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的分析,業務早知道了,怎麼辦?【實操版】

  • 2019 年 12 月 9 日
  • 筆記

「你做的分析,業務早知道了,怎麼辦?」是一個非常困擾數據分析師的問題。面試的時候遇到,會越覺得非常難回答。工作中遇到,氣的想拍桌子罵娘。今天我們系統的來講解一下,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首先,應對這個問題的場景非常重要。如果是在面試時遇到,千萬不能拍桌子。面試本身是一個綜合性的考驗,我們的態度、風度、職業素養也是重要考察項目。所以千萬不能著急,大家可以用下邊這個話術來應對:

有4種分析結果,會讓業務說:我早知道了。

第一種:有數據,無解讀

很多新人的數據報告、日報周報、ppt里都有這個問題。比如他有一頁ppt叫「銷售數據分析」然後下邊列個一個銷售金額折線圖,上邊寫了一句話:本月銷量3.5億,同比增長30%,環比增長5%。就沒有其他內容了。

這豈止是業務早就知道了,這是只要不是個瞎子,都知道了。他只是用文字把圖裡的數據又講了一遍而已。只要人不瞎,看一眼圖表上標註的數據都能明明白白。銷量3.5億所以呢?同比增長30%所以呢?為什麼不是同比35%?為什麼不止29%?完全沒有任何的解讀。這種報告誰看都來氣。

第二種:有解讀,無常識

很多新人做了解讀,但是解讀很搞笑。還是銷售分析,有的新人一看:誒!這個月銷量環比下降搞達70%!好,可算逮住大問題了!於是一通分析猛如虎,得出結論:「因為二月份是春節,所以銷量下降」

這不是說廢話嗎。不要說業務部門早知道了,是個人都知道了啊。春節全國都在放假,我們公司又不是賣鞭炮、禮盒、玩具槍的,當然業績下降啊。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僅從時間上看,每周周末,3個三天短假和2個7天長假,都會有明顯的節日效應。雙十一雙十二都會有明顯的人造節日效應。這些都是業務的常識,如果不了解常識,當然寫出來的東西是大家都早知道的。

第三種:有常識,無溝通

單純知道業務常識是不夠的,因為業務形態是可以人為改變的。業績是做出來的,不是算出來的,所以得和業務溝通,了解他們到底幹了什麼。可很多初級數據分析師不懂溝通,只會悶頭看數據,於是鬧各種笑話。比如看到某個產品銷量持續下降,又覺得逮住大魚了,一通分析。送到業務部門那裡後引得哄堂大笑:我們早知道了,因為我們最近在做產品退市啊。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業務部門喜歡推某幾款產品,結果這幾款產品銷量一直好,做關聯分析,它們是關聯度最高的產品;做顧客旅程,它們是所有顧客起點產品;結果某天業務部門改了獎金制度,把這款產品的銷售傭金調低了,業務不去推,所有的數據分析全部被推翻。這又是一件人人都知道的事,唯獨數據分析師不知道的事。說到底,很多業務動作是無法被數據記錄的。單純的沉迷數據,不和業務溝通,很可能做出看似高深,其實人人都知道的事。

第四種:有溝通,無判斷

因為有以上三種情況,所以催生出第四種人:業務說啥他信啥。遇到啥問題都跑去問業務要答案。銷售下降,業務說是因為天氣不好,他就信了,就真在分析報告上寫上「近期天氣太熱,導致業績下降。」還美其名曰:和業務深入溝通的結果。這種結論當然是業務早就知道了啊,因為根本就是從人家嘴裡出來的。

做數據分析要有自己獨立判斷能力,和業務溝通與複製業務的話是兩碼事。數據分析能力人人都可以學習,可為什麼還要獨立的數據分析部門呢?就是因為業務靠的住,母豬能上樹。業務部門永遠會說:成績是我做出來的!至於業績不好嗎,那就是老天爺的問題,是大環境的問題,是馬雲出手了,是政策有調整,是供應鏈沒跟上,是IT太落後,是數據分析的不準,總之不是我的問題。

