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財報了 然後呢?
去年,我們報道過華為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後,面對巨大的困難。
儘管當時他們仍然取得亮眼的業績,但當時美國蘊釀著要進一步制裁,華為即將面對更大的困境。因此,當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發布會接受傳媒採訪時曾表示:
我們在 2020要力爭活下來,力爭明年還能發表年報。
結果到了2021年的今天,在疫情和地緣因素兩大不利因素夾擊之下,華為活下來了。
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今天發表了2020的華為財報,他們更在收入與凈利潤上再創歷史新高。
真心不容易。
歷史新高的背後
為什麼說真心不容易?雖然華為去年的業績真的創出了新高,但是,也是華為近十年來增長率最低的一年。
據了解,華為在2020年基本實現了經營預期,但業績增長速度顯著放緩。其中銷售收入8,91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8%,凈利潤646億元,同比增長3.2%。
表面上,華為的情況仍然良好,銷售收入尚有增長,但實際上華為本季的營業利潤僅為725億元,同比下跌10.3%。換言之,如果僅計算營業利潤的話,華為今年的業績實際上是倒退的。
可是,華為最終能實現凈利潤同比上升,估計原因是營業利潤下跌,導致稅階基數下降,以及可能因疫情關係,國家為企業提供了一定的稅務優惠。結果,華為今年需要繳交的所得稅,由去年的153.67億元,下降至76.55億元,因而帶來了較高的凈利率,並實現了凈利潤同比增長。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華為如此困難的時候,他們仍然增加了研發投入,2020年華為研發費用共達達1,418.93億元,佔總收入的15.9%,增長7.78%,並超過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公司在2020年研發投入的總和。
仍然依賴中國市場
華為之難,更體現於華為業績的區域性。
儘管華為在受到進一步制裁之前,已經向台積電大量屯積了晶片存貨;但在手機業務上因無法使用GoogleMobileServices而受到不少的影響,在運營商業務上也累次受壓,多個歐洲國家因而拒絕採用華為的5G基地台。
結果除了中國之外,華為在各地的業務均出現同比下跌:美洲區降幅顯著,下跌24.5%、亞太區也略下跌8.7%,而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的跌幅,其實已比想像中要好一點,僅下跌12.2%。
可是,華為在中國區的業務增加了15.4%,彌補了全球範圍內的跌幅,撐住了業績;但這也使中國區業績,佔了華為總業績的65.6%。因此,華為要通過開拓中國市場,繼續取得高速增長,必須開拓新的營收手段。
而這個新的營收手段,也在這次財報里,表現突出。
轉型中的華為
華為在2020年財報里真正的焦點,在於其企業業務。
華為在去年的實體清單壓力下,消費者業務仍然勉力實現了2%的增長,而運營商業務也在地緣政治因素下,仍然實現了3.3%的增長,但這兩個業務,均不足以讓華為在今年錄得銷售收入上升。
真正的關鍵,還是華為業務的新星:企業業務,也是他們目前最大、最具增長潛力的業績引擎。
去年虎嗅已曾提到,華為的企業業務板塊,包含了他們在近年幾個重點發展的項目,例如華為雲、AI等相關項目。此外,華為在去年也提過會在原來的運營商BG、企業 BG 和消費者 BG等三大業務板塊之外,開設第第四塊業務板塊:雲與計算BG。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今年的華為財報里,雲與計算BG仍未被獨立核數。
圖片來源:華為雲社區。
在今年二月的上海移動大會裡,華為原消費者 BG的CEO余承東,對外透露將會兼任這個新的雲與計算BG,而且在新一季財報里,已經把余承東列作雲與計算BG總裁。考慮到余承東在二月才確認余承東兼任的任命,以及目前雲與計算BG尚未獨立計算,估計華為這個全新的增長引擎,其實尚未正式全速運作。
2021年,5G將會開始進入商用化階段,而各大企業也即將開始推展5G應用。先前筆者曾經提過,微軟、NVIDIA 等科技巨頭,已經在5G與雲計算的業務上嘗到不少甜頭;華為在這幾年深耕5G業務,為的也是這個板塊背後,擁有巨大的未來潛力,目前正好是華為的收成期了。
余承東與這個被受重視的雲與計算BG,能否在華為最困難的時刻力挽狂欄?
周轉能力會受影響嗎?
華為另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是運營能力受損。
2020年,華為的現金流,由去年的913.8億元,急跌61.5%至352.2億元。此外,華為在去年也的總貨款額也增加了26.4%至141.8億元,現金與短期投資項目,也同樣減少了3.7%。而資產負債率雖然仍在相當健康的範圍,但也由去年的65.6%下降至62.3%。
為什麼華為的經營情況會有一定的弱化?胡厚崑並沒有仔細說明。
但從財報看,華為周轉能力減少了的主要原因,很可能仍是庫存問題。畢竟華為在2019~2020年期間,為了應對實體清單而大量屯貨,而今年存貨金已達167.7億,並再微升0.17%,不過庫存周轉天數由去年暴增的111天,略降至107天。
另一個可能影響華為周轉能力的因素,可能是「應付賬款周轉天數」,由去年的91天,急跌至43天。
筆者估計,有可能是供應商因為實體清單的關係,不願意為華為提供更長的賬期;也有可能是因為華為需要更大規模的屯貨,所以必須提早付清供應商的貨款,使華為的現金流增添壓力。
周轉能力可能是未來的最大武器
但華為未來的運營情況會因而變差嗎?相信不會。
首先,由於華為被列入實際清單,因而屯積了大量的庫存,在下年度華為於晶片方面的生產成本,估計會大幅下滑,這將會大幅改善華為的周轉能力。
此外,華為在去年以天價出售榮耀,但這筆費用仍未到帳,據財報資料顯示,華為目前只收到約100億元的定金(列於其它資產,不作銷售收入),榮耀相關資產的交付不遲於2021 年6月30日完成。
在未來一年,華為將會進入最困難的時期,而華為的周轉能力,可能會成為他們的最大武器。
儘管華為並不願意這樣做,但他們的未來已經不在手機業務或基地台業務之上,他們的未來已經是全新的板塊:雲與計算。
如果小米拿著1080億現金,準備要投身最燒錢的汽車產業的話;那華為到時應該如何運用手上的資金,華麗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