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前端架構設計》,封面「粉頭蟲鶯」

這本書屬於典型的只看目錄結構的書。

前端架構一直是這幾年炙手可熱的詞語。但對於前端架構需要處理哪些問題,網上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大多數的文章並沒有權威性。規模百人以上的公司幾乎都有前端架構師,但是各個公司的架構師做的事情看起來好像「差不多」,但是因為公司業務的不同,落地的方案也有些許區別。整體的演進思路還是追隨者海外頭部公司的宣講。
這本書內容有些「枯燥,過時」,卻非常精確的定義了前端架構的含義——前端架構是一系列工具和流程的集合,旨在提升前端程式碼品質,並實現高效、可持續的工作流——不由的讚歎本書的概括能力。

一、發發牢騷

由於」前端領域「的多樣性,大多數前端開發人員都忙於業務,需要頻繁的根據市場的反應進行變動,造成大家都忙忙碌碌的,無法在技能上進行深度的擴展。社會化大分工的環境下,每個人只可能精通一個部分,現在的「全棧」,對大多數前端工程師來說,都是一個虛無的夢,想跑後端練練,基本上很少有機會。在學校學到的大多數知識,都無法有落地的場景。遇到找工作面試數據結構演算法的,緊張的不行。

  1. 新技能很少能落地
    相信大多數的開發者,都會在工作外,大量閱讀一些文章,書籍,學習一些新的設計思路,卻無法在工作中實踐,然後就慢慢忘記。
  2. 業務多,重複業務多
    比如一個按鈕,在A介面需要a樣式,在B介面卻需要b樣式,實現的功能甚至一模一樣。
  3. 終端多樣
    web,h5,小程式,Hybrid ,and so on.
  4. CTO大多數都不是前端出身

二、前端架構師的要求

作為一個架構師,要有一個好的基本功(笑)。然後就是要熟悉各種平台,各種技術,各種工具。無論從《前端工程化——體系設計與實踐》,還是本書,裡面主要講解的都是各種工具的使用,各個流程的銜接。這就要求我們開發者,

要「無所不用其極」的去走一遍這個流程。

大多數前端開發者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並不是不會做。
去大公司,有一個好的背書。
image

三、回到這本書

此書概括了前端架構師需要從哪些地方來展開工作:

1.程式碼
2.流程
3.測試
4.文檔

其中,測試裡面有一個「視覺還原測試」,這個是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前端大量的bug都是ui上的bug,開發人員苦於業務,抱著「先完成,再優化」的態度進行開發,造成上線前總是有些ui問題需要調整——這些問題不會阻礙主流程。使用「視覺還原「,如果可以進行」視覺修復「,就再好不過了。

再說到文檔,筆者接觸的公司,很少見到前端有成體系的文檔(不了解後端,搜過,也不是很多全面)。大多數文檔都是講解各種配置,各種介面說明,對於整個體系的脈絡都深深的藏在了程式碼裡面。因為忙,一切都情有可原吧。個人覺得還是要重視文檔的作用,設置都可以將文檔放到靈魂位置(有時間的話)。筆者還發現一個好玩的現象,大多數前端開發人員都不會寫文檔,對於模組的介紹比 自動生成doc還要簡潔。

四、總結

本書概括了前端架構的思路,由於成書時間問題,以及互聯網的生態問題,本書不建議購買。只看一下目錄就可以了。

理論指導實踐,沒有什麼事物沒有緣由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