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圍觀宰鴨後突然患怪病 路都走不了:專家給出真相

圍觀宰鴨竟然能患上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年近50歲的耿大姐,家住浙江中北部農村,最近她突然出現全身乏力,連走路都走不了,還出現劇烈乾咳,伴有發熱,體溫最高達39.2℃。耿大姐就診於當地醫院,但治療幾天不見好轉,遂轉診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

耿大姐到達急診搶救室時胸悶氣急明顯,感染病科認為,患者急性起病,肺部進展迅速,多肺葉病變,氧合低,符合「重症肺炎」。

但蹊蹺的是,入院後相關常規檢查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等檢測均為陰性,雖經經驗性抗感染治療,輔以高流量吸氧,幾天後複查肺部CT示肺部病變卻較前明顯進展。

進一步詳細詢問病史,終於發現緣由:耿大姐發病前10天左右曾看人家宰殺鴨子,待了一小會……有活禽暴露史,得警惕人畜共患疾病可能。

不出所料,肺泡灌洗液宏基因二代測序(mNGS)結果,檢測出鸚鵡熱衣原體核酸序列,耿大姐最終被診斷為「鸚鵡熱」

潘紅英主任介紹,鸚鵡熱又稱為「鳥疫」,由攜帶鸚鵡熱衣原體的鳥類及鴨等禽類傳染給人,最初發現該病多見於玩賞鸚鵡者,故命名為鸚鵡熱。

近年國外相關文獻報道,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約佔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需要引起大家警惕。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見為高熱、寒戰、劇烈頭痛、肌痛、乾咳、呼吸困難和胃腸道反應,易有肺外器官的受累,嚴重者危及生命。據報道,近日浙江麗水有一例患者因救治無效死亡。

在治療方面,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藥物首選四環素類,次選大環內酯類。治療療程至少10-14天,延長療程至2-3周可減少複發。

醫生提醒,頻繁密切接觸鳥與禽類的人群屬於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鳥類愛好者要注意保持養鳥環境的衛生,每日清洗鳥籠,在清潔糞便時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提倡應用「濕式作業」,以免致病微生物擴散到空氣中被吸入人體而感染;購買活禽時要保持距離,食用禽類時要徹底煮熟。若禽類出現鸚鵡熱癥狀應立即隔離,並及時處理病禽。若人出現相應癥狀,應立即就醫。

浙江女子圍觀宰鴨後確診鸚鵡熱 高燒胸悶路都走不了:鳥類愛好者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