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規則改變者”:人們存活下來全靠細菌
- 2019 年 12 月 13 日
- 資訊
正在呼吸並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此刻正受益於細菌。從我們吸入的氧氣,到我們的胃從食物中吸收的營養,這一切都要感謝在這個星球上不斷繁衍生息的細菌。在我們體內,包括細菌在內的微生物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這使得我們更像是微生物的集合。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開始充分了解這些微生物及其對地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歷史研究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許多世紀前就在利用細菌來發酵食物和飲料,比如啤酒和麵包。
到了17世紀,人類才開始近距離觀察細菌。充滿好奇心的安東尼·范·列文虎克在檢查自己牙齒間的牙菌斑樣本時發現了細菌。在作品中,他以充滿詩意的筆觸將自己潔白牙齒上的菌落描述為“一點白色物質,和‘麵糊’差不多厚”。他將樣品置於複合顯微鏡下,發現這些微生物竟然在移動,它們是活的!
事實上,細菌是地球的“規則改變者”,它們創造了可供我們呼吸的空氣,在創造地球家園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這些微生物的全貌。它們儘管十分微小,但對人類歷史和環境卻有著重大影響,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還有一些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面。首先,我們將告訴你是細菌與其他類型生命的不同之處。
細菌的基本知識
細菌的大小通常從1微米(1米的百萬分之一)到幾微米不等。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了強大的顯微鏡,使細菌放大,讓我們得以一窺細菌的內部運作機制,並將它們與其他生命形式(如植物、動物、病毒和真菌)進行比較。
細胞是生命的基石,而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基因資訊都包含在膜狀的細胞核中。這些類型的細胞被稱為真核細胞,有專門的細胞器,每個細胞器都有一個獨特的功能來維持細胞的功能和健康。
然而,細菌沒有細胞核,它們的遺傳物質或DNA在細胞內自由漂浮。它們也沒有細胞器,擁有不同的繁殖和交換遺傳物質的方法。這樣的細胞被分類為原核細胞。除了基本的分類,科學家們還根據以下幾點將細菌分為不同的陣營:
是否能在有(或沒有)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
細菌的形狀,包括桿狀(芽孢桿菌)、環狀(球菌)或螺旋狀(螺旋菌);
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這是根據染色試驗對細菌的分類,能深入了解細胞外保護膜的組成;
細菌如何在環境中移動和尋找方向(許多細菌有鞭毛,這種微小結構能推動它們在環境中移動)。我們將對包括細菌、古生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在內的所有不同類型的微生物的研究稱為微生物學,這門學科不斷積累著越來越豐富的知識,可以對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行更深入的區分。
一些類似細菌的微小生物現在被歸類到古菌域(Archaea)。過去這類微生物與細菌一同歸為原核生物,但研究人員在了解到更多關於它們的資訊後,現在將它們列為三域系統中的一個域(古菌域、細菌域、真核域)。
能量來源(和氣體副產物)
和人類、植物和動物一樣,細菌也需要食物才能生存。有些細菌是自養生物,這意味著它們利用環境中的陽光、水和化學物質等基本輸入來製造食物(以藍菌為例,它們藉助陽光來製造氧氣的歷史已經有大約250萬年了)。其他細菌被稱為異養生物,因為它們能以現有的有機物(如森林地面上的落葉)作為食物,從中獲取能量。
實際上,對細菌有吸引力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令人厭惡的,從泄漏的石油到核反應的副產物,從人類製造的垃圾到自然腐爛的生物體,細菌在各種各樣的基質中茁壯成長。
另一方面,細菌對特定食物源的偏好也可以造福人類。例如,義大利的藝術家們用細菌來消化過多的鹽和膠水層,從而延長那些無價藝術品的壽命。細菌回收有機物的本領也有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考慮到它們本身就在地球表面——包括土壤和水體——扮演著回收者的重要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十分熟悉細菌在攝取能量時產生的氣味。它們在分解我們的剩飯剩菜,吸收營養物質,並釋放出氣體副產物。此時,你的垃圾桶里就會散發出惡臭。然而,這一過程不止於此。你的腸道細菌在消化過程中也會釋放出惡臭的氣體(主要為甲烷),沒錯,細菌也要為你的一些尷尬時刻負責。
一個大家庭
只要有機會,細菌就會生長並形成菌落。如果食物和環境條件適宜,它們會繁殖並形成名為生物膜(又稱菌膜)的粘性聚合體,存在於各種表面上,從溪流中的岩石到你口中的臼齒。
這種生物膜既有好處也有問題。一方面,它們使細菌在自然界中形成互惠的群落;另一方面,它們也可能成為嚴重的威脅。例如,使用醫療植入物和設備治療病人的醫生會特別關注生物膜,因為這些表面是十分有利於細菌生長的場所。生物膜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對人體有毒甚至致命的副產物。
和城市裡的人一樣,生物膜中的細胞通過發送資訊來相互交流,分享關於食物可得性和潛在危險的資訊。只不過細菌不會打電話給它們的鄰居,而是通過化學物質將資訊傳遞給附近的朋友。
當然,細菌也不怕獨自生存。事實上,一些物種已經發展出了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方法。當食物所剩無多,或環境條件變得更差時,這些細菌通過創造一種稱為內生孢子(又稱芽孢、內孢子)的堅硬外殼來保護自己,使細胞處於休眠狀態,以保存細菌的遺傳物質。
有科學家甚至在一個100年前放置的時間膠囊中發現了細菌,還有科學家發現了可以追溯到2.5億年前的細菌。這一切都表明,細菌可以自我保存很長時間。現在我們知道,細菌只要有機會就會成為“殖民者”,那麼,它們是如何通過分裂和繁殖實現“殖民”的呢?