比如最簡單的:銷量不好是因為天氣熱。這是人話是鬼話,拿出來分析一下嗎。從規律看,天氣熱銷售是會有下滑,可為啥有的下滑5%,有的下滑35%?為什麼有的天氣一涼銷量就立馬反彈,有的天氣涼了銷量還不見起色?通過細緻的分析,你總能發現業務極力迴避或者掩蓋的問題。

當然,即使你指出來這些問題,業務也會找理由推辭:「我早知道了,不就是因為那一家門店能力強嗎!我之前只是忘了說了」。到了謊言被揭穿的時刻,再補一句「我早知道了」已經毫無殺傷力了。所有人都能看到,這是業務在為逃避責任找託詞。即使業務部門不想面對事實,老闆也會去思考,如何改變問題的,作為數據分析我們的職責就盡到了。

小結一下:

業務說:我早知道知道了,其實是很難100%避免的。因為這裡既有數據分析的原因,也有業務自身的原因。即使我們分析的很到位,業務也可能礙於面子,急於護短,甩出「我早知道了」來搪塞。所以我們無法100%消除「我早知道了」。我們可以100%消除的,是因為我們數據分析師不懂業務,不懂溝通,沒有判斷導致的「我早知道了」。用分析替代經驗,用計算替代拍腦袋,刺破大家習以為常的慣例,解釋人人都這麼認為背後的邏輯。這才是我們的價值。

以上

這段話有點長,可能同學們得練習一下才能掌握。裡邊講銷售的例子是因為銷售最好理解,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可以自行替換成產品、用戶、活動的例子。

解答一下為什麼這麼講。首先,這個問題是一個有罪推定問題,所以不要直接回答,直接回答就上鉤了。類似「為什麼男人都愛嫖」「為什麼女人都拜金」,這種問題你一但去解釋,就默認了自己是個嫖貨,是個拜金女。誰TM這麼說的!但是在面試場合,最好不要直接懟回去。這時候可以先樹個靶子,告訴大家:我不是這樣的人。有這種人,我見過,他們分別是一二三情況。這一點大家切記切記。很多人面試聊到這個話題,跟面試官懟起來,都是因為默認了自己就是做不好分析,總被人嫌棄,結果跟面試官各種互懟。

其次,本身這個問題就有兩方面的原因。但在面試中,我們要體現出我們的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所以不要把責任往業務部門態度差、不懂數據上推。要基於我們能做的工作去思考應對辦法。至於現實工作中嗎,因為業務方態度差、能力弱、惡意甩鍋所帶來的「我早知道了」非常非常常見。

換一個場景,大家就能立馬理解。比如一個病人去看醫生,病人對醫生說:我打噴嚏,頭髮熱,頭暈,我覺得我感冒了。醫生看完病,說:是的,你是感冒了。這個時候病人會說:「我早知道了,你看病看的沒有價值」嗎?

不會。因為病人自己懷疑自己感冒,和醫生確診感冒是兩個概念。至少100種病會導致打噴嚏、頭髮熱,你怎麼就知道不是系統性紅斑狼瘡(SIE)或者是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呢?如果病人敢對醫生說:「我早知道了,你看病看的沒有價值」,沒有人會認為是醫生不專業,大家只會覺得這個病人是個醫鬧。

所以,實際工作中解決「我早知道了」的終極辦法,就是在溝通中,讓業務方先樹假設,然後去驗證業務方假設。本質上看,業務部門的人做了這麼多年產品、運營、銷售,對於業務的變化有自己的假設判斷是很正常的事,要是完全沒有假設,那才是企業要完蛋了呢。所以他們當然會說「我早知道了」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

  • 具體假設成不成立?
  • 假設的準確不準確?
  • 是否有多重因素疊加?
  • 每一種因素起多大作用?

