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鑒鞋App實為兩面派!嘴上不炒鞋 背後卻撈金

國潮品牌一躍成為新的「球鞋王」,讓摻於其中的李寧和得物有喜有憂。

近日,在得物等球鞋交易平台上,一款發售價1499元的李寧韋德之道球鞋被炒到近5萬元,價格暴漲31倍,讓不少人直呼李寧已高攀不起。

雖然得物已作出下架處理。但讓人們疑惑的是:

平台雖然口喊「鞋穿不炒」,但為何潮鞋風波頻發且屢禁不止?為何都在被點名批評後才下架?所標價格波動過大難道沒有及時監控?……平台到底是管理者還是「幫凶」,其中的界限已愈發模糊。

面對重重爭議,品牌方與平台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的機遇面前,建立和構建新的市場秩序。

國潮品牌乘上東風

靠炒鞋發家致富,放在以前就是投機倒把。不過,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有需求就有生意。

品牌方、鞋販子、平台組成的炒鞋體系利用的就是市場供需關係,通過定價和發售量策略的調整,來掌控不同配色鞋款的價格體系,在用戶間形成一條價格鄙視鏈。

耐克AJ1系列就是通過限量發售的方式,在款式、配色、標籤等方面進行檔次劃分,一些熱門的鞋款在官網、線下店,絕大多數情況下是買不到的。

在淘寶、得物、nice這樣的第三方平台,好看的配色,一般都比較貴。尤其是限量聯名款、明星同款,更是被炒到高於發售價數倍的價格。

李寧也諳熟其道,並已成功出師。

實際上,李寧的高端球鞋限量發售情況已存在許久,只是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大規模關注,且價格暴漲數十倍。

李寧此前發售的韋德之道7全明星配色僅發售232雙,韋德之道百衲衣僅發售333。

相比較耐克的限量發售一般控制在幾千雙或者幾萬雙,李寧的策略似乎更狠。

在得物平台上,搶手貨韋德之道7全明星配色價格賣到了一萬元左右。雖然沒有被炒至5萬元那款已下架鞋款那麼誇張,但這個價格也已遠遠超出售價。

不過,在整體炒鞋市場來看,耐克、阿迪的鞋款仍然是熱銷款。尤其明星同款,即使已經停止代言合作,但熱門鞋碼售價在萬元左右的不在少數。

兩面派!得物口喊球鞋不炒 實則靠炒賺錢

4月10日,李寧在武漢解封一周年之際,發售了韋德之道9全新配色「綻放」,鞋面的設計靈感源於浪漫櫻花季,鞋身是由白漸粉的顏色。在一百多家店+限制購買條件+兩輪抽籤的較為寬鬆的售賣規則下,系列鞋款均已售空。

此外,李寧惟吾系列呼聲也極高,在新聯名鞋款發售現場,一度出現了數千人爭奪耐克限量款發售的場面。目前,這兩款鞋在得物App上,價格上漲了至少300元,一些熱門鞋碼更是上漲了900元。

一直以來,中國有著世界最大的運動鞋服市場和生產能力,卻未能在品牌市場贏得主流地位。相比耐克而言,李寧雖然仍是小弟,但從目前的市場態勢來看,作為國潮之光,它迎來了巨大的機遇。

當然,儘管大家的愛國情懷為李寧等國產品牌的銷量帶來了一定的利好,但風波過後品牌更需要的是借著契機解決自身的問題,更良性地發展,從產品的功能、設計、品質等方面收穫市場認可,而不是市場營銷策略。

鞋越貴、循環買賣次數越高,得物越賺錢

對於得物、nice等平台來說,出圈也帶來了機會。它們從原本小眾的球鞋交易平台,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2020年年初,得物在宣布更名後,為擴大影響力和升級品牌調性,更加強調了內容社區的屬性。

更名後的得物更像是炒鞋版的小紅書,有種草、推薦、分享等內容資訊流,有電商板塊,也有鑒定、球鞋轉賣等服務。

但作為平台方,它們的責任和挑戰也更重。

品牌方限量發售的熱門鞋款一旦進入炒賣的二級市場,就從消費品性質變成了貨幣類產品。

得物等第三方平台,也正是從這樣的生意中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與官方售價的價格差以及不同的交易流程,造成了其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之間最大的差異化。

