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苛待員工!「退休首富」垮了
互聯網大佬在企業和個人處於雙巔峰時期,提前隱退,正在成為常態。
一方面,人們讚譽其境界高、不戀戰,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是一種自我保護。
中國有馬雲、黃錚、張一鳴,而國外,貝索斯率先開啟了這股潮流。
北京時間7月6日,貝索斯正式卸任亞馬遜公司CEO一職。
不過貝索斯的退休頗具戲劇性,正面寫滿高調,背麵灰頭土臉,民眾聲譽開始崩塌。
自今年2月宣布退休以來,貝索斯將去哪兒、幹什麼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貝索斯有自己的星辰大海,不過大家更關注退休的他有多少錢。
據福布斯數據顯示,如今貝索斯的身價已經達到了2018億美元,是地球上最有錢的人。
貝索斯今年57歲,而美國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5歲,這不僅讓人好奇,有錢有閑的貝索斯為什麼這麼早就選擇「急流勇退」?
對此,互聯網分析師葛甲先生向雷鋒網透露,貝索斯的退休可能和美國反壟斷有關係,「貝索斯在美國公眾的形象不好,如今反壟斷轟轟烈烈,退休可以暫避鋒芒。」
亞馬遜正面臨的政治和監管審查越來越嚴的境地,顯然,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經盯上了亞馬遜。
前段時間,亞馬遜高調宣布收購米高梅,隨後FTC將審查這筆84.5億美元的交易,FTC也正在與多州檢方合作調查亞馬遜的電商平台、數據的使用情況,也在聯合美國國會調查亞馬遜關於第三方平台的待遇… …
今年6月,美國國會議員們向國會提交了終止平台壟斷法案,該提案將迫使四巨頭出售被視為「利益衝突」的業務,也就是說亞馬遜不能再為第三方賣家運營市場,也不能用自家商品與商家們競爭,甚至面臨被拆分的可能。
當然,這不是亞馬遜希望看到的。
平台商家夾在了亞馬遜和反壟斷調查之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四面楚歌」的亞馬遜也「殃及」了平台賣家。
今年,很多亞馬遜的中國賣家一夜間店鋪帳號被封、產品出問題,除Anker外的幾個深圳的頂級跨境電商大賣家都涉及在內。
4月,帕拓遜主品牌Mpow被關,隨後傲基科技的亞馬遜店鋪商品被大量下架。直到5月中旬,業內人士爆料稱,被封號的跨境電商大賣家有十幾家,涉及的品牌超過40個。這起風波似乎沒有停息的意思,到了6月中旬,澤寶、萬拓等的店鋪在亞馬遜也被封了。
大賣家被封,中下賣家被波及,圈內流傳著大賣家破產清算、迎來大洗牌… …一時間人心惶惶。
坊間傳言,平台處罰帕拓遜的原因是刷單及引流問題,而澤寶則是塞卡票索要好評。我們都知道,網購、外賣等都遇到塞卡片「要好評」的現象。其實也理解商家,現在競爭過於激烈,高品質的評價對於賣家而言尤為重要,而在商品品質不差的前提用戶得到點兒返利幫個「忙」,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刷單和索評都會造成亞馬遜平台上虛假評論的增多,儘管往年亞馬遜都會對此進行整治,但一般來說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然而今年的力度忽然變得非常大。
近期,國外網路安全研究機構Safety Detectives發布了有關刷評的調查報告,這裡面包含亞馬遜賣家和消費者關於虛假評論的往來資訊,據不完全統計,涉及的資訊超過1300萬條,牽扯的買賣雙方人數或超過20萬人。
有人認為,亞馬遜一夜之間轉變了態度是因為受到了FTC的壓力。
前文提到,FTC不僅要審查亞馬遜收購米高梅的事情,新任民主黨主席Lina Khan也令亞馬遜「恐懼」,早在在2019年,FTC就「關注」亞馬遜。
2019年2月FTC就關於「亞馬遜付費索評」的不實宣傳提起訴訟,當時亞馬遜利用第三方網站為一款印尼的減肥產品寫好評維持4.3星以上(最高5星),然而這款產品能導致急性肝功能衰竭。
The Verge報道,自那時起,FTC對諸如亞馬遜這類科技企業表現出濃濃的「興趣」。
如今,處境不妙的亞馬遜大力封殺虛假評價的賣家或許是為了「自保」,以應對FTC的審查。
