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畢業 我花了1800元給原創論文查重
一年一度的畢業論文查重「盛宴」,又開始了。
然而,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畢業生們的痛苦:
怎麼回事?
論文查重,不應該就是一個檢驗科研水平、畢業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嗎,怎麼像是走了遭地獄似的?
沒錯,經歷過查重的同學們都知道:
無論論文是否原創,查重都像是給論文蛻層皮,有時候改得面目全非都過不了。
網友:就連專業術語都飄紅,正常嗎?我直接重新定義?
除此之外,往往還得自掏腰包,提前對論文進行查重,因為知網只有2次審核的機會。
從網上來看,甚至有人願意花1800元進行查重。
這個坑竟然這麼大???
沒錯,畢業論文的種種查重亂象,直接在今天上了熱搜。
被指出的「查重亂象」,到底有多亂?
此次被曝光的「查重亂象」,總體看來就是學生和商家兩方面。
學生目前查重的普遍現象,就是在用知網查重之前,先用第三方平台check一遍。
在學生付費查詢之後,平台便會生成全文對照報告單。
在報告單中可以明顯看到,文字被標記為黃色和紅色兩部分:
被標記為黃色的部分,表示這段文字涉及引用。
被標記為紅色的部分,表示這段文字涉及抄襲。
於是,「亂象」便指出,學生們為了降重,開始在這些紅、黃文字部分「下功夫」。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刪除涉及問題的文字。
當然,畢業論文也是有字數要求的,總不能出問題的地方都刪掉。
於是,各種降重的「奇技淫巧」便開始浮現:
《畢業降重的10個小技巧,知網查重也不怕!》
《畢業論文快速降重方法》
等等,等等……
常見的手段包括「多參考紙質書籍」、「用翻譯器」、「主謂賓顛倒重組」,還有例如「中英摻雜」……
當然,最省事的方法,就是直接購買平台提供的降重服務。
但在此基礎上,「亂象」指出的一個實質問題,便是「論文照抄不誤」。
第二方面,便是商家。
主流的查重第三方平台,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用過,例如PaperPass等等。
「亂象」直指的一個問題,便是價格:
碩博學位論文查重服務的售價普遍在500元左右,最貴的賣到了1800元。
所包含的服務就像剛才所述,查重、生成全文對照報告單等等。
而據《廣州日報》的報道,在此背後還有一些暗藏服務:
商家沒有將其擺上櫥窗,而是引流到個人帳號後,再進行交易。
這個服務,便是有償降重服務。
按照一位從業人士向《廣州日報》透露的說法:
將一篇總字數50839字、重複率為17.9%的論文,降重至10%以下需要1800元。
論文查重價格貴至如此,也是苦壞了沒有任何收入的學生群體。
據了解,學生們為了省錢,也是絞盡了腦汁。
例如和室友一起「拼一刀」,將兩篇論文的結構做調整,合併成一篇文章,而又再利用第三方平台來查重。
……
以上便是「亂象」所指出的問題。
但此話題卻引來了學生群體別樣的聲音。
吐槽聲音很大:怪我嘍?
然而,100%原創、自己認真寫的論文,真的就能通過查重嗎?
並非如此。
首先,從網友反映來看,論文的查重標準非常詭異。
一方面,專有名詞判定抄襲,只能用自己的話轉述。
最痛苦的,大概非文科生莫屬,例如學法的學生:
理工科生也不例外,尤其是涉及實踐類的論文,大量學術名詞把人都整懵了:
甚至如果導師名字太常見,也會被標紅:
另一方面,部分領域相差非常大的論文,彼此之間也會被判定為抄襲。
例如寫體育賽事開發,被系統判定成抄襲棚戶區改造……
其次,有網友認為,高校、專業之間的查重率標準不夠合理。
有網友反映,雖然學校普遍的查重率在20%左右,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查重率甚至被限定在了5%。
而不同學科、不同論文選題之間的查重率,也可能因為內容不同,導致重複率不一樣。
因此,即使論文原創的學生,也不敢保證自己100%能通過最終查重。
然而,查重率不過關,就意味著畢不了業。
學校高校所用的知網查重,要想檢測就需要購買查重次數。
因此,要想提前把論文重複率降下來,只有通過兩種途徑:
用萬方/超星大雅/PaperPass等第三方論文庫,對論文進行查重。
通過淘寶或知網官網,購買學術機構的論文查重次數。
前者與知網的論文庫不完全重合,查重率可能出現出入;後者價格不菲,即使是本科生也要花上300塊才能查一次。
因此,為了畢業,大家依舊只能購買查重次數,繼續這一「死循環」。
而且由於知網官網提供的研究生查重結果「有5%偏差」,在網上賣到的「正版」就更貴。
例如,去年淘寶還只賣130~200元左右一次的知網正版查重:
今年的價格一下子被抬升到了1400元:
隨著查重期限的臨近,淘寶的價格還會呈現周期性水漲船高的趨勢。
然而,不查重的話,又還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這究竟該如何解決?
應該如何看待「查重」這件事?
據新華社報道,目前在學位論文初審階段,重複率幾乎已經成為唯一的標準。
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西南某高校博士研究生李昱筱等受訪對象表示:
高校在評審學位論文時過分看重重複率,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寫論文時唯重複率是從,被迫減少引用或進行洗稿,把經典的、反覆傳誦的名言,改得面目全非。
相比之下,學位論文評審更應該轉變思路,將查重率作為一種參考依據,而非唯一的判斷手段。
還有網友提出,本科階段很多人真的寫不出什麼東西。
製造出來的學術論文,感覺就是「學術垃圾」,只會給導師專家添堵。
相比之下,判斷高校學生是否符合標準,肯定也還有更多的途徑。
One More Thing
查重這件事,我們也是很好奇。
為了看看查重軟體查的究竟是什麼,我們用自己寫的一篇原創文章,在第三方查重軟體上試了下:
畢竟精心設計、一字一句純手打,對結果還是蠻期待的……
嗯?文獻相似度:27.68!?
定睛一看,就連報道的名稱都顯示抄襲!
好嘛,我抄我自己嘍。
那麼,你對於論文查重這件事,還有什麼要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