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語言決定思維方式
- 2019 年 12 月 16 日
- 筆記

攝影:產品經理
下廚:kingname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當年漢字真的拼音化了會怎麼樣?》,下面有一個高贊回答寫道:

這個答主的邏輯非常簡單,因為《施氏食獅史》這個小故事,全篇只有shi
與si
兩種發音,如果用漢語拼音,那麼完全無法讀懂。只有通過不同的中文漢字,才能正確讀懂故事的意思。因此中文漢字比漢語拼音強,資訊量比漢語拼音大。
然而這個答主忽略了一個問題,這個小故事實際上只有生活在漢字環境中的人才能想出來。對於完全生活在拼音環境中的人來說,他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根本不可能有這個故事產生。
類似的例子還有英文句子:Can you can a can as a caner can can a can.
這個句子只有英文語境下面的人能想出來,中文語境下面的人,在思維方式上就想不到這樣的句子。難道這就能說明英文比中文好?
如果當年真的推行了拼音而完全放棄了漢字,那麼基於拼音自然會產生它對應的文化、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而絕不是現在這些人所嘲笑和想當然的樣子。
還有下面這種非常扯淡的文章:

如果電腦是中國人發明的,那麼程式語言絕對不會是他這樣的寫法。他這個寫法僅僅是把英文程式語言裡面的關鍵詞換成了中文而已。但裡面的行文邏輯與思維方式,完全還是英語程式語言的思維方式。在純粹中文原生的程式語言,絕對不會這樣表達。
他的這種邏輯,就像是以為僅僅把五線譜裡面的蝌蚪音符轉化為宮商角徵羽,就變成了中國古代樂譜。然而中國古代的樂譜長下面這樣:

語言塑造了你的思維。當你只會一門語言時,你幾乎無法跳脫這門語言所創造出來的思考方式。不是你不願意從更多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是在你的意識裡面,根本不知道還能有更多的思考角度。
所以無論是現實中交流的語言,還是程式語言,多學幾門,你的見識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