關於FTC為什麼非常「討厭」刷單、索評,除了涉及到虛假宣傳問題,坊間還有一個說法,是因為如今排名靠前的大賣家都一個蘿蔔一個坑,花錢買好評的行為看似可以理解,但是長期如此頭部玩家盤踞在上方,根本就不給年輕的企業成長空間,這對市場而言是不利的。
對於為什麼專門挑中國賣家折騰,是因為亞馬遜超過一半的大賣家都是中國企業,或許這也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土企業的舉措。
現在,在亞馬遜開店的中國新店被列為「高危」。
「這個就和中國帶有地域歧視的詞語一樣,可能亞馬遜不明白中國地域文化遼闊吧,就統一把中國所有新帳號都列為高危了。」一名從事中國跨境電商行業十餘年的資深玩家王先生(化名)向雷鋒網表示。
靠濫用數據搶佔市場令人不齒
除了面臨FTC和美國國會的「圍堵」,亞馬遜還要面臨來自州檢察長定價、濫用競爭對手數據等的調查。
亞馬遜瘋狂「補救」應對審查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針對亞馬遜的指控大部分來自於濫用數據牟利。
哥倫比亞特區總檢察長Karl Racine在美指控了亞馬遜,表示亞馬遜一面哄抬面向消費者端的價格,一面利用第三方賣家暢銷商品的數據,並以更低的價格出售商品牟利。
同時作為電商平台和商家的雙重身份,歐盟一直在調查這種行為是否存在矛盾和衝突。就調查結果而言,這種雙重身份的確涉嫌壟斷操縱市場。
去年11月,歐盟委員會判定亞馬遜利用第三方賣家的數據,讓自家零售業務獲利。對此,歐盟對亞馬遜的電商業務展開了第二次正式調查。
在印度,據消息人士透露,今年6月,印度反壟斷機構計劃加速對亞馬遜和沃爾瑪旗下的Flipkart重啟關於去年1月份的反壟斷調查,原因是這兩家公司涉嫌在電商平台上篩選出特定商家,並提供影響公平競爭的超大折扣力度。
有一說一,如果屬實,對於第三方商家而言,亞馬遜這種行為非常不講武德,收了人家份子錢還背後捅刀子。
想賣產品不踏踏實實地調研,利用平台技術上的方便直接盜取他人積累的經驗結果,再用低價趕人家走,這樣的行徑令人不齒。
難不成商家存在的意義對於亞馬遜而言,就是幫忙積累數據的?
暫且不討論數據所屬權歸不歸亞馬遜,這種行為對中小企業而言可謂是「滅頂之災」。亞馬遜有技術能精準算出市場行情以及消費者的喜好,中小企業做不到;亞馬遜有錢砸市場搞低劣的價格戰,中小企業做不到。
亞馬遜短期內靠低價吸引海量用戶,擠走競爭者後就能「隻手遮天」,時間久了讓中小企業沒路可走,逼得消費者沒得選,最終財富不得不只流向亞馬遜的腰包。從長遠來看,這種行徑擾亂市場秩序甚至影響經濟發展。
我們再來討論數據的所屬權到底歸誰,亞馬遜似乎覺得都是自己的,隨便用,別人管不著。
王先生表示:「亞馬遜希望用戶留下的數據屬於平台,而商家肯定是希望數據是自己的。」
用戶會在平台上留下電話、社交帳號、地址、評價等資訊,亞馬遜搞公域流量,而中國的電商環境賣家更想搞私域流量,「通過電商平台然後拉到自己的社交圈兒,如中國的微信群,對於商家而言其實是好事兒。」
在平台和商家「爭搶」數據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數據也是一種資產,這些數據首先是用戶的。
隨著全球反壟斷浪潮,互聯網巨頭面臨的監管將變得越來越嚴重,其中,濫用數據一定是未來重點的打擊方向,而針對用戶數據資產的保護也在推進中。
2018年5月25日,歐洲聯盟出台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這是世界上最嚴格的隱私和安全法,而歐盟也在嚴格執行該條例。
2019年1月22日,法國監管機構國家資訊與自由委員會(CNIL)向Google罰了5000萬歐元,原因Google未能履行GDPR規定的義務。
2019年7月8日,英國資訊監管局發表聲明表示,英國航空公司因為違反《一般數據保護條例》被罰1.8339億英鎊(約合15.8億元人民幣)。
除了歐盟,全球也在加快數據保護政策的實施。
2020年1月1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消費者隱私保護法案》(CCPA)正式實施。
2020年6月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十八次委員長會議審議通過了調整後的全國人大常委會2020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個人資訊保護法等多部法律草案將提請審議。
亞馬遜真的能被拆嗎?