細菌的繁殖
細菌是如何產生菌落的?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形式一樣,細菌也需要複製自己才能延續。雖然人類和其他生物是通過有性繁殖來完成這一過程的,但在細菌的情況卻有所不同。
首先,讓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麼多樣性是一件好事。生命會經歷自然選擇,或者說特定環境中的某些選擇力量,會使某種生命類型茁壯成長並繁衍更多。基因是指導細胞做什麼的基本單位——讓你的頭髮變成棕色還是黑色,或者讓你的眼睛變成褐色還是藍色。你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基因會形成良好的組合。此外,有性繁殖還會導致DNA突變或隨機變化,從而產生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越多,生物體越有可能適應環境的限制。
對於細菌來說,繁殖並不是遇到合適的同類並定居下來的問題;它只是複製自己的DNA並分裂成兩個相同的細胞。這個過程被稱為二分裂( binary fission),即一個細菌複製了自己的DNA,並將遺傳物質轉移到細胞兩端後,分裂成為兩個細胞。由於這種繁殖方式產生的細胞在基因上與原來的細胞完全相同,因此並不是一個創建多樣化基因庫的最佳方式。
那麼,細菌是如何獲得新基因的呢?
事實上,細菌會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做到這點,最終實現基因水平轉移,即在不繁殖的情況下與其他生物體交換遺傳物質。細菌有好幾種進行基因水平轉移的方法,一種是依賴其他微生物和細菌,從細胞外的環境中獲取遺傳物質(通過質粒);另一種方法則是通過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一旦感染了新的細菌,病毒就會在新的細菌中留下之前細菌的遺傳物質。
交換遺傳物質賦予了細菌靈活的適應性,有些細菌在感受到環境中的壓力變化,如食物短缺或化學變化的時候,會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更好地理解細菌如何適應環境,對於理解和抗擊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細菌之間交換遺傳物質的頻率如此之高,以至於之前有效的治療方法下次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無處不在的細菌
在更大的尺度上了解細菌,我們的問題不是“細菌在哪裡”,而是“細菌不在哪裡”。它們在地球上幾乎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一次完全掌握地球上微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的數量,但有人估計,這個數字大約為5×10^28!
要確定細菌有多少種類,或者有多少可分類的類型,仍然困難重重。據估計,目前約有3萬個正式確定的細菌物種,但科學家仍在不斷地學習,以增加他們的知識基礎。研究者認為,我們還沒有觸及真實細菌種類數量的皮毛。
事實上,細菌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它們形成了一些已知的最早化石,可以追溯到35億年前。科學證據表明,25億至23億年前,藍菌開始在世界海洋中產生氧氣,從而形成了地球的大氣層,為眾多生命提供了充足的氧氣。細菌可以在空氣、水體、土壤、冰和極熱環境中存活;它們可以生活在植物中,甚至在我們的腸道里,在我們的皮膚上,以及其他動物的皮膚上。
有些細菌是嗜極微生物,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承受極端的環境,要麼非常熱,要麼非常冷,或者缺乏通常意義上與生命有關的營養和化學物質。研究人員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了細菌,這是地球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在水下熱液口和冰川中也發現了細菌。不過,發現嗜極細菌的樂趣不僅僅屬於該領域的研究人員。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乳白池(Opalescent Pool)等地,遊客們也能觀賞到這些細菌造就的美麗景觀。
太空中的細菌
有些通常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細菌,其感染宇航員的幾率可能更大。為了更好地研究太空飛行對細菌的影響,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2010年和2011年發射了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將通常會在地球上引起可治療感染的微生物送入太空。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細菌能夠以地球上沒有的方式形成群落。這一結果讓研究人員對於改善宇航員(以及地球上的人)的健康狀況有了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