在得物App上,買家下單後,賣家先把貨品快遞到得物官方,由得物合作的多位專業鑒別師經過鑒別流程鑒定為正品,並對貨品瑕疵分級查驗後,再由得物App將貨品快遞給買家,買賣雙方完成交易。

平台也從中探索出了一套特殊的商業模式。

在球鞋轉賣的過程中,平台商品查驗鑒別等品控服務,並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成本費用。

一般情況下,相關技術服務費由賣家向平台支付,當然這實際也算到了售價裡面。而且買家因為個人原因發起退貨時,需要承擔訂單產生的查驗服務、物流服務等成本費用。

在得物平台上,商品寄賣的手續費是商品定價的3%、5%不等。此外,賣家還需要支付轉賬手續費、查驗費、鑒別費、包裝服務費,甚至洗護費等費用。

對於第三方轉賣來說,鞋賣的越貴,循環買賣的次數越高,平台收取的費用就越高,也就越有利可圖。當然,在這其中,平台相應也會付出運營成本,包括鑒定師的費用、物流、倉儲等費用。

顯然,球鞋市場是個暴利行業。就連騰訊、拼多多這樣的巨頭,也眼饞這塊蛋糕。

去年4月,拼多多就上線「多多潮鞋館」,並推出超600款球鞋參與百億補貼低價銷售,還與中國兩大權威球鞋鑒別平台「get」「知解」達成鑒別服務合作。通過引入第三方鑒別平台的方式,拼多多在潮鞋市場上完成了驗證服務閉環。

就連騰訊也上線了潮流社區「嚯」,對標得物、nice。集潮流內容社區與電商交易為一體,同時嚯平台還提供嚴格的鑒定和質檢服務。

不過,炒鞋有風險,這個賽道一直以來就存在較大的爭議。

「鞋穿不炒」或為空話,平台仍需修鍊內功

早在2019年,央行就在《警惕炒鞋熱潮防範金融風險》金融簡報中提到,「炒鞋」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值得警惕。

同年10月,針對瘋狂的炒鞋市場,央視點名批評了當時還未更名得物的毒App、nice等10家炒鞋平台不正規的市場行為。

相關事件發生後,得物發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議書,呼籲行業自律。

2020年6月29日,得物再次被中消協點名,據中消協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顯示,得物在監測期內共被搜到8735條相關負面資訊,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鑒定費、優惠券等問題。

分析指出,一方面炒鞋玩家的投機行為導致價格大起大落,而另一方面則出現了買家付錢後無法發貨無法退款,甚至是球鞋電商失聯的現象,炒鞋從個人玩家擴大到平台,一旦平台出現問題,炒鞋玩家則可能面臨鞋財兩空的情況。

儘管一直喊著「鞋穿不炒」,但得物的收入來源還得靠炒鞋。

在維護市場價格秩序和商業利益面前,得物也只能暫時下架價格波動較大的鞋款。不過,波動情況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平台上,高於發售價數倍以上,售價萬元的鞋款仍大量存在。

雖然得物定位是不干涉用戶定價的C2C二手交易平台,但是賣家和買家之間並不能交流,資訊不透明,買家沒有享受對商品充分的知情權。從而導致商品到手後不合適再退貨會支援一筆費用。

而且平台的技術服務費收取標準也不一致。在黑貓投訴上不少賣家就曾反映得物變相多收取技術服務費,「上架時技術服務費是2.5%,買家拍下後變成了5%,平台存在欺詐行為多收賣家技術服務費,期間多次聯繫客服無果。」

採用的「先鑒別、後發貨」的模式,得物在正品保障方面收穫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了相應的商業模式。

但由於鑒定過程並不是一個標準化的過程,因為鑒定師水平不一、經驗不足、技術不過關,或者人手不足、堅定量大等問題,都有可能會造成鑒定失誤的情況,從而導致平台上假貨現象的存在。

對於得物等第三方潮品轉賣平台來說,不僅需要在商業和市場秩序之間做好平衡,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更需要修鍊內功,優化自身服務和管理。

在新的市場機會面前,得物等第三方潮品轉賣平台也面臨更嚴苛的市場監管,需要在商業和市場秩序的規範之間做好平衡。

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平台在中間費用收取和價格體系管控上,應該更加規範和加強監管。

兩面派!得物口喊球鞋不炒 實則靠炒賺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