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陣營羨慕!蘋果一個設計能用三年
北京時間9月15日凌晨1點,蘋果舉行了秋季新品發布會,發布了包括iPhone13系列。
似乎驗證了「十三香定」,iPhone 13系列一經發布,加量不加價讓不少用戶直呼「真香」,預約量短短時間內就突破兩三百萬,這個成績很難不讓其他廠商羨慕。
當然,iPhone 13系列雖然不錯,卻也不是沒有遺憾的地方,比如電池小、快充只有20W、不支援雙開、不支援指紋解鎖等等,除此之外,幾年不變的外觀設計也讓不少用戶「看不上」。
儘管iPhone 13系列的劉海面積變小了,但與Android上流行了許久的挖孔相比,還是缺少了一些沉浸感。更何況,相機模組的變動也不大,僅僅挪了挪位置。
無論如何,iPhone 13上的外觀怎麼看都很熟悉,不只是和前代產品接近,很多設計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
反觀Android陣營,外觀變化就很頻繁了,哪怕是同一個系列也會經常變動。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蘋果手機可以堅持3代,甚至4代外觀不變,而Android手機卻總在變來變去呢?
1、外觀不是蘋果銷量的推動力
作為全世界最知名的手機品牌,我相信沒人會質疑iPhone的成功,而就是這樣一個品牌,在外觀創新上卻變得越來越”乏善可陳」。
在全面普及劉海屏之前,從iPhone 6至iPhone 8是同一個設計語言,自全螢幕之後,iPhone X開始採用劉海屏,並沿用至今一直不曾改變。
然而就是這樣」落伍「的設計,卻並未阻擋iPhone爭奪市場的腳步,尤其在高端機市場,基本上難有與其競爭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外觀並不是蘋果銷量的推動力。
對於果粉來說,喜歡iPhone的理由很多,但外觀肯定不是最重要的一個。蘋果的優勢有哪些,其實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領先Android陣營幾代的A系列處理器、無法複製的生態、過硬的品質、穩定的體驗等等,都可能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換句話說,蘋果市場銷量好,在於其擁有眾多Android產品難以匹敵的「護城河式」技術,這些支撐起了iPhone和其他產品間最本質的不同。可見,市場表現跟很多因素有關聯,外觀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因素。
正因為如此,這些年蘋果一直被指缺乏創新,對此蘋果CEO庫克也曾表示:創新並不一定是改變,而是做得更好。
如果外觀的改變能帶來更好的功能、更好的手感或者更好的尺寸,那麼蘋果願意改變外觀。但如果為了改變而改變,那就會失去對於真正創新的專註。
蘋果CEO庫克這樣的回答還是比較中肯的,蘋果對於消費者體驗十分關注,在供應鏈和技術還沒有真正成熟之前,蘋果顯然不會只為了「追求辨識度」而輕易作出改變。
總體來看,儘管我們對iPhone手機外觀抱有不同意見,但實際上,iPhone的外觀設計在過去一些年始終是頂級的。
初代iPhone早年前,在不少Android廠商還在到處借鑒時,蘋果已經在講究黃金分割、曲線過渡。
在外觀設計上,蘋果其實更注重細節,早在打造第一代iPhone時,喬布斯就提出了「越薄越好」的設計理念,其後,iPhone的螢幕越來越大,顏色越來越多,後來還加入了玻璃面板和不鏽鋼邊框,這些設計都曾引領一時。
只不過,最近這些年蘋果在外觀上的創新確實越來越乏力,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2、外觀關乎國產手機的生存之道
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iPhone多年來堅持一個風格設計,說到底還是外觀並不影響其市場銷量,只要處理器、系統生態這些核心技術一直是iPhone所獨有,那麼它就有足夠的差異化。
而不需要從外觀上來找所謂的辨識度,而這恰恰是國產手機,或者說Android陣營手機所欠缺的。
性能再次提升的A15所以對比iPhone,Android手機會變來變去也就不難理解了。
正如前面所說的,蘋果不需要通過改變外觀來討好消費者,因為它本身就有著頂級的設計和做工,同時也有著足夠分量的領先優勢。
換句話說,蘋果在市場拉鋸中佔據著主動,無論是面對競爭者還是消費者。
Android手機自然沒有這樣的底氣,面對白熱化的競爭壓力和難以短時間逾越的技術差距,在外觀上下功夫,甚至刻意去模仿蘋果也就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生存方式。
當然,這其實也是過去幾年的事情了,最近也在發生著變化。
如今一些國產手機廠商已經成長為中國外首屈一指的大品牌,而當市場成長到一定規模後,企業度過了生存期,就需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年整個行業正在朝著健康、成熟的方向發展,工業設計在行業內被置於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開始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品牌調性。
vivo X50系列雙色雲階舉個例子,在vivo系列手機上,「雲階」設計可以說吸引眼球的設計,猶記得當年的vivoX50系列推出的這個「雙色雲階」時,觀感還是非常驚艷的,不同於當時市面上的鏡頭千奇百怪的堆放,而是通過階梯的秩序感,使得手機整體更加美觀簡潔、富有層次感。
最後有話說:
一款手機設計好不好,其實在每一個用戶心中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說到底「美觀」本就沒有標準,更多還是因人而異,正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手機外形通過外觀設計傳遞著情感、理念等等內容,而好的設計和創意,其實就是對人機效能的優化,它可能不是最美觀的,但理應是可以讓用戶內心感到愉悅的。
這種情況下,誰好看誰不好看也就沒啥意義了。畢竟,喜歡iPhone的人,不會因為劉海屏、直角邊框而放棄。
總之,外觀設計更多是一種附加值,很難起到真正決定性的影響,而產品力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有一天國產Android機也擁有拉開差距的差異化優勢時,那麼外觀「變」或者「不變」的主動權也就被自己拿到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