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醉過!但國人對白酒仍然一無所知

  • 2019 年 12 月 1 日
  • 資訊

對國人來說,白酒至今仍是一種“新潮”的東西。一方面是因為蒸餾酒出現中國的時間較晚,一般認為是元朝時阿拉伯的亞力酒,當時成為“阿剌吉”。傳入中國時,同時帶來了其蒸餾酒技術。

由於酒精濃度高,口感濃烈,酒體透明,實際上從元朝直到近代,蒸餾酒在中國一直被稱為“燒酒”或者“露酒”。而“白酒”指的則是發酵時間短,酒體呈白色的米酒

蒸餾酒的白酒之所以很“新潮”,還有一個原因,至今為止,我們對白酒的釀造和發酵過程仍然知之甚少,而且很多生產環節中的細節依然處於未知狀態。

這就又得說一下白酒的分類了。白酒最主要的分類是香型,比如我們常見的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兼香型、米香型、豉香型等等但實際上直到1965年之前,白酒從來就沒有被這樣分類過

由於沒有分類,在中國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所有的酒混雜盲評,後來被分類為濃香型酒的五糧液、瀘州老窖特曲、古井貢酒和全興大麴因為香氣濃烈,拔得四位

而其他香氣並不濃烈的酒,如醬香型的茅台、鳳香型的西鳳酒、清香型的汾酒、葯香型的董酒各得一位。最後評出“中國八大白酒”中濃香型佔了一半

但白酒的香型不代表品質的好壞,茅台依然被認為是中國白酒之冠。而當時為了“讓全國人民都喝上茅台”,大批科研人員投入到對茅台的研究中,並且嘗試異地生產茅台。

最後,生產的“異地茅台”變成了現在的習酒、珍酒、懷酒、黔春酒等等,並總結出一個“離了茅台鎮釀不出茅台酒”的結論

在當時研究茅台酒的工作組裡,有一個叫做李興發的人,通過研究白酒的勾兌技術,在無數次試驗後,命名了三種基酒,分別為“醬香”、“醇甜”、“窖底”。這三種酒樣勾兌在一起就是茅台酒

其中醬香最突出,於是這種酒就被命名為“醬香型白酒”。而所謂的醬香,指的是空杯留有醬油味,這個舉動改變了整個白酒行業

在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中,確立了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和米香型四種香型。在評酒時以色澤10分、香氣25分、口味50分、風格15分的標準進行評議。

白酒複雜的香型和口味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是由其中的各種脂肪酸酯、羰基化合物、酸類和多元醇決定的。在中國現行的國家標準中,各類香型的白酒,其主要理化指標就是計算其乙酸、乙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含量。

不過這些量化標準是極其有限的,如醬香型白酒的主體香氣來源無法確認,酯類成分極其複雜,產地、環境、原料、酒麴、水源、發酵方法和容器的差異,即便同為濃香型白酒,蘇式的濃和川式的濃並不相同。

比如郎酒與茅台酒,同為醬香型白酒,但因為隔了一條河就完全不同。這導致白酒生產雖然一直引進和更新著很多現代化設備,但依然沿用著傳統製程和流程,產量並不高

50年代時,因白酒釀造極其消耗糧食,產量又完全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中國參考蘇聯改制伏特加。不採用傳統純糧固態法,而使用液態法釀酒,也就是先生產使用酒精,然後加入香精、糖精和水,以“三精一水”配製而成

但這種雜質含量極少、節約糧食、更加衛生的類似伏特加的白酒,雖然上市初期並不被中國人接納。但貴在便宜,現在已經是中國白酒消費的主力選手。這大概也是“糧食酒”越來越貴的原因之一吧

喝過醉過!但國人對白酒仍然一無所知