這些細節是一定需要計算的。

比如本月業績不好,業務方說:「是新品不給力造成的」。這句話很隨便,但背後的假設是非常多的,如果「新品不給力造成本月業績不好」這句話成立,那意味著:

  1. 新品帶來的業績足以大到影響大盤
  2. 今年的新品真的較往年表現更差
  3. 今年的新品較往年的差額,等於大盤下跌的數量
  4. 所有渠道的業績都不行,且所有渠道的新品都不行

看到沒,這就是為啥大部分業務所謂的「老夫從業10年,看一眼就知道什麼問題」經不起數據推敲的原因。所謂的業務經驗確實有效,但到底有多少效果,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根本不是靠一眼看能看到的,而需要精細的計算和分析。

很有可能新品是不給力,但是還摻雜了渠道在作死,銷售在等/靠/要,市場宣傳不到位等等因素。總有一個是業務方不知道的,即使業務方能猜到大體上有這些因素,他也猜不到哪一個更重要;即使他能排出優先順序,他也細分不到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到底該抓哪一點。他需要一台電腦和一堆數據,細細看才行。

總之,有了假設,就能有的放矢。如果假設驗證成立,那至少排除了其他因素。如果發現假設不成立,還有其他原因,就更加是找到了所謂「業務不知道」的東西,這是個非常好的辦法。至於如何拿假設,可以靠溝通,也可以靠自己對業務的理解,這裡有專門的方法,參考{數據分析師如何做好溝通}

這個辦法針對醫鬧也成立。你會發現世界上只有醫鬧,沒有神鬧。為啥沒人去廟裡鬧,說菩薩不保佑我,菩薩要賠我錢呢。因為人們去醫院前是沒有假設、沒有心理預期、沒有目標的,所以不管醫生怎麼治,他總以為醫生在騙錢,他總在質疑我就是打個噴嚏,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檢查。而去廟裡,往往已經是病入膏肓,訴求非常明確:我要活命,所以求菩薩發發慈悲。於是便出現了這一奇妙現象

這也難怪,因為醫院治病,不治傻

同樣,數據分析救不了那些躺在老經驗上頤指氣使的人、救不了那些渾水摸魚想甩鍋的人、救不了那些自以為是目中無人的人。我就聽過有學員抱怨,說他們領導要求新入職的分析師,「立即馬上分析出業務部門100%不知道且決定公司生死的重大問題!」——除了傻逼以外,沒有更合適的第二個詞來形容這種人。

如果一個人死到臨頭才去醫院,我們不認為是醫院技術不行救不過來,而是認為這個人是傻逼,平時不重視身體健康,死到臨頭怎麼救。同樣,數據分析的作用,也不是拿來找出公司死到臨頭還沒有人發現的問題,這樣的公司活該倒閉。數據分析更像體檢,通過常規指標監控,為業務開展保駕護航,避免錯誤。這樣公司都不會死到臨頭,為什麼還存在「業務部門100%不知道且決定公司生死的重大問題」如果真的數據分析師發現了「業務部門100%不知道且決定公司生死的重大問題」趕緊跳槽吧,這公司死定了!

當然,你要硬問我,有沒有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業務部門100%不知道且決定公司生死的問題。答案當然是:有,而且這種經驗我還很多。10年前我剛入行的時候,企業資訊化建設剛剛開始,那時候確實有很多問題,是沒有上BI之前根本不知道,上了BI大家恍然大悟的。所以如果硬要說找這種故事的話,就從新立的BI項目里找吧。不過10年已經過去了,企業資訊化建設也上了一個等級。現在還抱著這種思維,就真的是老古董了。

讓這些還停留在經驗時代的古董們說「我早知道了」好了,本身很多業務部門的領導,就是靠關係、靠運氣、靠資歷而不是靠能力混上來的。激烈的市場競爭會教他們做人。我們可以集中精力服務那些願意理性思考,有意願解決問題的人。

不過有些同學會說,老師,我們公司的數據化管理氛圍不行,沒有哪些部門特別願意合作,怎麼辦?答,這個年頭,已經沒有什麼工作能離得開數據分析了,從策劃項目到落地執行,裡邊有一大堆細節可以做。如果公司完全缺乏數據化管理的氛圍,可以從一些具體工作入手,幫業務減輕負擔,讓大家慢慢接受數據分析。具體的切入點如下,我之前剛好有整理過一份項目中所需要的數據分析工作的清單。本篇文章又是很長很長,這個就作為今天的福利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