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太后陵被盜: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

  • 2019 年 12 月 19 日
  • 資訊

聽說竇漪房的婆婆——薄姬薄太后的陵墓又被盜了!

薄太后陵被盜: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
相關新聞截圖(圖源:澎湃新聞)

說起來讓人想起考古界那句令人唏噓的話——漢墓十室九空!

從西漢末年到西晉末年,兩漢皇帝陵寢幾乎無一倖免,盜墓賊們真是心大,就不擔心“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嗎?

薄太后陵被盜: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

薄太后陵被盜: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
(騰訊影片截圖)

玩笑歸玩笑,有沒有人想過,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呢?

對於這個問題,比較傳統的說法是“漢朝厚葬寶貝多”,其實帝陵這個等級,歷代很少有太寒酸的,而根據筆者對漢墓的了解,總結了一些“漢墓十室九空”的“新論”。

一、 “墳包”高大,外觀過於“引人注目”

封土是皇陵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件”,其實功能相當於尋常百姓家墓的“墳包”,其下就是埋葬棺槨、隨葬品的地方。

皇陵的“墳包”當然比老百姓的墓壯觀多了。

就拿很多人不太感冒的宋朝來說吧,北宋帝陵的封土高度可達15~16米,幾乎和六層居民樓一樣高。

當然,這在兩漢帝陵面前不算啥。

像東漢帝陵,其封土高度均在20米以上。西漢帝陵的封土更加厲害,平均高度在30米左右。最逆天的是漢武帝的茂陵,封土高達46米。

薄太后陵被盜: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
漢武帝茂陵封土高達46米,位居兩漢皇帝之冠(圖源見水印)

這麼大的“墳包”,對盜墓賊來說無疑是極佳的“路標”。

當然,也有謹慎的皇帝不給盜墓賊留痕迹。

比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等曹魏皇帝的陵寢,多依山為陵,不起封土,不建寢殿,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蒙元帝陵也類似,像成吉思汗陵,深埋土葬,不起封土,甚至連葬地都不透露。

比起他們,“漢朝二十四代先帝”確實不太機智…..

二、 磚(石)室墓流行,寶貝有了“安室利處”

話說,皇帝如果想讓自己的陵墓更安全,從隱蔽性角度講,那麼高大的封土設計,確實是略NC的做法,但事物都有兩面性,這麼做的好處就是:由“木槨墓”向“磚(石)室墓”過渡。

商周時期,上流社會的王公貴族盛行“木槨墓”。這種墓室是先挖一個長方形的豎穴土坑,然後在土坑內用“木板兒”搭建“槨室”。

不同等級的墓主槨室等級分明,特別是先秦時期,諸侯可以搭“五重”木槨,天子可以搭“七重”木槨。

可木頭終究是木頭,你就算搭N重,它也是非常怕潮濕,一旦木槨受潮腐爛,裡面的東西也就容易跟著遭殃,咱們在青銅器那篇講過,酸雨是很危險的存在……(傳送門《青銅器,你到底應該是啥色?》 

(註:長沙馬王堆漢墓是木槨墓,但各方面保存比較完好,原因是採取了“深埋”和“填塞木炭”的特殊策略。)

到了西漢初期,墓室的材質悄然發生變化,以“磚石”代替“木板兒”搭建的“磚(石)室墓”越來越流行。

磚(石)室墓雖然也存在積水問題,但防潮效果還是遠勝於木材,裡面寶貝兒的安全性也比以前更高。

舉個栗子,在隨葬品中,簡牘對現代考古非常有研究價值。目前發現的簡牘有戰國簡、秦簡、漢簡、魏晉簡。根據最近的一次統計,從新中國成立後:

戰國簡的出土數量約為1.1萬枚,秦簡的出土數量約為4萬枚,漢簡的出土數量約為7.6萬枚,魏晉簡的出土數量約為1.4萬枚。

也就是說,漢簡的數量超過戰國簡、秦簡和魏晉簡的總和。

魏晉簡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紙逐漸取代簡牘,而漢簡數量遠超戰國簡和秦簡,從保存條件上講,我認為和墓室材質的“革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然,“專業知識”堪比半個考古學家的盜墓賊也很了解這一點,漢墓中的大量寶貝有了“安室利處”,他們去的話,撲空的幾率自然小啦。

(註:西漢處於“木槨墓-磚室墓”過渡時期,且西漢帝陵現無一搶救性發掘,所以暫時不能確定其墓室的材質,但東漢帝陵清一色為磚(石)室墓)

薄太后陵被盜: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
東漢磚室墓結構示意圖(考古匯)

三、 從葬坑豐富,盜賊可以“順藤摸瓜”

其實,漢墓吸引盜墓賊的不僅是墓室呢。

墓主的墓室部分,在考古學上也被稱為“正藏”,而秦漢時期的帝陵,除了正藏之外,還有“外藏”,外藏就是指除陵墓墓室之外的、數量眾多的“從葬坑”。

外藏的雛形早在商代晚期就出現了,主要有墓道內的車馬、墓外車馬坑、殺殉坑等,這些都能反映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到了秦始皇時期,從葬坑成為帝陵的“標配”,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就屬於秦帝陵的外藏系統。

漢承秦制,漢帝陵也有叢葬坑,埋葬著各種人俑、動物俑、車馬、生活器具等。秦二世而亡,從葬坑沒有得到發揚光大,接下來的漢朝橫跨400年,徹底展現了從葬坑的氣派。

漢高祖劉邦的長陵,從葬坑285座。漢文帝劉恆的霸陵,從葬坑123座。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從葬坑400座。漢昭帝劉弗陵的平陵,從葬坑1288座,位居兩漢皇帝之冠!就連此次新聞中的薄太后南陵,雖然是皇后陵,也有20座從葬坑。

薄太后陵被盜:盜墓賊為啥總揪著漢墓不放?
漢武帝茂陵外藏系統示意圖(CNKI)

從葬坑裡的寶貝雖不及墓室,但也有價值不小的,如漢景帝劉啟的陽陵從葬坑中,還出土了彩繪陶俑,以及銅鏃、矛、鐵劍等兵器呢!

把這些從葬坑裡的寶貝七七八八的一加,對於貪婪的盜墓賊來說,無疑讓他們垂涎於漢墓。

然而,從葬坑從東漢開始逐漸衰落,至東漢晚期就退出了墓葬制度的歷史。雖然漢帝陵因為太過“招搖”而慘遭盜墓賊的“毒手”,但是它的“大手筆”還是讓後人震撼。

總結起來:為啥漢墓十室九空?墳包太大招盜墓賊的眼,墓室寶貝保存較好勾盜墓賊的魂,豐富的從葬坑誘盜墓賊的心!

以上是筆者依據考古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對漢墓的了解,分析出的“一家之言”,也歡迎對歷史考古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參與談論,探索更多的考古奧秘哦!

參考文獻:

《考古學概論》(第二版)考古學概論編寫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中國考古通論》張之恆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外藏系統的興衰與中央集權政體的確立.段清波《文物》2016年第2期

百年來簡牘出土數量新統計.孛鵬旭《絲綢之路》2009年第10期

淺析漢代皇陵的陵寢空間.鄭雅心《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