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 2019 年 12 月 4 日
  • 資訊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等等這些,充斥著每日網路媒體平台。

對於讀者來講,唯恐避之不及。我們這才發現罪魁禍首竟是所謂的技術!

很大程度上,技術的濫用,讓內容創作缺乏資訊價值或審美追求,讓模型和分發機制只追求以流量和效率。

過去兩年,以標籤、演算法、策略和數據為基礎的機器學習技術,在內容推薦、新聞創作上的應用,呈現爆發態勢。幾乎所有的內容分發平台/通道都引入了推薦系統機制,更多的傳統媒體開始引入機器新聞寫作機器人,共同的訴求無疑是為了更深入地挖掘和滿足用戶需求。

技術對於內容分發和創作來講,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工具。5G、人工智慧、大數據、AR/VR、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逐步成熟,讓內容生產與分發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如何利用好這些新技術,騰訊新聞演算法團隊提出一個新觀點:人機協同機制。一方面會在生產、准入、處理、分發到體驗各個環節,面向5G、AI、IoT等新技術布局;另一方面不會依賴技術,而是將技術作為工具,基於人機協同,給用戶更高的價值密度體驗,增加用戶與內容創作者的連接。

那麼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資訊內容消費從分發方式、受眾人群、關注點、呈現形式上究竟迎來了怎樣的趨勢和變化。

以下,雷鋒網根據騰訊企鵝智庫最新公布的《2019-2010內容產業趨勢報告》為大家解析一二。 

內容消費迎來“分發升級”

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用戶瀏覽資訊資訊流的體驗下降臨界點在12篇以內,整體體驗下降的中位數為9.16篇。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資訊產品通過演算法識別用戶需求,然後提供給每個用戶符合其興趣的愛好的內容。但從使用體驗看,感到滿意的用戶滲透率為46.7%。

其中,相較於一二線城市,四五線以下城市的滿意度略高於50%;同時,不同年齡段的用戶均對內容分發效率有著共同的感知。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報告指出,可以通過分發升級解決內容品質、需求偏差、效率衰減、視野孤島、過度沉浸等五個關鍵難題。

全民剛需“去低質化”

數據顯示,在回饋看資訊時遇到的問題時,接近七成用戶表示有很多標題黨新聞,導致點進去被欺騙;接近六成用戶認為不知道在哪兒看真正有價值的、重要的內容。這些問題在高學歷的中青年用戶中更為突出。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不論年齡、地域、學歷,中國網民在各個不同人群中,都呈現出對內容品質提升的明確需要。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相比2017年,今年一二線資訊用戶中,核心頭部用戶滲透率增長1倍,外延頭部資訊用戶則是達到19.6%。一二線城市頭部資訊用戶整體滲透率,突破26.8%。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完全無付費意願的用戶收縮明顯,市場未來向頭部用戶轉化的潛力可期。

調研還發現,低線城市和低學歷用戶開始更關心內容價值。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數據顯示,超過三成的低學歷用戶和接近四成的低線城市用戶,開始關心知識技能類內容;同時,低線城市用戶對內容的真實性、新聞後續報道等方面,需求比例甚至超過了全網均值。 

新知性內容成資訊新風口

數據顯示,用戶挑選資訊內容的因素排名中,內容的重要性和客觀性排在前兩位;對知識性內容的需求,超過了娛樂性內容,排名第三位。

在資訊用戶中,對新知有明確需求的用戶,佔比達到34.8%;對新知有伴隨性需求的用戶,佔比更是超過半數。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其中,生活技巧、健康文化等泛知識類內容的需求率最高。例如,健康類知識內容在中老年中滲透率接近75%。興趣愛好也是知識類需求的一個重要領域,特別是在19-29歲這個互聯網中間群體中,滲透率達到55.1%。

從分發渠道上看,微信公眾號、資訊App、瀏覽器是知識類用戶的大盤。此外,短影片、電商和影片類平台,也有相對可觀的知識需求用戶。

在用戶經常轉發的資訊中,新知類內容達到了65%,僅次於重大熱點新聞。

從受眾群體上看,低幼和銀髮人群在資訊內容消費中,受推薦的影響更大。當網民選擇向老人和兒童推薦內容時,生活知識和科普常識類內容均排在第一位。超過70%的用戶都傾向於推薦該類內容。

5G催化物聯網終端媒體化

調研數據實現,用戶對新技術改變資訊服務的看法中,AI以43.1%的比例佔比第一,5G以38.7%位列第二,AR、物聯網、VR位列三、四、五名。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儘管明確表達升級5G的“不差錢”型用戶僅為8.1%,但對5G抱有期待、只要價格合理就可能升級的用戶,高達46%。

在選擇資訊內容的終端設備上,調研顯示,排名前三位的物聯網終端都是“螢幕型設備”,已初步完成市場培育的智慧手錶/手環和智慧音箱,排名居後。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此外,近六成用戶希望資訊可以通過更短更濃縮的方式呈現;近三成的用戶,對音頻訂製化內容表現出了興趣;仍有近二成的用戶對手勢/語音交互的體驗方式表示期待。

調研指出,5G和物聯網有望推動更多的終端設備“媒體化”、“聯網化”、“可視化”,並結合內容供應方,一同打造適合不同終端場景的全新資訊內容形態和生產模式。

影片類資訊增長迅猛

數據顯示,用戶在手機端消費資訊內容,短影片形式已經逼近圖文,資訊用戶中的滲透率接近四分之三。而去年,短影片資訊的滲透率還只是47%。

長影片資訊的用戶滲透率雖然剛剛越過20%門檻,但相比去年的4.2%,增長近5倍。與之相比,圖文資訊過去一年僅增長6.7%。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

其中,對於不同類型的資訊內容,用戶有其偏愛的形式。比如突發事件快訊,體育類和新聞現場類內容,短影片形式成為佔據了重要地位。

數據還顯示,音頻類資訊內容的整體消費滲透率和多個品類的首選率,均為超過10%;但其中有31%的用戶,已經形成了牢固的消費習慣,這一比例在中老年和低學歷中滲透更高。

假新聞、舊消息、低俗內容……罪魁禍首竟是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