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掃碼點餐雷區多多?官方終於開懟了

最近兩天的網路熱鬧非凡,因為「新疆棉花」眾多明星紛紛選擇和各大品牌商解約,耐克阿迪的股價因此暴跌,讓不少網友直呼大快人心。

強制掃碼點餐雷區多多?消費者協會終於開懟了

在這些熱搜新聞之下,有一條不太起眼的資訊,讓筆者感覺到有點暢快,因為這件噁心了我這麼多年的事情,終於有官方開懟了!

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表評論,表示:「掃碼點餐」不應成為「單選題」,要警惕「消費便利」變成「消費煩惱」。

強制掃碼點餐雷區多多?消費者協會終於開懟了

相信大家出去就餐時一定遇到過這種情況,到餐廳用餐時,有些餐廳不提供人工點餐,甚至不提供現場菜單,只有關注公眾號或小程式後進行「掃碼點餐」,才能開始正常吃飯。而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普遍,大有成為餐飲行業硬性指標和就餐規則的趨勢。

強制掃碼點餐雷區多多?消費者協會終於開懟了

如果是人手不足,為了緩解服務員壓力,提高餐廳服務的效能,餐廳採用「掃碼點餐」這無可厚非,但是有些時候去餐廳,明明門店門可羅雀,服務員卻依舊對你說:「掃桌上二維碼自己點餐」,這個行為讓筆者十分迷惑和煩惱:為什麼我只是來吃個飯,就要拿出手機授權餐廳讀取我的個人數據了?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資訊,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資訊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消費者到餐廳就餐,並無必要提供手機號、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訊錄等與餐飲消費無關的資訊。我就是來吃個飯,有必要告訴我的手機號和生日日期嗎?

一些餐廳不再提供人工點餐,要求現場就餐消費者先關注公眾號或小程式,再進行掃碼點餐,藉此獲取消費者的個人資訊,這不僅違反法律規定的收集、使用個人資訊的合法、正當、必要原則,還涉嫌對消費者個人資訊的過度收集。

而我們的這些個人資訊被收集了之後由誰保管?怎麼保管?會不會被商家違規出售?一切都存在不確定性,消費者的資訊隨時有被泄露的風險。

消費者只能被動授權經營者獲取其個人資訊,商家設定了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強制消費者交出個人資訊,這是不是侵犯了我們作為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呢?

除此之外,強制掃碼點餐還有一種尷尬,就是價格的知情權。

筆者曾經在某家餐廳就餐,然而餐廳並沒提供直觀的、可查詢的菜單和菜品價格,我問服務員要一份菜單,服務員對這種需求顯然已經見怪不怪了,快速熟練地回答我說:「我們沒有菜單的,你自己掃碼點餐哦」!

雖然筆者是一個非常看重自己個人資訊保護的人,但是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還是只能無奈交出了個人資訊,掃碼、授權商家收集資訊。讓人氣憤的是,掃碼之後才發現這家餐廳的菜品並不吸引人,而且價格也很貴。這個時候,無論是不是要繼續就餐,筆者都是輸家。

菜單是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與是否接受餐飲服務直接關聯,餐廳應當提供直觀可查的現場菜單,供消費者了解菜品和價格,讓消費者決定是否用餐。

不提供現場菜單,掃碼關注後才能瀏覽菜品和價格的做法,侵害了我們作為消費者的知情權。更可惡的是,如果掃了碼之後選擇不吃了,消費者又無緣無故被收集了一次用戶資訊,個人資訊泄露的風險無緣無故又增大了。

新的技術手段,不應該成為限制消費者權利的工具,不應該成為商家違規攫取我們個人資訊的借口,更不應成為阻礙大眾消費的壁壘。

試想一下,難道每一個進店的消費者,都是會使用智慧手機點餐的人嗎?難道不存在因為某種原因,無法順利使用智慧手機的消費者嗎?

比如老年人,比如未成年人,他們往往需要他人的協助,才能完成掃碼點餐的過程。而還有些人沒有使用智慧手機、又或者是智慧手機恰好沒電沒網,這個時候消費者應該怎麼辦呢?

由此可見,掃碼點餐並不具有普適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作為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和消費實現。

儘管中國消費者協會發聲懟了強制掃碼點餐這件事,但是可以預想到的是,強制掃碼點餐這種情況並不會因此減少。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可能沒有什麼太大作用,但是有官方發聲這一點還是能讓被「數據欺凌」慣了的消費者感受到一絲絲的慰藉。

正如中國消費者協會評論說的:技術進步應當讓消費者享受發展紅利,而不是成為經營者商業欺凌的工具。

不能讓技術成為束縛消費者的藤蔓,違背技術發展的初衷,我們期待未來能有一個健康規範的掃碼空間吧。

強制掃碼點餐雷區多多?消費者協會終於開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