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公司還在忙上市,美國的科技巨頭們都上天了
- 2019 年 12 月 2 日
- 筆記
數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宇宙的探索,而技術進步,讓對宇宙探索有了新的可能。「狩獵」系外行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與它們的宿主恆星相比,系外行星不僅不能發熱,而且也太過渺小,就像在幾千英里之外,尋找一隻在探照燈下飛行的螢火蟲一樣。
不過,人工智慧發展的同時,機器學習技術出現了。中國的科技公司們忙著用機器學習來打造推薦演算法,讓我們一刷手機就停不下來。但是美國的幾大科技巨頭,開始用機器學習瞄準了外太空,希望幫助天體物理學家更快定位到這些「螢火蟲」。
以往天體物理學家尋找系外行星主要是通過人工和自動化軟體,對 NASA 開普勒項目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開普勒觀測了大約 20 萬顆恆星,歷時 4年,每 30 分鐘拍攝一張照片,積累了約 140 億個數據點。
這些數據點能組成約 2 千萬億個可能的行星軌道,要在如此龐大的資料庫中發現一顆行星,即便是最強大的電腦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機器學習的出現,將有效縮短這個時間,而且會使研究更加高效。

圖註:當一顆繞軌道運行的行星擋住了一些光線時,恆星的測量亮度會輕微下降。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觀測了20萬顆恆星的亮度,用了4年時間來尋找由行星凌空而產生的特徵訊號。
這次 TensorFlow 又立功了!
用 TensorFlow 發現小行星!
不久前,一位熱衷太空探索的 Google AI 研究員 Chris Shallue 與 UT 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 Andrew Vanderburg 一道,通過 TensorFlow 模型在距地球 2545 光年遠的開普勒 90 星系中成功發現兩顆新行星:80g 和 90i 。

其中,開普勒 90i 是開普勒 90 恆星的第 8 顆行星,這也使開普勒 90 星系成為繼太陽系之後第一個已知擁有 8 顆行星的星系,這是否也暗示這我們離找到下一個地球更進一步呢?
為了提高 TensorFlow 模型識別行星的準確率,避免將其他物體如星斑和雙星誤認為行星,科學家和工程師們使用了超 15,000 個被標記過開普勒訊號的數據集來訓練該模型。而後的結果也證明,機器學習的準確率超過90%,用來探索宇宙,發現新天體是可行的。
開普勒 90 是除太陽系外我們已知的第一個 8 星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行星的軌道離他們的恆星更近(請注意,行星的大小和距離不是按比例來劃分的)。開普勒 90i 每 14 天繞恆星運行一周,也就是說你在上面每兩周就有一個生日。另外,這顆行星比地球要大 30 %,地表溫度超 400℃ ,真不是一個度假的好去處。
太空已經成為科技巨頭下一個目標?
如果你覺得尋找系外行星離你太遙遠,那麼 Elon Musk 埃隆·馬斯克的 SpaceX 太空旅行計劃應該能挑起你的興趣,據說最快今年就能送人上天。

自從 Elon Musk埃隆·馬斯克的 SpaceX 公司成功完成火箭回收技術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太空旅行的可能性。其中由傑夫·貝佐斯(也就是亞馬遜創始人)創立的藍色起源 Blue Origin很可能成為 SpaceX 的有力競爭者。
上周日,藍色起源成功完成 New Shepard 火箭的第八次飛行測試,New Shepard 火箭的目的是將遊客帶到太空邊緣的亞軌道上。此外,該公司還將推出 New Glenn 火箭發射系統,實現衛星發射和空間運輸,這使其成為 SpaceX 的直接競爭對手。

要知道,SpaceX 的 Dragon Spacecraft 是目前唯一能夠往返地球空間站的補給航天器,也可以說是 NASA 的簽約快遞公司。此前已經承擔了 14 次空間站商業補給和貨物返回任務,在太空運輸領域幾乎處於壟斷地位。
而 Dragon Spacecraft 也很可能是 SpaceX 未來的載人航空旅行飛行器,根據與美國宇航局達成的協議,SpaceX 現在正對 Dragon Spacecraft 進行改進,有望在今年完成載人試飛。如果這一切能順利完成,那麼太空旅行將不再是空談,之後,Elon musk 就應該要著重開展火星登陸計划了。
按照 Elon Musk 的終極願景——讓更多普通人以更低廉的價格進入太空旅行,希望這一切能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不過小編覺得,大部分人連 Elon Musk 的 Tesla 都還消費不聊,怎麼能奢望跟著他去太空旅行。
我們這樣既 young 又 naive 的無產階級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雷布斯身上,希望雷總送小米上市之後,也能趕上美國巨頭們的腳步,琢磨琢磨怎麼去太空。假以時日推出「年輕人的第一次上天」,最好到時候的小米火箭還能堅持「硬體綜合凈利率不超過 5% 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