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遭「超5000年一遇」大雨 結果慘重:專家揭秘答案!
7月21日凌晨,河南省水利廳發布消息稱,河南此次降雨量「超5000年一遇」。此次襲擊河南鄭州的特大暴雨,到底是城市排水的問題,還是天災前的無能為力?
據「鄭州氣象」官方微博消息,鄭州市氣象局對這次出現的特大暴雨做了數據上的梳理和統計:17日20時——20日20時,這三天的過程降雨量達到了617.1mm。其中,小時降水量和單日降水量均已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60年的歷史記錄。鄭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為640.8mm,相當於以往一年的降雨總量。7月21日3時,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由II級提升為I級。
關於此次鄭州暴雨降水量,有網友進行了形象比喻:「降水量相當於107個西湖一小時內傾倒入鄭州」。鄭州市於7月20日16-17時達到降雨峰值,雨量高達201.9mm,打破中國陸地小時降雨量極值。據公開數據顯示,鄭州全市面積為7446平方公里。「在這一小時內,約有14.9億立方米,將此與蓄水量約0.14億立方米的西湖相比,其降水量相當於107個西湖於一小時內傾倒入鄭州。」網友稱。
對於該說法,健康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氣象學專家,專家們均表示,「氣象學中沒有這種計算方式,該說法不嚴謹且沒有科學依據。」
據健康時報報道稱,中國氣象局一位研究院表示,此次鄭州的強降雨量確實很罕見,但將某站點測得的某段時間的降雨量峰值,與鄭州市面積相乘得到的結果,並非氣象學界的專業計算方法。
「實際中的降水量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將單個站點測到的某時段的峰值當做具有代表性的數據進行計算,是不科學且不嚴謹的。」上述研究員稱。
報道中還提到,一位不願具名的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海綿城市」設計時一般通過做人工濕地、綠色植被、花盤、樹池等,其設計主要是解決中小雨、一定量地表水的滲透循環等。鄭州此次的暴雨超過了「海綿城市」對於水處理的承受能力,使其發揮的作用較為有限。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不斷對土地進行開發,由此導致土壤涵水能力下降,土地硬化率提升,增加了內澇的風險。」上述教師表示,面對特大暴雨時,當地有關部門應該提前預警,並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應急治理預案。例如,提前通知市民盡量待在家中,停止重大公共活動,做好強排設備、搶險隊伍提前到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