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技術 將讓Google成為全球最大廣告公司
可能很難想像,全球超過 5600 億美元的互聯網廣告市場,其支點只是你電腦和手機中的一個只有幾十 KB 大小的 txt 文件——Cookie。
你的姓名、郵箱等個人資訊會在瀏覽網頁時,通過 Cookie 傳遞給伺服器,而商家則可以根據 Cookie 中的資訊,向身為用戶的你,發送更加精準的廣告資訊。
這也是為什麼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 20 年後,像 Facebook 和 Google 這樣的科技巨頭會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商,因為他們能比傳統廣告更精準的找到合適的受眾用戶。
但是,隨著隱私保護逐漸成為主流,科技巨頭也開始有所行動,其中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淘汰「第三方 Cookie」。
美國時間 3 月 3 日,Google宣布 Chrome 瀏覽器上的第三方 Cookie 已經正式終結。早在一年前,2020 年 1 月,Google就宣布了一項計劃,即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分階段淘汰 Chrome 瀏覽器上對第三方 Cookie 的支援。
Google Chrome 工程主管 Justin Schuh 稱,Google將重新設計互聯網標準,即便在用戶設置為默認情況時,依然保護用戶隱私。不僅僅限制包括 Cookie 在內的「跟蹤機制」,禁止數字指紋提取(收集用戶手機、電腦型號等資訊)也是Google團隊努力的方向之一。
此外,2019 年 8 月,Google更新隱私公告,對用戶隱私權和個性化廣告邊界進行改進,旨在推送個性化廣告的同時,仍保留用戶隱私。2020 年 2 月,Google實施新規,要求第三方 Cookie 只能通過 HTTPS 連接方式訪問,進而限制 Cookie 跟蹤技術。
但當時Google的想法尚在不斷變化之中,許多解決方案具有不確定性。
今天,Google的行進路徑變得清晰。Google廣告隱私與信任產品管理總監 David Temkin 在部落格上明確,第三方 Cookie 淘汰之後,Google將不再建立與 Cookie 類似的替代跟蹤方案。「因為,這些解決方案,無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隱私需求,也不能跟得上法律法規的要求,這種長期投資具有不可持續性。」
網路公開數據顯示,廣告佔據Google總營收的大頭,2019 年,Google廣告營收曾以 1348.11 億美元超過中國廣告市場總支出 875.3 億美元。作為全球廣告超級大戶,殺死 Cookie 是否意味著Google永遠停止用戶數據收集?抑或,意味著Google自絕後路以樹立科技價值觀,還是另一種隱性的商業投機行為?
換一種方式繼續跟蹤
如今,限制 Cookie 跟蹤已成為趨勢。
2017 年,蘋果 Safari 對 Cookie 跟蹤進行限制,兩年後,Mozilla 開發的 Firefox 瀏覽器阻止 Cookie 跟蹤。去年,微軟 Chromium 版 Edge 也開啟了防跟蹤功能。而Google成為殺死 Cookie 大戰中的重要變數。Statcounter 數據顯示,Google Chrome 是全球使用最為廣泛的瀏覽器,佔據全球市場超 60% 的份額。
Google刪除 Cookie 與日趨收緊的隱私監管相關。
2018 年,歐盟推出 GDPR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喚醒各方對用戶個人數據處理的重視。另外,Google本身也受到多方審查,2019 年 9 月,美國得克薩斯州在內的 10 個州就Google是否提供更多數據以增加廣告等業務優勢進行調查。
Cookie 無疑是數據收集、個人資訊泄露的原罪之一。
Cookie 是用戶訪問某個網站時,網路伺服器傳遞到瀏覽器的消息,瀏覽器將每個消息存儲在用戶電腦的 Cookie.txt 小文件中,文件包括用戶訪問網頁的資訊,或者用戶姓名、郵箱等個人資訊。Cookie 常用來跟蹤用戶的網路行為,每次再訪問某站點時,瀏覽器都會將 Cookie 傳遞給伺服器,伺服器由此收集到用戶哪些網站訪問、重複點擊率最高。
