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一博導因第一學歷遭嫌棄:這現實感受下!
最近,一位學生在考研選擇導師時,發現北大數學學院某博導碩士畢業於地方院校,發帖稱「無法相信北大會有這麼差的師資」。
其實,那所地方院校的數學學科業內評價一直不低,考研學生不看導師科研能力,反而對其學歷刨根問底,深刻暴露了「第一學歷崇拜」的誤導性。這種思維如果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蔓延,難免造成學科發展「近親繁殖」等問題。
之前,教育部在官網回答網友「專升本畢業後的第一學歷是專科還是本科」的問題時,明確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文件中沒有「第一學歷」這個概念。教育部在答覆中還說,在管理過程中所說「學歷」通常指的是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學歷。
儘管教育主管部門並不認可「第一學歷」的說法,但「第一學歷」在民間早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概念。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第一學歷」通常指人取得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文憑。「第一學歷」是專科還是本科,是「雙一流」「985」還是「211」,乃至具體屬於那所學校,都決定著其「含金量」。
「第一學歷」何以大行其道?《南方都市報》的一篇評論將其歸結於效率:通過「第一學歷」,企業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判斷出應聘者在求學階段的一般表現。換言之,「第一學歷」是評價一個人能力的一系列指標之一,而在「學歷社會」的加持下,這一指標無疑具有巨大的權重。
「本科進入名校的學生不用努力,也可憑『第一學歷』獲得競爭優勢,他們還會繼續努力學習嗎?那些高中畢業進入專科院校的學生,再怎麼努力學習,也不能扭轉『第一學歷』劣勢,就會有部分學生自暴自棄。」
介面新聞的評論文章,反思了將「第一學歷」等同於能力的錯誤思維,強調應當在過程中評價人才,而不能讓人以為取得第一學歷便「高枕無憂」或「無力回天」。
扭轉「第一學歷」偏見,不僅需要改變社會觀念,也需要改進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使其更加公平合理。介面新聞的評論就指出:「不能再人為地把教育、學校分為三六九等,要給所有學校創造平等競爭、發展的環境。」
目前,中國在創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的同時,也要注意包容特色、平衡分配,讓部分「小而精」的學校和學科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