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假裝」斯文

  • 2019 年 12 月 24 日
  • 筆記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12月18日,在抖音「2019DOU知創作者大會」上,字節跳動副總裁張羽現場表示,抖音目前已成為知識普惠平台,引發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抖音確實是中國最大的資訊平台之一,但資訊是否能夠等同於知識,資訊平台是否等同於知識平台,卻值得推敲。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彼得·伯克曾在《知識社會史》一書中給「資訊」和「知識」做過比較寬泛的定義,他認為「資訊」特指相對「原始的、特殊的和實際的」,而「知識」則表示「通過深思熟慮的、處理過的或者系統化的(解釋)」,即知識是經過慎重加工處理後系統化的資訊。從這個角度來看,抖音上絕大部分內容顯然算不上知識範疇,而抖音顯然也不是知識平台,頂多算是資訊平台。

即使不咬文嚼字深究,單從用戶使用習慣來看,絕大多數用戶也並不認可抖音是知識平台,比如家長們會允許自己的孩子長時間「刷抖音漲知識」嗎?比如用戶平時打開抖音是為了漲知識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可見抖音自稱為知識普惠平台不免有假裝斯文之嫌。

一、抖音,把資訊當知識,用戶能接受嗎?

由於目前所謂的互聯網知識平台仍然處於無准入門檻、無行業標準以及無品質監督體系這種「三無」狀態之下,因此很多平台都愛將自己貼上「知識」標籤,抖音亦不例外,這就跟很多人喜歡附庸風雅一樣,無可厚非。

不過從貼標籤到讓平台具備知識屬性並讓大眾認可卻非易事,比如提到抖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短影片娛樂資訊平台,是殺時間解悶看段子的好去處,而並非求知解惑的知識平台,抖音欲將資訊當知識,用戶恐怕很難接受,這從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

1、首先,柏拉圖認為一條陳述能稱得上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被驗證過的、正確的以及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而抖音從音樂社區定位起步,憑內容有趣好玩壯大,在內容定位上並不滿足上述條件。

比如抖音短影片內容沒有原創保護,機器推薦又很青睞同質化的熱門內容,這就導致創作者愛追風口,愛搬運熱門內容,不僅抄襲成風,而且很多內容根本未經驗證。以抖音汽車號領域為例,就非常流行「腳本說車」,許多汽車帳號內容都用的是同一個腳本,而且很多說車人根本就不懂車,但通過背腳本卻說得有模有樣,至於內容是否正確,會否造成不良後果就不好說了。以今年引發轟動的「小女孩模仿抖音短影片美食部落客自製爆米花造成一死一傷」事件為例,按理說影片示範自製爆米花也算是一種「生活小知識」,但這種知識卻是不正確的(有安全隱患),從而釀成悲劇,試想家長又如何放心讓小朋友上抖音漲知識?

2、其次從用戶關注平台內容的焦點來看,抖音用戶關心娛樂資訊顯然遠勝於知識內容。

在抖音自稱為中國知識普惠平台的一周前,百度也向外界展示了其六大知識產品15年的成績單,那麼不妨用兩者來做個對比。以網友通過抖音和百度搜索「2019」一詞截圖為例,抖音用戶搜索顯示基本是娛樂化和明星相關的內容,而百度用戶搜索顯示則更偏向知識和資訊的獲取,可見抖音用戶更希望通過抖音來獲取娛樂內容而非知識內容。

3、最後從平台屬性來看,抖音平台提供的基本也都是娛樂資訊。比如抖音的熱點榜展示的是抖音站內最熱話題,而這個熱點榜也時常被明星和網紅的八卦娛樂內容包圍,不僅前面最熱的話題是如此,即使拉到10條以後,也依然如是,而在百度熱榜中則基本都是新聞以及實時熱點,而這也能體現兩大媒體平台的屬性的差異。

綜上可知,抖音想把資訊當知識,但用戶卻不一定接受,甚至就連它自己的演算法也不一定認可,做中國知識普惠平台,抖音恐怕也只是說說而已。

二、抖音變「知音」尚有四重門

客觀來講,抖音想做成知識平台,這跟B站、快手等眾多短影片平台今年紛紛發力知識領域,往自己身上貼「知識」標籤是一樣的,比如快手還斥巨資領投了知乎,而這樣做的目的也很明確。

首先,在短影片平台競技的下半場,內容為王的威力開始顯現。

用戶在面對日益冗餘的短影片娛樂(快餐)資訊時,正處在一種「超限」狀態——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發不耐煩或逆反心理,比如因沉迷刷抖音不能自拔又覺得沒學到東西(知識)憤而卸載抖音的用戶不在少數,平台期望用更優質的內容(知識)來挽留用戶;

其次,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商業變現途徑,增加知識付費、打賞等收入;並且以「知識」為名,也有利於提升品牌美譽度,爭取社會輿論的支援,尤其是在監管日趨嚴苛的基礎上,社會輿論對純娛樂資訊平台認可和容錯度是很低的,而有了「知識」中和,平台壓力會相對小些。

