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只知道洛陽鏟?新「神器」考古開啟爽文模式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考古現場真是每天都有新發現,比如今天刷屏的「陶三足炊器」,看上去像是用來吃火鍋的傢伙(專家推測這是用來烹煮食物的):
三星堆出土的「陶三足炊器」,盤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感覺跟火鍋的原理差不多
難怪網友戲稱四川可能有3千年火鍋歷史:
三星堆6座「祭祀坑」相繼出土的文物多達500餘件,包括金面具殘片、巨青銅面具、青銅神樹、象牙、玉器等。
這些精美的器物,讓我們再次震驚於三星堆的神奇。
當年三星堆考古為什麼停了?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從1986年發現第一個玉器開始,三星堆遺址陸續出土了大量文物,多數人非常熟悉的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青銅人頭像等器物就在其中。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面像,圖片來源見水印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製程精湛、造型獨特,風格完全不同於當時已知的文物,因此立刻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這些前所未見的文物, 似乎在暗示我們這背後隱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青銅文明。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樹,圖片來源網路
更神奇的是,三星堆遺址還出土了多達80根完整的象牙。成都平原並不是象群的分布區,如此之多的象牙從何而來引發了諸多猜測。
然而,歷史文獻中似乎從未出現過關於三星堆文明的記載,這讓三星堆文明顯得更加神秘莫測。
既然有諸多謎團難以解答,為什麼三星堆考古發掘工作一度停止,直到去年9月才再次啟動呢?
這其實是出於對三星堆遺址的保護,當時技術手段有限,有些出土文物難以得到妥善保護。
比如說出土象牙很快就會氧化,想要完整提取即便在今天也絕非易事,如果當時大規模發掘,很可能難以保存下來。
因為有了高科技的加持,現在我們有能力給出土文物提供更好的保護。這也是重啟三星堆遺址發掘工作的前提條件。
三星堆考古發掘黑科技
那麼,這次考古現場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黑科技呢?一起來看看吧。
考古艙
這次三星堆遺址的發掘與之前考古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現場搭建了4座考古艙,這些考古艙可不簡單,不僅能控制艙內環境恆溫恆濕,減少工作人員帶入現場的微生物及細菌,還配置了多功能考古作業系統,能實現人員觀察移動、文物調運等功能。
據介紹,這是中國第一次將實驗室考古方法的技術、理念前置到考古現場,發掘區的考古應急保護平台多項技術申請了專利。
考古發掘工作不可避免會對埋藏在地下的文物造成一些不可逆的破壞,搭建考古艙,主要目的就是儘可能延緩文物因環境變化受損的過程。
光譜儀
三星堆考古現場的另一件必備神器是光譜儀,其主要任務就是在潮濕灰暗的祭祀坑中「淘金」,獲取文物微弱痕迹的各類資訊。
比如說攜帶型X射線熒光儀,能夠獲取文物表面的元素組成和相對含量;雷射共聚集拉曼光譜儀,可以實現原位無損或微損分析(在三星堆的考古中,主要用於鏽蝕物和顏料分析);而掃描電鏡,則能用於觀察物體表面微觀形貌和結構資訊。
在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現場3號「祭祀坑」,考古人員用高光譜成像掃描儀對文物進行光譜拍攝,以識別文物的材料和屬性。圖片來源新華網
這些高科技儀器的運用,為文物研究和文物保護提供了強大的助力。之前秦始皇兵馬俑的研究中,這類設備也曾大顯身手。
3D列印
要說三星堆考古工作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使用了3D列印技術。
具體方法是使用3D掃描儀,對出土文物以及其周邊的資訊數據進行搜集(給文物建立一份3D數據文檔)。根據獲得的數據,用3D印表機列印出一個完全一致的文物模型。
用3D列印技術製作的保護膜,能嚴密貼合文物表面,在提取過程中更有效地保護文物免受損傷。
而且,3D掃描獲取的數據還可以為文物修復、遺址恢復提供較為完備的參考資料。
此外,3D掃描是非接觸式的,幾乎不會對文物和發掘現場造成任何破壞,這項技術用於考古簡直稱得上完美。
與三星堆之前的發掘工作相比,這次考古前期準備細緻,現場設施先進,一系列的出土文物更是引人矚目。
考古現場之外,三星堆遺址背後的青銅文明也再次走紅,在AI技術的加持下,我們甚至見到了青銅大立人(同時期全世界最大的一座青銅人像)翩翩起舞:
或許,用不了多久三星堆的謎團將被揭開。
PS:明天三星堆又會「上新」什麼?一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