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告急 中芯國際再次出手:這次重金投向了深圳

當下的全球缺芯潮已對汽車、手機等產業鏈供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大陸的晶片製造企業正在積極順勢擴產。

在17日舉行的SEMICON CHINA 2021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漢明指出,當前中國晶片製造產能發展嚴重滯後於需求,供給能力和需求的差距越來越大,按照目前的速度發展,再過幾年中國產能和需求的差距至少相當於8個中芯國際現在的產能,因此必須加速擴產。

巧合的是,就在當晚,中芯國際公告稱,公司和深圳政府(透過深圳重投集團)(其中包括)擬以建議出資的方式經由中芯深圳進行項目發展和營運。

依照計劃,中芯深圳將開展項目的發展和營運,重點生產28納米及以上的積體電路和提供技術服務,旨在實現最終每月約40,000片12英寸晶圓的產能。預期將於2022年開始生產。待最終協議簽訂後,項目新投資額估計為23.5億美元。

一年內兩投28nm製程 產線全國輻射再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中芯國際剛剛聯手國家大基金二期成立合資企業中芯京城,斥資500億元擴產28nm。根據此前公告,500億元為上述項目首期投資,一期項目計劃於2024年完工,建成後將達成每月約10萬片12英寸晶圓產能。

一年內連投28nm製程,也符合公司聯合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在2020年第四季度電話會上所說,今年43億美元的資本開支將大部分用於成熟製程的擴產,小部分用於先進製程,北京新合資項目土建及其它。同時計劃今年成熟12寸產線擴產1萬片,成熟8寸產線擴產不少於4.5萬片。

從產線分布上來看,中芯國際在中國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200mm晶圓廠,以及一座擁有實際控制權的300mm先進位程晶圓廠;在北京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一座控股的300mm晶圓廠;在天津和深圳各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在江陰有一座控股的300mm合資凸塊加工廠。

從此次公告來看,訂約方主要為中芯國際、深圳市政府和深圳重投集團。預期於建議出資完成後,中芯深圳將由中芯國際和深圳重投集團分別擁有約55%和不超過23%的權益。再次牽手深圳,也意味著深圳首座12英寸廠正式啟動。

28nm產能告急 擴產直擊產業鏈痛點

在半導體晶圓代工的製程中,28nm被認為是半導體製程製程的性價比拐點,除了對功耗、尺寸要求比較苛刻的手機、電腦晶片,已能滿足當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需求,像是物聯網、家電、通訊、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工業製造。

去年年末以來,28nm製程缺貨狀態日益嚴峻。今年1月末,即有外媒報道稱,儘管現在5nm已經開始量產,但28nm製程需求量出現異常大的需求,比如說台積電和聯華電子的這一製程的排期,將會持續到今年的第三季度。

在此背景下,中芯國際在28nm製程的大步前進,可謂擊中了當前半導體產業鏈的痛點。

與此同時,在國產替代的背景下,對於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環節來說,也增加了未來需求的確定性。

據東吳證券7日報告整理,設備環節,目前,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等廠商的刻蝕設備、成膜設備已進入中芯國際供應鏈,至純科技、芯源微等也實現了清洗機等設備的穩定供貨。

隨著中芯國際在晶圓製造領域布局的深入,本土高端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有望率先受益。

材料環節,本土材料廠商在矽片、拋光液、濺射靶材等領域持續突破,滬硅產業已實現300mm大尺寸矽片的產品研發,安集科技在拋光液、光刻膠去除劑等產品領域布局完善,江豐電子也實現了濺射靶材對中芯國際的穩定供貨。

隨著中芯國際在晶圓製造市場的業務拓展,相關半導體材料的市場需求有望持續提升。

封測環節,本土封測廠商的市場地位持續提升,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的市佔率分別位居全球第3、6、7位,封測技術水平和產品的市場拓展穩步推進,其中,長電科技與中芯國際合資成立中芯長電自2014年起便為中芯國際提供封裝測試服務。

隨著中芯國際在半導體製造技術和客戶方面的拓展,本土封測廠商也有望實現協同發展。

直擊產業鏈痛點 中芯國際28nm產能再擴充 這次重金投向了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