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雙休了!又一互聯網大廠確認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7月9日晚間,據新浪科技報道,字節跳動正式宣布 「公司將於2021年8月1日起取消隔周周日工作的安排,請大家做好相應調整,8月開始有需求的團隊和個人,可以通過系統提交加班申請。」

大廠「慢」下來了

今年6月起,互聯網大廠突然默契的開始討論起取消大小周(上六天班為單休大周,上五天班為雙休小周)的問題——先是騰訊光子工作室提出取消大小周;接著,快手第一個跳出來宣布7月起正式取消大小周。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當時字節跳動因為一份調研左右為難——字節跳動CEO梁汝波公布了關於「大小周取消」的調研結果,1/3的員工支援,1/3的員工反對,甚至有新員工表示,「取消小周,每年損失10萬。」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有人願意、有人不願意,為什麼不把單雙休的選擇權交給員工?問題是大廠員工分工高度精細化,早被馴化成一顆顆螺絲釘,一旦某個項目有人加班必然會關聯到其他人正在推動的工作,所以只能一個部門加班或者不加班。

塔門在《誰動了年輕人的周末》中提到,「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如今人們越來越能意識到自己正在被異化。一方面,人們能夠認識到個人對於龐大的資本機器而言僅僅是一個螺絲釘;另一方面,對工作系統的反抗是不現實的。」

否則,字節跳動CEO梁汝波也不會在是否取消大小周問題上搖擺,並在內部進行調研。因為即便取消大小周也不會讓工作總量減少,對很多人而言不過是換個地方加班。

另外,知乎答主@Kevin Zhang針對「互聯網加班文化」給出過一個十分有趣的視角,「一個女人生孩子需要懷胎十月,但是十個女人也不能一個月生出來」。

要知道,字節跳動自2012年成立起就一直保持著大小周的工作傳統,以此每年擠出近20個額外工作日——外界一度將其歸結為字節跳動得以快速擴張的核心原因。

說實話,字節跳動高歌猛進的這幾年,公司陷在一種快速生產——高速增長——快速生產的死循環中,這必然會給員工帶來高負荷、長時間的工作承壓,以確保高效的執行力。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而且,大小周能在大小互聯網公司沿用至今,其實是一種公司與員工「雙向選擇」的結果。

一位前字節跳動人力資源部門員工告訴《財經》記者,有跳槽來位元組意向的人員中,介意加班的只有不到10%,更多人忽略加班要求,更看重位元組的工作經歷以及高於行業均值的薪酬。

毫不誇張的說,位元組員工兩個大周趕上五一長假,一個月房租都掙回來了。畢竟,相比節假日,當代年輕人更缺錢。

比如,2020年3月,江西省、浙江省和甘肅省隴南市三地相繼發布通知,鼓勵推行2.5天假日制。結果再無下文,當地企業該加班照樣加班。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而且,很多大廠通過 「圈養」,最大限度緩和著員工的抵觸。拿字節跳動舉例,一位此前曾在大廠任職的資深HR對虎嗅說道:

「營養豐富的三餐,下午茶、零食不限量供應,基礎娛樂設施配套齊全,10點後下班還報銷打車費,單身年輕人在這樣的職場環境只要安心加班掙錢就行了,換做其他公司這些破事兒誰給你兜啊?說句不好聽的,一群進不來大廠、渾渾噩噩混日子的人為目標清晰的大廠年輕人操心。」

況且,大多數求職者早在面試時,就已經在心底反覆權衡過利弊。說的殘酷點——想要「活少」就不要貪戀高薪,選擇高薪就不要奢望不加班。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難怪有人在微博上嘲諷:

「經濟學家凱恩斯1930年大蕭條時曾預測,2030年每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就能過上不錯的生活,然而2021年很多人每周加班的時間都不止15小時。」

取消大小周是一場雙贏嗎?

前些年,各大社交平台流傳最廣泛的其實是華為的狼性文化——早在十年前,華為就曾整出來《奮鬥者申請協議》,要求員工自願放棄帶薪年休假、非指令性加班費。

華為以一己之力帶火了狼性管理和加班文化後,大廠加班制度逐漸成為諸多中小企業為員工畫餅的案例素材——隨手一搜,2020年7月就有諸如「北京一互聯網公司被曝工位旁支帳篷」、「某互聯網公司掛出『不畏加班、不念下班』標語」這樣的新聞。

很多企業的毛病在於,給不起加班費卻試圖通過「上價值、盯考勤」的強制手段脅迫員工加班,這類企業你和它談工資,它和你談加班;你和它談加班,它開始跟你談效率。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說實話,並非所有企業都適合推行加班文化。

在傳統行業,比如富士康,有訂單這種極大確定性的任務時才會要求工人加班,畢竟多組裝一台手機就有一份錢;反觀互聯網企業,很多社畜加班情況則完全不同——一些小公司左突右奔,不過是為了跑通業務的盈利模型,進而拴住更多投資人;而諸如BAT這樣的大廠,則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損耗在「部門牆」以及眼花繚亂的會議彙報上。

誠如某大廠員工對虎嗅吐槽的那樣,「當員工以搶到會議室作為一天工作的最高成就時,你很難不去思考組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加班反而變成了互聯網企業做大之後的「副作用」。也就是說,此前互聯網企業確實在顛覆傳統企業模式,並培養出了更高效的組織,但是如今部分大廠組織架構複雜、人員冗餘,這幫人效率低不說,人力成本還「賊貴」。

這其實能理解,大廠快速擴張時會把任務分解到每個部門變成具體的KPI、OKR,不僅工作量,壓力也會從高往低層層累加,結果公司給員工說「我給你錢,你每天精神飽滿工作10小時」,先不說合不合理,問題是這現實嗎?

所以,形式主義加班成為每個大廠員工必須精進的一門課程(俗稱「摸魚」),並以此和公司鬥智斗勇,相愛相殺,達成某種平衡。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互聯網企業逐漸滋生出一種非常冷血的「潛規則」,就是互聯網人的「35歲困境」,很多人就因為年齡這個坎被老東家無情淘汰——反正對公司而言,既要「年輕」的頭腦,也要年輕的身體。

況且,大廠取消大小周,員工工作壓力就會減少嗎?

日本在上世紀60~80年代也是加班文化盛行,年輕人頻頻爆出過勞死事件。為此,日本政府專門出台《勞動方式改革關聯法》,試圖威懾企業主。

結果,計劃實施兩個月後,某家連鎖咖啡店統計數據顯示,下午6點以後光顧咖啡廳的人數明顯增多,就為在店內完成剩餘的工作。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

或許,正如《相約星期二》里老教授臨終前的感悟:

「他們生活得太匆忙了,他們沒有找到生活的意義所在,所以在忙著尋找,他們得到了新的車子、新的房子、新的工作。但過後他們發現這些東西同樣是空的,於是又重新奔忙起來。」

字節跳動終於雙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