我們不能否認亞馬遜的貢獻,在科技方面發揮帶頭作用,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也促進了當地甚至全球經濟,然而一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不僅如此。
美國向來對壟斷行為警覺。
在1984年拆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後,美國再沒有拆分過大企業來搞反壟斷,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37年。
作為曾經全球最大的電信企業,AT&T被拆了三次。1983年AT&T的營業額超過艾克森、美孚和通用的總和,1984年迫於反壟斷壓力被一分為八;1995AT&T又主動一分為三,2000年10月25日又一分為四。
而差點被拆的就是微軟公司。
20世紀80-90年代,微軟無疑是世界級的科技霸主,Windows系統在當時佔據了市場90%的作業系統份額。
1989年微軟就被查是否存在壟斷行為,1998年5月18日美國政府指控微軟壟斷,經過長達兩年的審判,2000年4月4日,主審法官傑克遜宣布微軟違反《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微軟公司不服判決隨即提出上訴。而後微軟提出與司法部重接和解,2002年11月達成和解協議,也付出了18億美元的和解費。
相比之下,亞馬遜的市場壟斷還沒到當年AT&T和微軟的絕對霸主地位,不過我們要知道,反壟斷看的不光是自然壟斷的市場現象,還要關注企業是否存在壟斷行為,擾亂市場秩序破壞競爭。
面臨被拆的局面,亞馬遜的回應是這將對消費者和賣家產生影響。消費者很難買到商品,而數以萬計依賴亞馬遜生活的店家將遭受巨大損失。
當然這只是辯解,消費者和商家擺脫了亞馬遜真的會這麼慘尚無定論。其實,亞馬遜利用技術便利並不尊重自由市場,通過演算法等一系列操作通過訂製推送,甚至可以控制市場的思想、言論。
關於言論問題,川普一直抨擊亞馬遜拿錢「砸」華盛頓郵報,充當自己的「喉舌」。
2013年貝索斯花了2.5億美金買了《華盛頓郵報》,而這個錢是貝索斯自掏腰包。
當時《華盛頓郵報》在2013年上半年就虧損了近5000萬美元,訂閱用戶都不到50萬,貝索斯也不懂媒體行業,所以說他圖什麼?
而這家位於華盛頓1877年成立的報社,專註於美國政壇的政治性內容報道,尤其擅長於揭露各種政治醜聞,比如我們熟悉的斯諾登事件。
因此川普質疑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為了獲得政治影響力,為亞馬遜獲取有利的稅務政策。
2018年7月,還是總統的川普再度抨擊貝索斯,稱《華盛頓郵報》是亞馬遜公司「昂貴的遊說者」,川普也表示亞馬遜有「巨大的反壟斷」問題。
如今隨著反壟斷愈演愈烈,不再「過於」受寵的亞馬遜面臨著多方的質疑和圍剿。37年沒拆企業的美國是否在這個時候殺雞儆猴,拆了亞馬遜來告誡科技企業不要太過分?
寫在最後
針對指控和質疑,亞馬遜都有理由搪塞,不過一旦承認了自己的行為就等於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是「流氓」、「騙子」。
至於亞馬遜能不能被拆、怎麼罰還要看調查結果和民意。對於亞馬遜而言,如今能否擁抱監管將決定其社會責任感,這對於企業的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民意差的公眾代表對於亞馬遜而言是不利的,「貝索斯的退休,也是為了亞馬遜能更好地發展。」葛甲表示。
喜歡避稅、不愛捐款,這是大家對貝索斯的看法。
而且貝索斯還對員工苛刻,亞馬遜的倉庫工人被AI機器監督著看誰偷懶。2014年貝索斯被國際工會聯盟評為全球最差勁的老闆。
今年6月,有錢有閑的貝索斯高調宣布想踩著七彩祥雲,拉著弟弟乘坐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號」去太空轉轉,然而網上出現了「別讓貝索斯重返地球」的請願。
有人說,大家不關心貝索斯的夢想,更關心憑什麼他掙那麼多的錢卻承擔那麼低的稅率。
福布斯數據顯示,2006-2018年,貝索斯的財富增加了1270億美元,然而這期間他就交了14億美元的稅,僅佔個人財富的1.1%。相比之下,沒避稅手段的普通人美國人的稅率是10%-37%。
在疫情期間亞馬遜似乎也沒怎麼展現該有的人文關懷。
去年8月7日,美國民主党參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推特上炮轟貝索斯:「亞馬遜拒絕向45萬名員工提供帶薪病假、危險津貼和個人防護裝備,但貝索斯個人的財富卻增加了700多億美元。」
這時候,提前退休的貝索斯是否也想學比爾蓋茨高風亮節了呢?
其實,比爾蓋茨的口碑一直很好,自2000年辭退微軟CEO隨即成立比爾&美琳達·蓋茨基金會後,比爾蓋茨確實在慈善事業中做出了貢獻。
相比之下,貝索斯只捐了1.46億美元支援慈善事業,這與他的個人財產相比九牛一毛。
儘管貝索斯一再強調詩和遠方,然而大眾對貝索斯的期待還是交稅、捐款、亞馬遜要對員工好一點。
我們回到亞馬遜面臨的反壟斷問題來看,無論亞馬遜能否被拆,獲取並濫用用戶數據都是犯法並需要打擊的,對於市場而言,需要各部門採取更為嚴密的保護措施維護競爭。
如今加強對科技巨頭的監管已經漸漸成為趨勢,分析人士認為,賈西作為亞馬遜的新掌門,他需要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要應對外界要求政府對大型技術企業加強監管的呼聲。
對於諸如亞馬遜而言的超級科技企業,如何保持市場的良性循環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我們也不能指望企業全靠自覺。
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拆了亞馬遜真的會對生活造成影響嗎?
我們,真的離不開亞馬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