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CU晶片缺貨 2年漲價12倍 國產廠商歷史性機遇來了

MCU(微控制器)是海量電子設備的基礎控制晶片,以往海外大廠佔據主要市場份額。2021年以來MCU海外大廠缺貨及價格飛漲現象突出,包括汽車在內的部分下游出現缺芯狀況,中國下遊客戶開始加速MCU的供應鏈本土化。

我們看好今年中國MCU廠商業績表現,上市公司建議關注兆易創新、中穎電子、芯海科技、樂鑫科技、北京君正、上海貝嶺、納思達等。

缺貨潮催化國產MCU(微控制器)替代,國產廠商迎歷史機遇。

2021年以來半導體晶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缺貨,而MCU是本輪晶片缺貨中最嚴重的品類之一。

MCU產品的正常交貨期在8-10周左右,而目前包括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等在內的國際大廠均出現交期延長的情況,交期最多延長4倍。

缺貨狀況下MCU渠道市場價格飛漲,以意法半導體為例,爆款型號的渠道價格較2019年漲幅近12倍。

與此同時,部分國產廠商經多年積累,產品技術指標已經完全滿足下遊客戶需求,在缺貨背景下提供優質便捷的替代方案,下游終端廠商從本地服務效率、供貨安全和產品品質等方面綜合考量,也逐步備份本土廠商方案,或直接將海外供應商替換為本土廠商。

同時在此前海外廠商佔據優勢的汽車和工業級別市場,中國廠商也逐步導入。我們判斷國產化替代不是短期效應,MCU國產廠商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

MCU是在單晶片上實現基礎的電腦系統,汽車、物聯網強勁驅動。

IC Insights預計2021年全球MCU市場160億美元,年複合增速6.7%;汽車和工業是MCU市場的重要驅動力,根據ASPENCORE,MCU在汽車電子、工業/醫療、電腦網路、消費電子各領域銷售額佔比分別為33%、25%、23%、11%,下游領域廣闊。

汽車和物聯網是MCU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傳統汽車單車用量在70顆以上,智慧汽車單車用量有望超過300顆,將顯著拉動MCU需求。

32位MCU市場中國廠商已嶄露頭角,逐步替代海外大廠份額。

目前中高端MCU市場主要被意法半導體(ST)、恩智浦(NXP)、瑞薩(Renesas)、英飛凌(Infineon)、微芯科技(Microchip)等國外大廠壟斷,中國廠商產品主要集中於消費電子細分品類。

目前中國外32位MCU大多採用ARM Cortex內核,在ARM Cortex內核MCU市場中,兆易創新已經躋身中國前三,此外中穎電子、華大半導體、芯海科技、極海/艾派克、頂諾微電子等廠商也處於快速成長中。

中信證券:關注MCU晶片缺貨下的國產廠商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