可填入數據後線東芝RD500的快取容量依然還有24GB,而三星970EVO 卻發生大幅下降,這可能和東芝RD500的快取策略有關,在有限的空間內,RD500會儘可能調用剩餘空間提供足夠大的SLC 快取,以保證硬碟能夠長時間高速運行,這也從側面說明,東芝對於自家顆粒的壽命是否有自信。就從這一環節表現來看,RD500的快取性能策略是要好於三星的。而760P快取容量下降為原來的一半,同樣僅有5G左右的快取容量。
極限讀寫測試
通過上面針對SLC快取的測試,我們也非常期待在實際的環境下這些固態硬碟的表現是否也向上面測試結果表現出來的一致,我們將分別測試四款固態硬碟在空盤以及80%佔用下進行拷貝40G/60G單個大文件,拷貝26G碎文件以及解壓47G遊戲壓縮包的速度。
40G/60G單個大文件拷貝測試
測試文件是單個大小約為40G/60G的壓縮包,模擬拷貝大文件寫入場景(例如:遊戲壓縮包、高清影片素材等),主要是測試固態硬碟持續寫入的能力,其中固態硬碟的快取大小以緩外速度會對最終的測試成績產生較大的影響。
這個測試結果也印證了我們之前HD Tune對於SLC快取的測試結論。在拷貝40G文件時,得益於東芝RD500最大的SLC快取容量和最快的緩內速度,在這個環節中排名第一,而西數SN750因為快取偏小,但緩外速度,緊接其後位於第二。而三星970 EVO雖說同樣擁有43G的大快取,在空盤時表現不錯,不過隨著使用容量增加快取容量下降的較快,在80%佔用的情況下,拷貝用時有所增加,位於第三位。而Intel 760P的性能始終不太理想基本處於倒數第一。
而在將拷貝文件增加至60G後,SN750的綜合成績基本和RD500差不多,這也是因為拷貝文件已經超過RD500的最佳性能區域,有部分文件是在以緩外速度進行寫入,而SN7501500M/s的緩外速度佔了一些優勢,,不過在日常使用中,對於絕大部分用戶來說大文件的拷貝頻率一般不會太高。
26G碎文件拷貝測試
這裡選擇測試的碎文件是由Windows系統文件以及遊戲原文件組成的碎文件包,與上面的大文件測試不同,主要是對硬碟的4K隨機寫入能力提出要求,可以一定程度模擬遊戲及大量文件轉移時的情況。
在這個環節中,空盤狀態下除了Intel 760P,其他固態硬碟均保持21s左右完成26G文件的寫入,要領先760P 30s。而在80%佔用後,WD_BLACK SN750,東芝RD500以及三星970 EVO,成績非常接近,分別差距2秒,而英特爾760P因為自身讀寫速度不足,穩定處於最後一位。
47G壓縮包解壓測試
測試用的遊戲壓縮包是《地鐵離去》的遊戲原文件壓縮包,所有壓縮包文件大小在47G左右,遊戲壓縮包放置在測試硬碟內,並解壓到同一個文件夾中,這種情況下固態硬碟的讀取與寫入能力會同時影響到解壓用時。
在遊戲解壓環節上,三星,東芝,西部數據固態硬碟之間的差距都非常小,不過三星970EVO以相對微弱的優勢處於這個測試的第一。綜合看來三星,東芝,西部數據屬於這項測試的第一梯隊,墊底依然是Intel 760P。
實際使用測試
遊戲載入測試
現在的遊戲文件越 來越大,打開遊戲會涉及大量文件的讀取,硬碟的讀取能力會直接影響到遊戲體驗。因此這個環節通過測試遊戲的載入時間來看看四款固態硬碟的成績。遊戲測試這裡是選擇今年發行的兩款頂配遊戲,眾生平等:《刺客信條:奧德賽》以及顯示卡殺手:《地鐵:離去》兩款遊戲在1080P解析度下均無腦開啟最高特效(地鐵關閉光線追蹤)分別記錄《刺客信條:奧德賽》第一存存檔點和《地鐵:離去》伏爾加河關卡的載入時間。
在遊戲中,四塊固態硬碟,無論是空盤還是80%佔用下,遊戲載入上均保持非常相近的成績,而且4款SSD無論是空盤還是80%佔用,都不會對遊戲體驗造成明顯的影響,可以保持體驗一致性。
PSB文件使用測試
在遊戲之外,進行圖片內容創作創作也是很多用戶在電腦中會使用到的,這裡我們使用Photoshop對硬碟的性能進行測試。由於一般簡單PS修圖對硬碟的讀寫性能要求並不高,可在使用PS製作海報時,工程文件動輒數G,原文件的打開與保存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於是這裡準備了一個大小約為2.7G的PSB海報工程文件作為固態硬碟的讀寫測試文件,分別測試硬碟的固態硬碟在空盤與80%佔用下的打開與保存速度。
在打開PSB文件上,四款硬碟的在相同狀態下的差距不大於2s,完全可以認為4塊硬碟打開PSB文件的性能非常接近。而在保存PSB文件上,唯有三星970 EVO在80%佔用後發生了顯著變化,用時在40s以上,比其他硬碟要慢上5s。