最後也是為了爭奪下一代用戶,畢竟家長們肯定不願意小朋友刷抖音進行娛樂,但若是刷抖音能漲知識,小朋友們玩抖音的時長則有望被增加。

雖然好處多多,但抖音要想讓平台貼穩知識標籤也不容易。在經濟學中有個著名的路徑依賴理論,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會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並在慣性作用下不斷強化,以至於走不出來。

企業發展同樣也有路徑依賴,在既得利益下,企業會本能地順著其過去的成功經驗進行複製,建立相匹配的機制和尋找相對應的人才,而後者又會進一步加深該企業的慣性,讓其一條道走到黑,比如抖音運營和發展就有今日頭條的影子,正是在企業慣性下,抖音平台想增加知識屬性,還需跨過四重門。

1、模板化娛樂內容易得,精細化知識內容難求

眾所周知,抖音在內容製作模式上常用模板化訂製+定向推薦,一般是官方出模板,核心KOL先用做示範,再定向集中推薦,引發用戶追捧,比如手勢舞、海草舞、抖音神曲等都由此而來,而這類內容的特性是短平快,主要用作娛樂,易於普通用戶模仿上手,但精細化知識內容遠非幾個簡單手勢動作+熱門BGM就可以模板化製作出來。

此外,絕大多數抖音平台內容創作者以短影片帶貨(電商)和廣告作為變現手段,即使是創作知識性內容,也帶有很強的銷售目的,比如很多保險帳號分享保險知識主要是為了賣保險,而非普及知識,難免會自賣自誇,將知識講「歪」的嫌疑,若這也算知識內容,那淘寶網應該算是最大的「知識平台」,畢竟其很多產品詳情陳述利弊非常到位。

2、抖音傳播愛熱鬧,不願厚愛「冷知識」

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的創始人張一鳴曾說過,今日頭條不是一家媒體公司,而是一家技術公司,響鈴深以為然。我們知道,抖音跟今日頭條一樣,是基於演算法推薦而生的產品,其推薦內容的邏輯是看的人越多,那麼推薦就給得越多,其推薦內容的目的是為了愉悅用戶,因為系統是基於用戶是否「感興趣」來推送內容,而非知識性越強就越被推薦,這就會導致博眼球的內容被推薦,漲知識的內容被冷落。

比如汽車號領域講豪車奇葩車的內容蓋過了講汽車知識的內容,以頭部大號「虎哥說車」為例,虎哥本身擁有很深的汽車專業知識,最開始也是講汽車知識分享,但是流量不高,後來不得已換成講豪車,結果一下子粉絲暴漲數百萬,一舉成為抖音汽車頭部大V,而其後面也以講豪車和奇葩車內容為主。可見抖音傳播愛熱鬧,不願厚愛「冷知識」,而這也是如非遺類這種知識短影片內容流量不好的原因,比如長沙有幾個做非遺的抖音號,流量就很差,用戶不感興趣,平台也不愛推薦。

3、定勢效應下,用戶需求和心智慣性難除

除了創作和傳播環境之外,抖音天生帶娛樂屬性,去抖音娛樂這種用戶心智已通過抖音神曲和海草舞等在用戶心中紮根,就像看到音箱就會想到音樂播放一樣,看到支付寶不會想到進行社交一樣,用戶看到抖音就想到放鬆、找樂子,而不會想到學知識。

以被官方作為抖音知識大V代表之一的「玩骨頭的盧老師」為例,她在「2019DOU知創作者大會」上獲得了「抖音最酷科學家」的稱號,截至目前為止其帳號共有39W粉絲,255.4W點贊,28個作品,其中2個作品獲贊過百萬,18個作品獲贊不過萬,剩下的8個作品在1W上下居多,有意思的是獲贊最高的兩個影片並非知識內容,而是帶娛樂反轉劇情的知識預告,可見即便擁有眾多粉絲,預告也被很多人看見,但到真正講知識時還有沒太多人來觀看。

4、變現第一,創作者和平台不願捨近求遠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對抖音平台和創作者來說,什麼內容來錢快效率高自然就更願意投入,目前來看抖音變現還是以廣告和電商為主,知識付費變現太難,而這也並非平台想要主推的點。

比如抖音短影片的創業者很清楚,抖音抖音,重在音樂,如果使用他們官方推薦的音樂,流量就會高很多,可見抖音推音樂社區的心比推知識社區的心要強太多。

再比如我們只聽說有抖音神曲,抖音同款商品,卻鮮有聽到「抖音同款知識」,因為當知識內容創作者還在以平台補貼為主要收益時,那些火爆的抖音同款商品已經賣瘋了,那些更吸睛的流量大V廣告費已經高出天際了,那創作者和平台還願意捨近求遠,甘為知識而不為「五斗米」折腰嗎?

總而言之,抖音想通過知識內容提昇平台產品價值和張力之心可嘉,但是否具備擔當知識普惠平台之力還有待觀察,其作為短影片平台,以「知識」之名附庸風雅假裝斯文並不礙事,但若將知識普惠的重任交給目前的抖音平台,那就是有辱斯文,這讓那些專業做知識的平台和創作者情何以堪?讓那些上學習網站學知識的用戶又情何以堪呢?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