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馬桶的年代: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廁所

前兩天「吐槽大會」的總決賽大家都看了嗎?節目中,丁太升被大張偉內涵是糞便,引起觀眾極度的舒適。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糞便這個詞,我們一般都是比較忌諱談的,尤其是在公開場合,但糞便又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越過的,不論是在生理需求上還是在需要罵人的時候。

今天是「世界衛生日」,蝌蚪君也為大家準備了一個和糞便相關的重口味知識(知道你們喜歡)——衛生間的發展史。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最早的廁所其實就是個坑,考古學家發現五千年前的西安民居旁邊,就有了專門用來上廁所的坑。

而且那個時候的原始人類,就知道完事之後用茅草把坑蓋上可以遮掩氣味,所以後來廁所才有了「茅坑」或者「茅廁」的說法。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稱廁所為溷(hùn)、圊(qīng)還有清(不知道愛新覺羅家的人,看見自己國號的含義後做何感想)。

其具體形式一般是兩種,第一種就是在地上刨個大坑或者放一個大缸,在上面搭上兩條木板或者石板,人就蹲在木板上,向著板子的縫隙里方便,等坑或者缸滿了就刨出來用作肥料。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先秦時期的廁所

第二種就是將廁所和豬圈相連,廁所所在的小屋一般都位於豬圈的上方,或者利用管道連接豬圈。

便便就直接從廁所倒進了豬圈裡,讓豬幫人完成了五穀輪迴。

當然了,吃了便便的豬,最後也逃不過被人吃掉的命運。而這種既處理了穢物,又能節省一部分飼料的做法,就被延續了下來。

即便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的一些農村裡,還在採用這種形式的廁所。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豬圈上方的廁所

鑒於第一種形式的廁所危險係數很高,後世人也不想再重蹈晉景公(春秋時期晉國第二十六代君主,他是掉糞坑憋死的)的覆轍,於是就把廁所進行了改良,變成了專門的獨立房間,還打造了專門的漏井或者管道。

平民百姓或許還用不起這麼高級的廁所,但是至少王公貴族們不用再擔心方便到一半掉下去了。

從一些漢代的遺迹和古墓中就已經發現了,漢朝普遍會在廁所的樓頂上設置有雨水的收集裝置,可以用來沖水。

在梁孝王劉武的墓中,甚至發現了一套石頭打造的坐便器,這套坐便器旁邊還是有扶手,底下有專門沖水用的管道。

要是再放上一個電源插座和手機充電器,跟現在人進去就出不來的廁所豈不一樣了嗎?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漢代梁武王墓中的坐便,圖片來源陝西博物院

如果認為這樣的廁所就算高級的話,那還真是小看古人了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很多達官貴人的家裡廁所極度高級,那個以鬥富出名的石崇,廁所里的裝修就極度豪華。

一個叫劉寔的大臣去他家上廁所時,就把他家的廁所誤認成了卧室,最後只能跑到門外,去普通廁所去方便了。

雖然普通百姓用不起這種高檔廁所,但是漢朝時期住在城市裡的人還是可以去公廁的。

漢代公廁的基本結構,已經跟80年代的老公廁很像了,底下一條深溝,上面是幾個蹲位。

這種形式的廁所在近現代被稱為「旱廁」,不過也大都安裝有定時的沖水裝置。

那時候去上廁所的人,也跟後來去蹲公廁的姿勢相像——「腳踏黃河兩岸,手拿秘密文件」,不過他們手裡拿著的肯定不是現代的衛生紙了,而是「廁籌」,也就是完事後專門用來刮屁股的小竹片,是不是想想就很疼?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漢代廁所模型,已經有男女廁所之分

那個時候的公廁就已經很高級了,不僅劃分了男女廁所,而且也安置了專門的沖水結構。

當廁所後面的糞坑滿了的時候,還會有專門的「傾腳工」去負責掏糞。

也不要小看這個工作,在那個年代這可是一個肥差,因為糞便是重要的肥料,所以利潤相當大。

唐代有一個叫羅會的人,全家都是掏糞的,最後竟做到了「家財巨萬」的地步!只可惜隨著城市人口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這種潔凈的廁所意識並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到了唐宋時期,很多人家都是沒廁所的,公共廁所的數量也根本不夠用。所以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在用馬桶,那時候,倒馬桶也就成了每家每戶日常必做的事情。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馬桶