舉個例子,電商平台通常會使用 Cookie 記錄用戶個人資訊、歷史記錄、個人偏好、地理位置以及購物車中的商品資訊,用戶每次訪問電商站點時無需重複輸入用戶名與個人密碼。
Cookie 還分為第一方 Cookie 和第三方 Cookie。第一方 Cookie 一般直接來自於用戶訪問的網站,用戶跳轉至其他網站,Cookie 無法再跟蹤。第三方 Cookie 指用戶在訪問互聯網時載入了第三方跟蹤程式碼。第三方 Cookie 是廣告商最常用的手段,比如,在電商平台查閱商品資訊後,跳轉至某些短影片平台可能會出現該商品資訊推介。
當然,Google刪除 Cookie 不意味著Google不再收集用戶隱私數據,不根據用戶行為數據推送廣告,而是以更加隱蔽的方式跟蹤用戶個人資訊。
據悉,Google正在測試一種名為同類組群聯合學習(FLoC)的技術,Google稱其為「基於興趣」、「隱私至上」的廣告技術。其原理是通過 Chrome 跟蹤用戶上網習慣,根據用戶興趣將用戶置於不同類型的組群中,廣告商再將廣告推送到適合的組群中。
不管怎樣,跟蹤定位用戶資訊、網路行為仍在繼續,那麼,殺死 Cookie 究竟損害了誰的利益?
資訊追蹤恐「一家獨大」
毫無疑問,對於依賴第三方 Cookie 技術推送廣告的中小型廣告商而言,Google的計劃是一個噩耗,可能導致它們直接破產。畢竟,在線廣告行業模式近幾年一成不變,分布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各個角落,擁有數十億個數據點,僅Google的第三方 Cookie 遍布數百萬個網站,每天每秒都有交易自動進行。
所以,刪除第三方 Cookie 將影響在線廣告業產品、服務、品牌到技術網路等方方面面,重新更改在線廣告業規則,追蹤單個用戶個人資訊將更加困難。
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在今年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成功捨棄第三方 Cookie 新聞網站少之又少,依賴廣告收入的新聞網站,短期內廣告營收或銳減 70%。
同時,對Google而言,新技術同類組群聯合學習(FLoC)尚未得到評論界一致認可,爭議聲不斷。比如,數據科學家 Basile、程式碼工程師 Aram 都公開表達了擔憂,認為同類組群聯合學習技術將會導致種族、性取向、殘障人士差異化對待,加重歧視,引發網路攻擊者對特定組群進行攻擊。
此外,同類組群聯合學習技術在廣告推介方面的效果為第三方 Cookie 的 95%。不少廣告界人士認為,因廣告效果略有下降,企業將投放更多的錢才能實現先前的廣告效率目標,在完全替換第三方 Cookie 之前,新技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但如果因此便認為取消第三方 Cookie 是Google的重大利空,就錯上加錯了。
Google取消第三方 Cookie 後,第三方 Cookie 將轉向以Google網路為中心的第一方 Cookie。換句話說,Google搜索、瀏覽器、YouTube 在內的產品和軟體可收集到海量的第一方數據,當第三方數據來源枯竭,來自第一方數據的重要性將會提升,從而加強Google對整個在線廣告網路、技術生態的掌控。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每月有超 10 億人次使用Google郵件、Google地圖在內的 9 種Google產品,Google平台每天可獲得數十億次點擊量。同時,Google大部分廣告營收來自Google搜索,遠遠超過第三方 Cookie 產生的廣告收益。取消第三方 Cookie,對Google營收基本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性影響。
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在審查報告中稱,Google在 Chrome 中阻止第三方 Cookie 或將使Google在全球廣告生態系統中發揮更大作用,進一步鞏固Google在數據收集方面的主導地位,Chrome 甚至可能成為廣告行業的關鍵瓶頸。
美國科技媒體 Vox 發表評論稱,消費者不喜歡第三方 Cookie,未來法律也可能將其取締,更重要的是,Google根本不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