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影片雲技術,搞一個爆紅的 「反應影片」 項目?
2021 年 2 月,「新內容 新交互」 全球影片雲創新挑戰賽啟幕。本次大賽由英特爾聯合阿里雲主辦,與優酷戰略技術合作,天池平台和阿里雲影片雲團隊共同承辦。大賽自開賽以來,吸引了全球超過 4600 名選手報名參賽,我們遴選了參賽選手中優秀案例和動人故事,一起走進影片雲創業創新者的世界。
古老又新潮的 「Reaction Video」
「Reaction Video」,中文翻譯為 「反應影片」,就是記錄下人們對事情做出反應的影片。在表現形式上,畫面由兩個部分組成,包括觀看的影片資源,以及觀看者本人的反應。
這種影片形式最早起源於上世紀 70 年代的日本綜藝節目,這種小窗口形式叫做 「ワイプ(wipe)」,表現嘉賓表情和反應的 wipe 則被稱為 「ワイプ演出(wipe 演出)」。現在不少日本的綜藝仍然保留這一演出方式,這種「小窗口嘉賓即時反應」 也成為了日本綜藝一大特色。
截圖來自日本綜藝《月曜夜未央》
2013 年,「反應影片」 從電視蔓延到了互聯網,隨著美劇《權利的遊戲》第三季熱播,大量的YouTube網友錄製了看劇時的激烈反應,引發了全球觀眾的集體共鳴,「反應影片」 由此紅遍全球,並在多個影片平台發展成了成熟且龐大的分支。YouTube上最火的 Reaction 類頻道,目前已累積 110 億次播放量,擁有 2010 萬訂閱粉絲。
隨著在全球的爆紅,「反應影片」 開始在中國影片平台紮根,並發展出了 「本土化」 趨勢。目前 B 站是中國 Reaction 內容最多的平台,其中 「蚊嘰嘰」 是做 Reaction 影片較早的一批 up 主,從 2018 年 1 月份開始發布第一期 Reaction 影片,截止目前粉絲數已經達到 54.8 萬。
圖片截取自 bilibili
「反應影片」,存在即合理
在 「反應影片」 爆火的同時,也有人開始質疑這種影片形式真的有價值嗎?會不會只是熱點加持下的曇花一現呢。
關於這點,讓我們先看看影片平台的發展歷史,早期的影片平台只提供了文字評論功能,觀眾在觀看影片後,可以在影片下方留下評論,再後來由評論進化的 「彈幕」 大行其道,現在幾乎成為了所有影片平台的標配。
在評論和彈幕的背後,隱藏的是觀眾群體所需的認同感和分享欲。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影片雲技術的普及,「反應影片」 這種更加生動的互動形式勢必會被廣泛應用,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就可以實時記錄下自己的即時反應,也許會成為一個新的賽道。
「反應影片」,怎麼用影片雲技術實現?
在本次的全球影片雲創新挑戰賽中,就有選手關注到了這個有趣的互動形式。選手劉劭榮是一名初出茅廬的程式設計師,工作之餘他非常喜歡看 「反應影片」,他發現製作一支 「反應影片」 並不容易,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剪輯製作,對觀眾來說,一支 「反應影片」 也只能看到固定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反應。所以他決定從 「反應影片」 的角度切入,開發一個與眾不同的影片應用。
劉劭榮將自己開發的影片應用取名為 「一起看影片」,在應用里觀眾可以邀請好友在觀影房中一起看娛樂影片、賽事直播或者發布會,互相分享彼此的感受。在技術選型方面,劉劭榮選擇基於 Intel Xeon SG1 GPU 開發,使用阿里雲點播實現影片資源的管理和用戶上傳影片,通過阿里雲音影片通訊服務保障用戶實時穩定的通話。針對自動生成反應影片的功能,使用 Intel Media SDK 和 Intel Quick Sync Video 在 SG1 機器上實現了影片硬體加速。
除了好友互動,在網站上用戶可以與素未謀面但興趣相投的人一起互動。為了照顧害羞不想露臉的用戶,劉劭榮通過 WebGL + DeepLearning 生成 AR Face 並結合阿里雲音影片技術,為用戶的聊天增加趣味性。
關於 「一起看影片」 的未來,劉劭榮說:「以後希望給用戶帶來更強的認同感與分享欲,使用更多的影片雲技術快速豐富網站功能,提供美顏、變聲、AR Face 等多種玩法,增加影片的趣味性,提高用戶黏性。」
「影片雲技術」你最值得關注的音影片技術公眾號,每周推送來自阿里雲一線的實踐技術文章,在這裡與音影片領域一流工程師交流切磋。公眾號後台回復【技術】可加入阿里雲影片雲技術交流群,和作者一起探討音影片技術,獲取更多行業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