綜合上訴實際使用測試,在空盤狀態下四款固態硬碟的成績都基本趨於一致,實際表現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可以說現階段的高階TLC固態硬碟已經都能夠完全勝任這些基礎軟體操作和應用場景,即便是面對眾生平等奧德賽和顯示卡殺手地鐵逃離這種級別的大型遊戲文件,這款4款固態硬碟應對起來都是綽綽有餘。
表面溫度
在這個環節中,使用熱成像儀記錄4塊固態硬碟在待機狀態下的溫度以及長時間拷貝文件的極限溫度。主機是直接裸露在外,為了加快測試過程,主板上會同時插上兩塊固態硬碟,因此下面的熱成像圖片會有兩種背景。由於熱成像儀器在記錄銀色金屬主控時會觸發識別誤差,因此在RD500的主控位置蓋上一張紙片,以避免熱成像設備觸發BUG。
在待機狀態,四款固態硬碟的溫差在41度到53度之間,最高溫度都集中在主控位置。其中SN750溫度最高,待機狀態下主控溫度達到53度。接著是760P待機溫度為48度。970 EVO與待機溫度均為45度,位列第二,而RD500待機溫度最低,僅有41度,是待機溫度最低的固態硬碟。
在滿載測試的情況下,三星970EVO與西數SN750主控的溫度最高,三星970EVO的溫度更是達到99度,作為上一代的老款旗艦,溫度確實太高了,SN750的溫度也來到92度。而東芝RD500的最高溫度78度左右,最高點依然處於主控位置。溫度最低就是Intel 760P,主控溫度僅有72度,比西數要低20度,當然性能低溫度也低。
結論
測試到這裡,相信各位對這4塊固態硬碟的性能有了自己的看法,接下來我們就逐個分析和復盤。因為這4塊固態硬碟都是目前市面上的旗艦產品,自然有他優秀的地方,所以接下來的橫評結論會從理論性能、實際應用等多個維度給出綜合點評。
三星970 EVO 這是上一代旗艦產品,不過在性能上,毫無疑問依然屬於目前旗艦水平,能夠跟上最新旗艦產品的節奏,但詳細對比後會發現,在一些細節上已經落後於現在的新款產品,例如最高讀寫速度,快取速度而這些落後的項目中,最為突出的就在於高達99度的主控溫度,在電腦機箱內想要找到比他更高的晶片還真有點難度。如果在夏天,持續高負載讀寫下主控溫度破百不是問題,作為日常使用時,還是考慮為其增加散熱片,增加使用時的穩定性,這也是消費者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環節。
東芝RD500 一款剛上架不久的新旗艦級產品,採用96層3D BiCS FLASH堆疊技術、東芝原廠顆粒的產品,在硬體技術上是領先的。此外RD500的,整體性能也是可圈可點的,無論在理論測試還是極限測試環節中都有多個項目領先,依託於優秀的SLC Cache快取機制,以及最大的43GB的快取空間和最高的緩內速度,在最經常用到的中小型文件讀寫場景下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再加上較低的主控溫度表現。目前階段,從數據上綜合來看RD500是很值得選購的旗艦NVMe SSD產品。
西部數據WD_BLACK SN750 在綜合性能表現上,SN750無論是日常遊戲、內容創作的表現都是比較穩定的。也是因為得益於其固態快取的設計,不過約13GB的快取容量在目前的各類旗艦NVMe SSD中來說有些捉襟見肘,但其擁有1500M/s的緩外速度也能作為快取容量不足的補充,另外一個缺點就是相對較高的主控溫度,這個需要消費者後期自己額外購買第三方散熱片,或是選擇價格更高的EKWB版本,但如果這麼做性價比就相對不高了。
Intel 760P 算是4款測試產品中“年齡”最大的固態硬碟了,在很多測試環節中,成績都排在最後一名,面對現在使用新技術的固態硬碟,760P的極限性能確實有些招架不住。不過之所以知道他的成績墊底,也是因為進行了日常使用比較少見的極限性能測試,而在常規使用環境下,相信也沒多少玩家會像我一樣天天去拷貝數百G的文件,更何況他的溫度表現是四款固態硬碟中最優秀,軟體體驗也是一致。所以真的落到實際使用時,760P會更適合在筆記型電腦上使用,只要入手的價格合適也不是不能選擇。
每款產品代表著每個廠商在推向市場時都有自己的策略和定位,在選擇能滿足自己需求,同時又能以比較小代價得到的我們就稱之為高性價比,這也是本文想要闡述的觀點,希望能為近期想要選購高性能NVMe SSD的玩家們一些啟發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