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源項目無法形成氣候且難以持續性的問題分析

image

1. 國外開源社區

國外開源首先最主流的群體就是社區,Linux內核,Debian發行版,GNU開源庫,都是做得很純凈的社區模式。

其次才是商業公司組織,通過開源,提升企業在社區中的影響力和地位。例如:Java的開源版OpenJDK,Google的Android

也有通過開源流行起來的創業公司,例如Docker,Spark。

國外的大學也是一支為開源做出巨大貢獻的主流群體,只不過都是匯入到社區組織來共同經營。例如:伯克利大學在開源界,就是宗師般的存在。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都需要依賴社區,作為汲取營養的母體。

反觀我們中國,社區根本就不成氣候,就是一隅之地。反倒是互聯網大廠憑藉著自己財大氣粗,不斷貢獻出優秀的開源產品,提升企業在業界的影響力。那麼這種開源路線,我理解是商業規定好的開源,很難有持續繁榮的基礎保障!

file

2. 中國發展緩慢分析

那我們的開源社區為什麼發展如此緩慢?

一方面是中國技術工程師起步晚,更容易獲取有用的已有開源組件,而不用造輪子。中國的工程師更習慣用文字的形式寫blog總結技術經驗來形成個人影響力,因為這種投入成本比建立開源庫要低很多。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社會文化,對於免費的東西都喜歡索取,不懂得反哺!工程師對待開源更多是集成進自己的項目,很少把技術貢獻反哺開源。另外沒有利益驅動的團隊意識很差,很難形成興趣導向的團隊協作。

再一方面,工程師雖然工資相對水平偏高,但是社會地位低,大多數企業主並不從內心懂得尊重技術和人才,而是壓榨巨多,996,狼畜!工程師更沒有時間去創建開源庫。

最後就是我們還沒有任何一所高校能在開源領域有著重要的地位,甚至還差得遠。而且中國資本都是掙快錢的,很難在開源上進行長期投入。

3. 為什麼難以產生像Hadoop和Spark的開源生態

當你研讀Hadoop的源程式碼的時候,你就能感觸到它的工程化特點很明顯,不可能是一個人在家裡兼職就能搞出來的事情。需要的是一個團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Hadoop曾是Yahoo工作的Doug Cutting的研究成果,目前Hadoop又是Apache基金會的支援項目,並且還有Cloudera的商業化支援,而且Doug Cutting現在就在Cloudera,而Cloudera又是Google、Yahoo、Facebook、Oracle的多位前員工聯合創立。

Spark最初由伯克利實驗室研究出來,後來創始人們成立databricks公司,並獲得投資公司的融資。

這種對開源支援的我們可以看到有技術大牛、基金會、高校、美利堅大廠、風投和技術創業公司。這種支援是立體式的,多方位的,而且Hadoop、Spark作為基礎軟體,想要通過自身盈利,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精力和投入。大家的目標可能不同,我相信絕不會都只是為了金錢這一個目的。

反觀我們國家的科技企業,高校至今拿得出手的開源項目又有多少?有沒有形成生態的開源項目?有沒有良好支援的開源基金會?大牛們是疲於996的福報,還是企業能騰出30%的時間給大牛?

還是需要借用人民日報的一句評論:
> 互聯網巨頭企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好,對於技術牛人們自己不去理會這些外部支援,而是自己組合一個團隊搞一個開源項目,我相信在餓死之前99.9%的幾率是打動不了投資人的!基礎開源軟體需要的時間周期對於個人根本就耗不起!

在企業兼職搞好不好,可以,等成功了,馬斯克都是火星人了!

儘管像阿里這樣的大廠創造了Canal,MongoShark,Dubbo,Druid,Fastjson,Fastdfs,TFS,Rocketmq,OceanBase等等優秀的開源項目,為開源做出了巨大貢獻。(陳述一個事實,我這不是在為阿里近期的口碑洗地)

可問題在於Hadoop,Spark對於阿里貢獻的這些開源來說是生態與工具的區別,我不知道大家明白否,人家通過一個開源項目,做成了一個平台,一個生態,技術世界可以突然讓RocketMQ消失,沒有問題,Kafka,Rabbitmq頂上來,但是能讓Hadoop,Spark突然消失嗎?這就會導致系統性風險!

4. 總結

不過總體上還算好多了。記得十年前,一張全世界開源版圖貢獻最少的地方就是中國。但是今天中國流行的開源庫絕大部分還是來自商業機構,例如像TiDB這樣由創業公司做的開源資料庫可謂是一騎絕塵,因此我認為中國的開源想要持續繁榮,目前依賴技術型創業者在開源領域的持續發力是一個有效的辦法。

開源社區文化還真的離我們很遠,甚至很可能永遠不會繁榮。除非我們社會對開源,以及技術人才去投身開源有本質上的理解進步,不玩虛的,用真傢伙去支援。通過創業驅動開源社區的策略,形成相互依託。這樣才能徹底扭轉中國開源的發展勢頭。

開源項目特別容易形成基礎軟體生態,是國與國之間博弈的重要砝碼,然而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基礎軟體作為我們的薄弱環節一定會被無限放大。

尤其是開源基礎軟體,除了國家大力支援之外,只有各個領域,不僅僅是科技領域,那些富有經驗的大牛們共同努力,持續創造才行,是激發大牛們創造力的時候了,不要再等了!

希望有遠見的大學能更多地扶持、幫助技術創業者,形成互相協作,共同扛起開源持續發展的大旗。對於高校的實驗課題,若有創業團隊的合作開源項目加持,就一定能形成一股推動科技發展潮流的硬核力量,難道這不就是一直想要的產學研一體嗎?甚至能為社會安裝一顆持久耐用的經濟驅動器。


文章來自公眾號讀位元組(專註分散式架構和大數據技術)原創。若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公眾號來源,感謝閱讀和轉發。

讀位元組 | 創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