正所謂靠山倒山靠水倒水,根據《臨安志》和《宋要會》的記載,西湖周邊駐紮的軍營和老百姓日常的馬桶可都是倒在西湖裡的,以至於官府不得不對此出了處罰令。

只可惜偌大的西湖官府也管不過來,只要沒官府的人看見,老百姓照樣倒屎倒尿刷馬桶。現在想想那句「暖風熏得遊人醉」,莫不是被馬桶熏到了吧?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到了明清兩代,老百姓上廁所可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尤其是清朝,北京城裡幾乎沒有公共廁所,老百姓家裡也幾乎不設廁所,甚至都不設馬桶。

那大家都去哪兒上廁所了呢?答案居然是街上!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清末的北京街頭

清朝的北京城就是一個大型的露天公共廁所,每天一早兒,每個衚衕口都有一排人蹲著。天晴的時候還好說,要是趕上陰天下雨,衚衕口再窄一點,尿人一鞋都是很正常的。

甚至於那個時候的老百姓,還哪裡寬闊專門去哪裡方便。

據說大柵欄的同仁堂門口,由於是個開闊的廣場,每天都匯聚上百人去方便。

而同仁堂的老闆還認為這是來財的象徵,一點都不介意。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清末北京街頭

直到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這種隨地大小便的習慣,連侵略者都看不下去了。

德國軍隊甚至下了嚴令,對於隨地大小便的先打再罰,而且每天早上都要檢查衛生,每門每戶都要保持好自己家門前的衛生情況。

以至於慈禧太后逃回來以後,都誇讚洋人幹得好。

當然啦,蝌蚪君也並不是在誇讚這些侵略者,因為西方社會的廁所發展也是逐漸進步的。

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城邦中平民老百姓也是隨地大小便的,即便是貴族們,也不過就是用馬桶而已。

教堂的僧侶們可能還稍微好一點,不過他們使用的也不過就是類似於中國的旱廁罷了。

十二世紀的英國人開始嘗試著利用潮汐原理製作水廁,也就是把廁所建在溪流邊,便便直接排到溪流附近。

在漲潮的時候,水就會把便便沖走。僧侶們甚至使用碎布來當做衛生紙,這就比羅馬人先進得多,古羅馬人上廁所都是用海綿來擦屁股的,而且這塊海綿還要洗乾淨給下一個人用。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羅馬公廁和洗海綿的人

從方便的角度來講,那個時候歐洲的城裡人可一點都不幸福。

倫敦的老百姓可是直接把穢物從泰晤士橋上往下倒的,橋下的水手每次經過橋下的時候,都怕便便掉自己腦袋上……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中世紀隨意倒馬桶的人

時間來到了1596年,英國的約翰哈靈頓爵士,發明了第一台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抽水馬桶。

這個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卓有建樹的爵士,卻因為這個就名留清史了。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不過這台抽水馬桶,其實和中國漢代的蓄水式沖水廁所差不多,只不過蓄水量和開關設置更加高明。

可惜由於設備的封閉效果不好,擋不住便便發出的惡臭,所以大家都稱他做的就是個「大個的夜壺」。

直到1775年,約翰哈靈頓公爵去世後將近150年後,一名叫亞歷山大.卡明斯的修理工,才在抽水馬桶的下方安裝了第一個「S彎」。

這可謂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他利用積水將下水道和馬桶隔離開,自然也就阻止了異味。

而另一名叫約瑟夫.布拉馬的安裝工,在安裝卡明斯的馬桶時,為了解決馬桶里的水冬天結冰的問題,發明了第一個浮閥——水滿的時候浮閥飄起,就帶動著入水口關閉;水空的時候浮閥下落,入水口就會打開,直到水再次變滿。

沒有馬桶的年代 北京城曾是一座巨大的露
1775年改良的新式抽水馬桶

1861年,托馬斯·克拉普發明了現代化抽水馬桶的沖洗方式,以及馬桶跟地板之間的密封方法。

從此以後,抽水馬桶才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今日,馬桶也是與時俱進,各種各樣的智慧馬桶開始走進了千家萬戶。

最初的智慧馬桶也僅僅只是有坐墊加熱和清潔烘乾的功能而已,現如今什麼帶尿常規檢測、尿糖檢測、體脂檢測、肛紋檢測的馬桶也出現了。

相信未來,我們在便便這件事上,只會更加幸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